借矛盾 巧鉴赏(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河北井陉天长中学  梁世桢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学鉴赏最令考生头痛。因为平时阅读量少,缺乏一定的文学功底,读诗歌如同雾里看花,搞鉴赏更是无从下手。而鉴赏题在试卷中的比重却呈现加大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找一条解题捷径将学生领出死胡同。具体做法就是利用矛盾解决问题:

  一、利用选项与标题的矛盾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它总是直接或间接的说明事件,告知对象,抒发感情,寄托志向,揭示中心。因此,在判定选项正误时,首先应从标题入手进行考察。例如:

1、 对《十五夜望月》语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首句中的"地白"是在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下好象铺上了一层霜雪。

 B、第二句中的"冷"字既描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C、第三句中的"人尽望"写明月当空庭院中明白如昼,诸景诸物都可清清楚楚看到。

 D、 尾句的意思是在这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不知到那深深的秋思会落在谁那里,表达了诗人怀乡之情。

   选项C说人尽望到的是庭院中的"诸景诸物",这就与题目中的"望月"矛盾,故选C。

 二、利用选项与注释的矛盾

 高考中的文学鉴赏并不要求考生全部读懂诗歌的内容,但一些诗后常加一些注释。这不是随意为之,它们一般与选项的答案有关,有的答案甚至与其矛盾。例如:

 2、 对温庭筠的《经五丈原》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肃杀屯关右,夜关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牙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注: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后劝后主降魏。

   A、"铁马云雕共绝尘"写蜀汉雄壮的铁骑,高举战旗排山倒海的气势。

   B、"柳营"用周亚夫的典故。这里把诸葛亮比做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

   C、"天清肃杀"点明秋高气爽的季节,暗示战云密布,军情紧急。

  D、"下国"指偏处西南的蜀国,"密"字写诸葛亮规劝刘备不要出兵伐吴而无成效。

 注释中说谯周侍奉的是蜀后主刘禅,由此看来,与"无言语"相连的"空寤主"的 "主"应是刘禅,而D的选项与此矛盾。

三、利用选项与选项的矛盾

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高考试题常利用选项来降低难度,有的答案直接与其它选项矛盾。

3、 对《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水是眼波痕,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A、 上阕一、二句用拟人手法以山水寄寓了远行人的深情,同时点明了送别地点。

B、"盈盈"美好的样子,上阕三、四句说行人将去的地方山青水秀,风景优美。               C、下阕借惜春表达了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美好的祝愿,含蓄而别致。

D、全词充满绮丽的想象,情景交融。笔下之景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全是心中之景。

选项A的"送别地点"与选项D的"全是心中之景"矛盾,而B项又指明"眉眼"是行人将去的地方,可见上阕一、二句说的是行人将去的地方,故C项有误。   

四、利用选项与内容的矛盾

诗的内容是判定选项正误的主要依据,其错项常与内容相悖:或以偏盖全,或颠倒顺序,或故意拔高。例如:

4、 对《过农山家》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陪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A、作者绘声绘色,由人及物传神入微的表现了山农爽直的性格,淳朴的感情,也写出了作者山行幽境时心旷神怡之情。

B、全诗格调明朗,节奏明快,层次清晰。

C、这首诗如果按司空图的《诗品》归类当属于"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一类。

D、在诗中,作者象是不经心的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又给人一种美的生活享受。

诗中一、二句写物,三、四句写人,是由物及人。选项A与此矛盾。

5、 对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除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勾画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抒情,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首联并未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意,C项以偏盖全了。

6、 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社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此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恋往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涵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三、四句尽管由描写转入了议论,但并没有突出渲染菊花的高洁气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交代的很明确,之所以种菊不是对菊的偏爱而是菊开过再没有别的花了。因此C项分析的不够确切,有拔高之嫌。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