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之《老子》五章导学案(学生用) (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5-03-04 手机版


 儒道互补之《老子》五章导学案(学生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重点难点】

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 “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

预习案

一、知人论世,走进文本

1、作者简介: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2、《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   绝圣弃智    见素抱朴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自学教材第20页“阅读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二、检查预习

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抱:怀抱     B、道可道,非常道      常:永恒的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文:文字     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居:居住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无,名天地之始

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涉 

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

A、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            无,名天地之始

B、天下莫柔弱于水                  仕宦于台阁 

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

A、道可道,非常道                  B、名可名,非常名

C、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D、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5、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或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

6、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    ) ;杨朱的贵我人格,(    )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 ;荀子的君子式人格,(    ) ;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1)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2)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3)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4)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三、归纳各章的内容要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十九章: 

第七十八章: 

第八十章:

探究案

1、本章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措施是什么?。你怎么评价他的理想和措施?

2、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

3、老子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强调“柔”“弱”“贱”的一面,我们该如何理解与评价?

练习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边界。  B.故令有所属            属:依从。

C.见素抱朴              见:看见。  D.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舆:车。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小国寡民                          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D.甘其食,美其服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道可道,非常道                    B.有,名万物之母

C.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无,名天地之始 ②同谓之玄 ③玄之又玄 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⑤行不言之教 ⑥莫之能胜 ⑦弱之胜强 ⑧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A.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B.①②⑤/⑥⑧/③④⑦

C.①②⑤/⑥⑦/③④/⑧                D.①⑤/②③⑥⑦/④⑧

5.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名可名,非常名                    B.有,名万物之母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D.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选自《老子》)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用不弊     弊:衰败。        B.大盈若冲         冲:空虚,不完满。

C.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恃:依仗,依赖。  D.损不足以奉有余   奉:供养。

2.下列语句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用不穷  其犹张弓欤                B.损不足以奉有余  欲以观其妙

C.功成而不处  生而不有                D.天之道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3.下列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

B.老子认为清净中和是天下的正道。这体现了老子与世无争的思想。

C.在老子看来,只有得道的人才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

D.关于“天之道”,老子用弯弓打比方,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分)     (2)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4分)【相关链接】

第一章【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第二章【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谐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第十九章【译文】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到孝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第七十八章【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祸,才算是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

第八十章【译文】国家小,人民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去迁徙。虽然有船和车,没有地方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老子名言选读】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2、“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4、“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

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即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昏昏噩噩的中国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全要磨灭、消解。

6、“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

7、“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中国人于琐事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领,但于防止政治侵害、腐败,保护自己的人权方面却没有这样的智慧。

8、“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的道理,与炸一条小鱼的道理一样贵静,不可折腾。“文革”中有人却说,天下大乱,越乱越好,怪哉。

9、“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养了万物,但不居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

1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13、“将欲翕(合上)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要收起它,必须暂且张开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兴起它;将要剥夺它,必须暂且给出它)。

1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分裂成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事物)。

1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过于爱惜反而招致更大的破坏,财宝藏多了反而会有巨大的损失。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

1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

1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1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是真懂)。

1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

2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结束时象开始时那样谨慎,于是就不会把事情搞坏。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看重贵特的物品;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以补救众人的过错)。

21、“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不是要让人民明白,而是要使人民愚昧。人民之所以难治,就在于他们的智慧太多)。

2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要统治人民,必先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虚;要领导人民,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所以,圣人统治人民于上,人民并不感到有压力;领导人民于前,人民并不认为有障碍)

2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一个好的士兵并不一味逞武,善于作战的人并不表现出他的愤怒,会打仗取胜的人并不跟敌人周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谦虚,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行,这叫做利用他人之力)。

24、“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两军对垒时,悲愤的一方获胜)。

25、“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军队逞强,就会覆灭;木头逞强,就会摧折)。

 

刘伟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