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2015-05-13 手机版


 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教师一方面应该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掌握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达到与他人交流沟通的目的。另一方面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文学修养 道德品质  责任意识 为国为民  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

统观初中阶段古诗文有明显的梯度差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客观的认识规律。七年级第一篇是《论语十则》,也是古代的启蒙读物。又有《童趣》、《山市》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文章。篇幅短小,容易掌握,学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八九年级的文言篇目无论从篇幅还是思想深度上都有了较大提升。更侧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八九年级的文言篇目文学性、思想性、人文价值更高。与初中生认识世界,探索人生的渴求相适应。对学生思想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里,我想对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谈谈我的一点想法,与大家交流探讨,有以下几方面:

一、文学底蕴深厚,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学品味和道德修养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仅一百十九字,内蕴却无比丰富。其中有对芸芸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情,而这一切又都为“爱莲”的主旨服务,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又运用拟人化手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借花喻人,并以菊为陪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于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读来意蕴丰富,给人以文学的熏陶和享受。

再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全篇山水,皆写“奇”“异”二字。写水之“异”,则抓住水色、清澈的静态之美和湍急的动势之美来表现;写山之“奇黟,则抓住山势、山声、山意、山树之奇来表现。将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情与景、议与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对偶、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多种艺术手法的适当运用,便创造出一幅充满诗意和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二、责任意识强烈,利于学生树立为国为民的理想

韩愈、范仲淹等人,不仅文采出众,并且心怀天下,一直希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为国为民造福,流芳后世。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明显的体显。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提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仍用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将天下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已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就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三、传递不同的人生态度,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古代文人遵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信条。他们文采不凡,但往往自恃清高,不善政治,以致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同样的遭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欧阳修选择了“乐”,一个“乐”字贯穿《醉翁亭记》全文。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当时,欧阳修处在事业的低潮期,他的内心是苦闷的,但寄情山水的同时,始终心怀百姓。执政一地,造福一方。对工作负责,对百姓负责,是一个有作为的官员。传递出积极的情绪,对后人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对待挫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这才是语言课应该交给学生们的东西,比分数可能更有益处。

此外,有些文章中会有哀怨之气流露,如韩愈的《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韩愈当时自认为怀才不遇,缺少建功立业的机会,以致于胸中多有怨气,这是人之常情。同时,也恰恰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愿意有所作为不愿庸碌的了却人生。字里行间,颇能感受到他对机遇的渴望是何等强烈。他在逆境中挣扎,在苦苦追寻着,却始终没有放弃。

我认为韩愈也好,欧阳修也罢,虽然,他们仕途失意,但都有一颗渴望建功立业之心。正是他们的矢志不渝,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只有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整日衔觞赋诗、忘怀得失。我们深入分析后会发现,陶渊明的崇尚无为,心态豁达,其实是一种人生理想不得实现,不得已的选择,其实是在逃避。是因为现实的黯淡,自己受不到重用,.可自己却无法改变现状,便选择了逃避,而不是去努力抗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种消极避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拼搏才会改变逆境,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人在失意时,更应该不放弃,应该在一个大坐标里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积极乐观的去做事,做人。

做人,要做《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少年无从致书以观,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成年后,慕圣贤之道。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立侍左右,援疑质理,卒获有所闻。求学时,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以中有足乐者。除了宋濂学习勤奋刻苦、态度端正外,还有更深层的思想可以发掘:宋濂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止一次的从藏书之家手中借书。诚然,他的刻苦守信令人尊敬,但也不可忽视他是一个很会与人打交道的孩子,懂得人情世故。当老师训斥时脸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答复他;等到他高兴了,又向他请教。表明年轻的宋濂已经具备隐忍的性格,处世圆滑,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超过了其他同学,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也决定了他在复杂的官场能够游刃有余,获得一定成就。

所以,教学中,应该教授学生一些积极的处世态度,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一些文人身上的清高自傲的思想。提高学生认知社会,把握人生的能力。这点与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并且可能会令其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通讯》2010.10

  3.《中学语文参考》2011.5

 

赵森林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