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探微(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苍南钱库一中 王田先 摘要: 本文分析了探究性学习出现的时代必然性,以自己的理解界定了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最后从教学实践出发着重阐述了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和实例。 关键词: 背景 内涵 阅读 探究方法 (一) 探究性学习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历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即当代的信息社会,在漫长的古代农业社会,由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因此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少数统治菁英。春秋时代的孔子虽提倡“有教无类”(即教育平等理念),但他的教育理念仍在培养士族阶级的领袖人才,以执行国政,管理人民。其教育形式是单向传递式,在这种输灌式的教育中,学习者对内容进行机械的,无意义的识记活动,学习效率十分低下,这是一种“接受教育”。因此“接受学习”和“个别教学”是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形式的两个特点。 近代工业社会,接踵而来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激发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欲望和勇气,由启蒙思想家掀起的科学和民主的浪潮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禁锢,也席卷了教育领域。“开发民智”取代了对少数统治人才的培养,如十七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所主张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在教学内容上,以探究自然奥秘为宗旨的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就出现了班级授课制,以集体教学取代个别教学;教学上,教师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掌握学习内容,这就是著名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那么处于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纪的人们该怎样更多、更好地学习知识呢?近年来的全国各地的教学形势很令人担忧,人们陷入应试迷思不能自拔。其实在苍南这个地方,应试教育可谓根深蒂固,它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活力。我们老师肯定知道,一个智商再高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探索的冲动一旦泯灭于最富想象联想的年龄段时,这个人一生的发展也就有限了,而一个国家,当他的国民的创造性探索精神普遍消失于学生时代,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充满危机了。那么今后的出路在哪儿呢?现有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高效学习,他的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艺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前一阵子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学习革命》一书可作为这种观点的代表。但是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一方面,知识爆炸使得人们在数量上追逐已不可能,以今天知识的产生和传播速度而言,即使是胎教加上终身教育,因此当今社会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处理、利用信息,于是出现了第二条思路:探究性学习。与高效的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他更注重培养思维能力,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当然这种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探究性学习和高效的学习并不对立,而是相互依存,但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倡导和探索探究性学习更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探究,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看,就是探讨追究。从小的方面看,就是追究一个词、一个句子的意思用法,其实,我们语文老师每天都在咬文嚼字,每天都在探究问题;从大的方面看,能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因此可以说,探究是一种过程,是探究者发挥主体积极去学习或创造的过程。通过探究,获得直接经验和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的过程,或是学到新的知识、或是产生独特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的必经之路。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现在有的地方,比如上海、北京等地,已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程,当然这门课程是没有课本的,它主要是以探究型活动课和应用型的小课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当然也可以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探究的方法组织学习。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中小学普遍实施探究性学习还存在很大的阻力和困难,原因有四点:一、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教育文化、教育价值观对探究性学习形成巨大的阻力,这种文化强调教育的功利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推崇读书,而对动手实践不屑一顾;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容乐观;三、中学生各班人数日益增多,校舍图书设备不够使用;四、缺乏全社会支持教育、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氛围和条件,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的学校,经常发生外出学生访问调查受冷遇甚至冷潮热讽的事情,但无论如何,上述情况绝不能成为否定探究性学习的藉口,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势在必行! (三) 首先,我觉得在我们这些农村学校,现在大规模实施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条件还不成熟;其次,我觉得这种探究性学习非常适合于理科的科学研究。但是本着有所扬弃的原则,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把这种探究精神移植到课堂上来,为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尽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份微薄的力量呢?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界流行“文章学阅读教学法”,一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释范文,强调学生记住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以及重点语段的标准理解;二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指导!这种教学法曲解了阅读教学法的本意。