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人的精神家园——高考常考情感鉴赏专题攻略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三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5-03-14 手机版


 河北魏县第一中学  张晓耕

“诗缘情而作”诗歌的本质就是抒情。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2009年全国20套高考语文试卷,其中江苏、安徽、江西等10套试题,都考查了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评价,成为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大亮色。

【考点链接】

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

【考点解读】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不管是“有我之境”的诗歌,还是“无我之境”的诗歌,本质上讲都是抒情的,只有理性的思维而没有感情的冲动的诗歌,无论如何也不能唤起读者的共鸣。纵观近几年高考诗歌,现分类简说如下:

1、思乡:指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依恋家乡的情感。

2、咏人:指同情百姓、歌咏亲情、赞颂爱情的情怀。

3、慰己:指胸怀大志、壮志未酬、年华易逝的抒怀。

4、报国:指济时忧国、保家卫国、伤时叹国的抱负。

5、伤世:指感时伤世、昔盛今衰、借古讽今的慨叹。

表述诗词所含思想感情的词语,大致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考题剖析】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是命题者考查的重点所在。把握作者的感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必看题目:借助诗歌的题目,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体味思想感情。

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推断诗歌的思想。如望月就可能思乡怀远,寄某某就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怀念之情,登高就可能是思亲,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更何况有些诗歌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态度。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题“悯”就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深同情。如:2006年北京卷的题目是《移居》: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 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 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 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善欺。

【注】①将:岂 ②纪:经营。

如果考生能够对这首诗的题目产生足够的重视,认识到陶渊明写的是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与邻里的关系。再根据诗歌的细节,就不难理解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谊”。这一类题目在诗歌中的数量最大,考生们应该重视。

2、必看作者: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很有帮助。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出了一些相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容忽视。

例:阅读下面的诗歌。(2009上海卷)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  初打开门鼓一声。

尤上阶眠知地湿,  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  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 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如果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可以想象诗人在杭州看到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答案自然为:“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3、必看背景: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例: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2009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问:“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简析】如果了解孔尚任为搜集素材,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期间,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自然就能知道这首曲子写的事明亡后南京的残破景况,抒发兴亡巨变后的感情。再通过对整首诗的把握,自然就能得出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4、必看注释:辨清词义,理清词序,疏通文意。

一首诗歌,一旦给了注解,往往有重要作用:一是暗示背景,就是介绍作者这时所处的环境,诗歌写作的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但无论哪一种,都要在读完整首诗后,结合诗歌本身细细阅读注解。有些诗歌在诗题下面附有一段文字作为序言,它的作用不外乎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诗歌的写作目的等,读这样的序言可加深我们对诗歌所表达思想的感情的理解。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全国卷)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简析】通过读注释,可以获得如下信息:①范成大去职归隐,不慕名利;②姜夔一生不仕,笑傲公侯。诗的后两句歌颂范成大的品格是显而易见的。联系上句“家住石湖人不到”,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他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住石湖人不到”。 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

5、必看形象:从形象入手,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写诗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某个事物上,通过对这个事物的吟咏表达自己的情怀,如陆游和毛泽东都写过《卜算子咏梅》,都是借梅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陆游表现的是寂寞孤独、无依无着的形象;毛泽东表现的却是傲霜独立、笑看风云的形象,命题者在考查时往往让考生分析作者借某个特定的物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题时一般要知人论世,找作者情感与所托之物的共同点,实现人与物的对接,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2009辽宁卷)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糸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问: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简析】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一般说来,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答案为:本诗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闪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6、必看景物:根据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把握思想感情。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简析】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再如: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江西卷)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问: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简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黄叶”“ 白头”显然用的都是冷色调,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通过对所写景物的把握,就大体把握了思想感情: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卫雪华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