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法学法探讨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2015-03-22 手机版 | ||||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预设与生成 循序渐进 内容摘要:在整个教育改革背景下,语文作为其中一个学科,面对相对尴尬艰难的境地,不得不进行调整。 在具体的授课行为中,我把“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带进课堂;坚持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创造”,既要分数又要素质;重视预设,更重生成也是我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环节。 面对社会中关于教改的巨大分歧,我们的教育刻不容缓,惟有在艰难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 【导入】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学校的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老师,我不得不在改革的大潮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先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口号冲击,再有“语文学习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而后又有“不懂英语计算机,生活路上先死机”的观念打击,所以,在新形势下,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光怨天尤人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进行反思,让语文在狭小的空间里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过程】 下面我就谈谈在平时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或正在尝试使用的一些教法与学法。 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一个观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习生活语文化。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种种观念的干扰之下,我们的学生对语文充满了漠视甚至敌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语文教学可谓困难重重,所以在每届新生到来之时的第一节课上,我都会用自己全部的激情与热情,联系生活的方方面面,坚定的告诉他们“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是高度浓缩的生活”,让他们从生活中体会语文的魅力,进而重新唤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在授课中都在不遗余力的贯彻这个理念,一是身体力行,二是尽可能的让课堂始终保持活力和张力。 比如讲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会涉及到高考基础题型里的字音字形和成语问题。“擦黑板”、“矩形”、’连累”、下载、殉情与徇情、绵里藏针、笑里藏刀、两面三刀、首当其冲、拾级而上、空穴来风等,解决这些问题,我都会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当然,教学中还会涉及内容的问题,我一般是这样处理的,以已经讲过的《荆轲刺秦王》中的动作描写为例分析。 轲:取——奉——发——把——持——揕 秦王:惊——起——绝——拔——操——急 随堂列举父亲生气欲打儿子的片段描写“分明看见眉毛倒立成八字,大步流星的冲我奔来,高高的举起拳头,狠狠砸下,在半空突然收住,先是两眼泪水,而后沿脸颊横流而下” 对于效果,我还是非常满意的,在我前不久向学生征求的语文教学意见中,我很开心的发现了这样的话:“老师,我原以为语文课堂是比较严肃的,是您改变了我的想法,您的课堂生活味很浓,很有趣”,“老师,很喜欢您讲散文和古文,尤其是您依据课文联系到我们生活相关的事,我们可爱听了”,“老师,很喜欢您的课,无论怎样的文章,您都能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老师,高中的语文课再也没有初中的枯燥,变得生动有趣,我喜欢”等。 这样一来,更坚定我坚持这种想法的决心。 其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的具体教学思路是在坚持“中国制造”的情况下进行“中国创造”。 一、坚持“中国制造” 在当前应试教育制度下,我认为不管是曾经的素质教育还是现在的新课改,都同应试教育存在一定冲突,南京高考的七年之痛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应试教育强调共性,要求学生为了考学向同一个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都得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按三年一个周期,向各级各类大学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说白了,学校就是一个批量生产“产品”(这个产品就是学生)的“工厂”,而且多少年来我们都是以此作为依据来衡量一个学校的竞争力,所以在当下我们怎能抛开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呢?就语文而言,我们必须让学生识记典型的字音字形,背诵高考规定的优秀课文篇目,归纳文言文中必须要掌握的18个虚词的用法和120个实词的意义,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梳理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思路,这一切都需要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机械重复,在这些环节的把握上,传统意义上的死记硬背、讲授法和不断的练习就显示了它们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强制性的让学生记住,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的问题,当然我们太需要了,因为我们都输不起高考,所以在我的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还是存在的,尤其在诗歌单元和文言文单元里还占主要地位,我得在同学们“热闹”之后,必须要他们记住“意象型”诗歌作答思路和应试技巧,我得在同学们讨论完荆轲和项羽等人物性格后必须掌握主要词语的意义用法和主要句子的翻译,而这些都是很枯燥乏味的,所以老实的讲,我让课堂尽量活跃,不光是为了新课改的需要,也是为了尽量抵消它的枯燥,让我的学生多具备高考技能。我知道这样做有悖于新课改的理念,可是当下面对来自学校、家长、学生、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我别无选择。 二、进行“中国创造”。 当然,在眼下的改革大潮中,我也并不是无动于衷,除了坚持前面提到的“中国制造”,我也在不断尝试“中国创造”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比如在具体的授课中,我再也不赞成以前的满堂灌和满堂教,而是非常注重三维目标的渗透,尽量在吃透教材的情况下,运用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汲取知识,获取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在正确的人生路上前行;我也会在课堂中间根据实际授课的需要构建互动的课堂,留给学生尽量充足的自主研究学习的时间,并且对他们的研究做出适当点评,有一点我必须强调,就是我认为这个问题有探究的必要我才去做,我们不能让课堂的互动变得形式化;在具体教学问题的设置上,我特别欣赏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水到渠成中接受知识,叩问灵魂。 第三,在平时授课中,我很重视预设,更重生成。 重视预设,是为了杜绝课堂的随意性,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至于偏离轨道,但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得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学生学情、学科内容、讲授形式以及可操作性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不然我们的预设就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了,以一次语文观摩课中的教师失误为例来说明。 所以,我们就要懂得生成,前两周在白银培训时听一位在高中教育一线的特级教师这样说:“生成是需要催生的,好的生成可遇而不可求”,对我启发很大,因为我们的预设往往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生成对我们,对学生来说太关键了。 【实践】 苏轼的《赤壁赋》我刚讲完时间不长,我就以这篇文章的讲解来谈谈我上述的观点和教学行为。 教学目标的设计之一就是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因为它是高考要求的必背篇目; 设计之二就是识记窈窕、嫠妇、舳舻等词的音与形,掌握和理解“举酒属客”中的“属”、“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的“舞”与“ 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渔樵”“ 侣”“ 友”等词意义和用法。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采用诵读法、提问法、归纳法、讲授和复习巩固结合法来完成以上两个教学目标,这就是我理解中的“中国制造”。 设计之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政治遭遇,体会其豁达的胸襟。 在这个环节中,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苏轼到底是不是一位豁达的诗人。 结果也在预设的范围之内,同学们持有两种观点:有小组认为他不够豁达,因为从他的歌词“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听到了他的失意,认为他是一个放不下的人;有些小组认为他是豁达的,他们认为豁达不是什么都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每个人在人生路上都会产生失意感,面对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选择放弃。 可是,有一个问题在我的预设之外,就是赞成苏轼胸襟豁达的同学中有小组提出“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中的“溯”字,用其逆流而上之意来反映苏轼的迎难而上的决心。在点评中我重点表扬了这个小组。还有,结合“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演绎人各有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等等,让我课堂更有氛围。 设计之四,探究“豁达”意义,让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豁达”就是在逆境甚至绝境中人的心智的不断成熟和强大。 以上两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小组讨论法、探究法,这就是我理解中的“中国创造”。 【总结】 在一节节课堂的预设和生成中,要还语文课堂给学生,我们必须要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必须要坚持“中国创造”,来提高他们的精神素养,要让他们考上大学,就得坚持“中国制造”,强制性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分数的最大化。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这样一种“外在的强迫和顺应天道的自由”之间艰难前行,面对眼下愈演愈烈的改革分歧,我们惟有循序渐进,在艰难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 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程改革,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 陈继鹏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