我认为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阅读不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恰恰是为了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我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它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师生合作探索的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学生自行确立阅读目标(当然也可以由教师提出目标或问题),然后自主探索,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分组切磋,交流评价,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反驳完善,最后,教师作适当的简评。 最近一段时间,本人参加了温州市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本人以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由于本人自编课外阅读教材,对于课内和课外的教材,我采用两种不同的探究方式。对于课内教材的探究课,教师的主导性多一点,往往是教师设计开放探究的问题诱导学生探讨,这种做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注重探究方法的授予,为学生的课外自行探究提供某种观照;而对于课外阅读教材的探究课,学生的主体性则大大突出,基本上是学生自行确立学生目标,自行提问,自行解疑,而教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对于课外阅读的探究,我大体上设计三个流程: 1.自由朗读,自由感知。 要求学生说说自已朗读或默读后的感受;或者读了这篇文章,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总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美其名曰“整体感知”,这种方法固然有它的优点,但它有时却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再说学生平时课外阅读时,难道有人给他们布置整体感知的问题?也许阅读教学有时应该返朴归真,追求本色的东西,因为简单就是美啊! 2.欣赏品味,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可以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第二流程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认为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或者哪些语句你想替换成新的语句?学生也可以不按上述问题思考,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这个流程很注重开掘学生独特的个人(小组)体验,我们知道以往的教学是传授——接受式,即使有启发,但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给学生钻,得出的结论也是大同小异,学生很少有自已的顿悟,学生的思想是教师给的, 学生就象工厂加工后的形态单调刻板的相同产品,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3.小组探疑,教师点拨。 学生在自由品味后,对课文肯定有疑难之处,这时要求学生说说心中的疑问,去寻得同学们的帮助和老师的指点。具体操作过程是,学生默读全文,自行思考3—5分钟,然后提出问题,四人小组合作探讨,若四人小组不能解决,这时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并稍加点拨。总之,以上三个流程完全合乎教育部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 本人开设课外阅读教材的探究课已有一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许多体会和感受,以下本人择要述之: 1.学生自由感知,如果有的观点是明显错误的,那么教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要予以纠正;有的思想是表面的、肤浅的、幼稚的,教师要适时点拨,诱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2.学生自由感知,一般情况下,学生能充分挖掘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但有时由于各种因素,学生没有触及课文的重难点,这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巧设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就很有必要了。 3.关于四人小组,以往,觉得是噱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打心底里喜欢,因为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思维在碰撞中会引爆灿烂的火花,学生的许多灵感和顿悟就是在讨论中孕育的。 4.无须讳言,探究性课型对于挖掘学生潜力、开拓学生思维具有很大的作用,但一定要处理好创新与积累的关系,因为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创新以积累为依托。可以这么说,积累和创新好比鸟儿的一双翅膀,有了它们,学生就能在语文的王国里自由翱翔,扶摇直上九天。 5.探究性课型确实很好,但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因此我们必须多开展一些新颖别致的语文课,如口头作文课、辩论课、朗诵课、文学鉴赏课、综合活动课等等,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们也可以把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设计成探究性问题,而不是整个教学设计。 6.笔者曾经执教县公开课《秋天的怀念》,很多听课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活跃的思维、生动的表达赞赏不已,认为学生的光辉掩盖了老师的光芒。其实,我觉得探究性课不是看教师表现了多少,而是看学生被激发了多少。“大巧若拙”、“大道无术”应成为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有的公开课貌似热闹,实则表面繁荣,老师巧设圈套,学生密切配合,但学生的思维被开发了多少,可想而知。以上是本人对于课外探究性课型的一些做法和实践。 对于课内阅读教材的探究,其基本流程同课外教材相同,但我更侧重于问题的开放、探究设计。下面本人着重谈谈对于课内浙教版教材,我是如何诱导学生进行探究,从几方面入手进行探究的。 对于课内教材的探究,可以是关键词句的探究,可以是开放性问题的探究,可以是主题的探究,可以对文章重新改造,更可以适当延伸到课外等等。 对于关键词句的探究,相信每个教师都做过,只不过有人做得更好。这里以《西湖的绿》中“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这句话中“扑”字为例诱发学生探究:绿意怎么会扑?这个字写出了绿意的什么特征?在我们学到的文章中有无类似的用法?这些用法的特点是什么?有何异曲同工之妙?(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中“小草绿得逼你的眼”、《小院》中“愈看山色愈切近,似乎向院子逼压过来”,这些句子都是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再推而广之,像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些句子也是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写出大自然的旺盛生机。这样步步推进,层层深究,学生能形成系统知识,摸清用词规律,从而达到提高能力,锤炼思维的作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人们有不同理解,这很自然,也很正常,因些,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思维,这尤为必要。比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文章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详写鲁提辖的三拳?按传统的标准化答案,肯定是突出人物疾恶如仇的性格,但是我在教学中不满足既有的答案,要求学生再仔细探究,结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除上述答案外,还有:①郑屠是一个恶霸,人们对他敢怒不敢言,鲁达拳打代表人们的心愿,打得越历害,人们就越解恨,如果略写,难解人们的心头之恨;②叫他慢慢品尝他种的恶果,这叫罪有应得;③这里的详写突出了作恶者狼狈的下场,是对作恶者敲的警钟、丧钟!另外,我们甚至可以对寓意进行多角度的探究,无论是课内寓言还是课外寓言。传统的教学中很强调寓意的单一性,却忽视了寓意的丰富性。从作者的本意和读者的主观体验出发,我认为寓意的解读应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学生自由地驰骋想象,灵活运用,赋予新意。举一个例子(这里通过课外材料解说对课内寓意的探究方法),本人曾到望里送教下乡,我提供学生《鳄鱼和狒狒》这个寓言进行寓意的多角度解读。(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鳄鱼和狒狒交上朋友。有一次,鳄鱼邀请狒狒到湖对面去探望他生病的母亲,当鳄鱼游到湖中心时,便对狒狒说:“我妈的病要吃狒狒的肝才能治好。”而狒狒借口把“肝”挂在树上而乘机逃脱。)学生们一口气就提炼了五个寓意:邪不敌正;骗人者反而上当受骗;(以上两个寓意从道德角度提炼);从鳄鱼的角度总结了教训,那就是做事要防止得而复失;从从狒狒的角度去总结寓意,就是切勿轻信人言而受诱惑(要慎于交友也可);这则寓言源自印度的佛经,从佛家的角度来说,只有不受贪欲的引诱,才能摆脱烦恼和灾难。(由教师提醒这是作者的本意)。寓意的多角度探究,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认识;此外,第二册的寓意的多角度探究教学可能有助于第四册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如确立鲜明的观点、根据材料提炼观点等,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教学参考书向我们的老师提供了标准的答案,我认为主题也是可以探讨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诱发学生对主题进行探究。像多角度归纳寓意一样,对于文章的主题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点无须赘言。除些以外,我着重分析以下四种探究方法:一、对主题的巧妙归纳。教师设计曲径通幽的方法诱导探究,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在一次公开课中,我问学生一个题目,“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学了这一课,大家以后碰到歹徒作恶,是不是三拳两腿打死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回答说把他扭送到公安局、送他上法庭,我就问:“鲁达为什么不把郑屠扭送到衙门,并告他一状?”就这样,老师不断地设置教学情境,学生经过探究后,充分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在封建社会里,有钱能使磨推鬼,老百姓真是欲告无门啊!接下去,我又再启发学生在文找出有关封建社会黑暗的句子。二、对主题的深化探究。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充分表达苏东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既出世又入世;既积极进取,又退让无为。在些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较深的题目给学生探究:造成封建知识分子这种人格的精神土壤是什么?学生在课外查资料,写探究性小论文,有一部分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从李白到苏轼、欧阳修)很明显受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时,儒家进取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失意时,道家思想使他们自我麻醉,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很多都是这样的。这种见解应该说很有见地。三、对主题的大胆质疑。作家的见解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的思想提出质疑。如《曼哈顿街头夜景》一文中,作者丁玲在文中对于资本主义的残酷竞争有诸多的批评,这里我提出一个探究性小课题:在我们钱库这个地方有无这种竞争,应该怎样认识这种竞争?经过一个星期实地考查,有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篇小论文,他以钱库的四个超市为例,说明我们这里也有十分残酷的竞争,这四个超市,一个比一个大,最终一个吃掉一个,可谓大鱼吃小鱼,最后这位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现代社会,竞争不可避免,问题是要公平竞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另外在竞争中要加强心理健康,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这位学生难能可贵地表达了与名作家不同的思想境界。四、对主题的生发延伸。如,浙教版第二册的寓言《良弓的主人》,寓言劝人不要犯爱之反而害之的毛病,我就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思考,这种现象现实生活中有吗?学生浮想联翩:他们想起了他的父母教师就是良弓的主人,对孩子的要求超过限度,把一个本来活泼可爱的孩子毁掉,他们想到了有些科学家,国家委以重任,各种社会活动、行政工作使他们疲于奔命,结果使他们学业荒废。这种对主题的生发开拓为课本和生活构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对教材的探究还可以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造,实现材料的提炼重组,信息的编码处理。比较有名的设计有宁鸿彬的《七根火柴》,整节课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如果你是博物馆的解说员,你应该怎样解说这七根火柴的故事?现在我本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探究训练:把唐诗宋词交给学生,学生把它们改编成散文或散文诗,要求重现唐诗宋词的意境,当然在改编时必须在符合原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而这些活动具有明显的探究色彩。如对孟郊《游子吟》一诗的改造: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了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根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根春天里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探究,对课文涉及的社会风俗、文化生活、乃至科学现象进行探讨,则有点小课题研究的意味。比如说,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我布置了一个探究性作业:如果你是法官,郑屠家属提出诉讼,你将如何判断此案呢?当然,这法官是虚拟的,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当代的,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小论文的写作。再比如学到《中国石拱桥》,课文作者认为石拱桥比平板桥坚固美观,要求学生结合美学、力学进行实验探究。这些小课题要求综合运用学到的各种知识,实现了各学科的融合,很有综合性学习的意味,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对现有教材的人事、知识进行再评诂分析,这种探究活动则可以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比如老师可以这样设问探讨:课文认为鲁庄公目光短浅,你有不同看法吗?愚公的做法真的可行吗?我想这些问题肯定会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以上篇幅中,我着重探讨了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究设计和肤浅体验,有关探究性教学方法不是小小的一篇论文所能阐述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应是多元的,是丰富多彩的,也绝非一篇小论文所能囊括,建立探究性教学模式更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见解若有偏颇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语文同仁加以斧正。 参考文献 《浙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 2001年11月29日 作者邮箱: wzwtx@sohu.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