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表述”不主观——介绍几种主观题解题方法(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徐建寿  

在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中,我们一些同学在解答主观表述题时往往比较随便,这样在主观表述题上就不能得分或得分不高。这种现象能不能改变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根据以下思路进行自我纠编,我相信你在语文考试中的主观题解答方面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一、        看清题目,掌握限制。即题目要求你用什么形式作回答你一定要看清。题目最起码要多看两遍,要认真仔细地推敲题意。它究竟要你用什么形式做回答,你可要小心。你千万不可苟且马虎,否则遗憾无穷!

例1、        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2001年《黄土》23题,2分)

这条题不小心就不得分,它的限制是答题必须用句子来表述,这是答题句式上的限制。

例2、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的出的结论是什么?(1999年《创造宣言》21题4′)(不超过20个字)(不超过12个字)

这是答题字数上的限制,有的同学不问字数,你内容答对了也是枉然。

例3、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2000年《长城》21题6′)

这道题对答题话题进行了限制。题目上的两个词对答题范围和答题对象作了硬性规定:对“历史上的长城”和“长城的现实”作出“评价”和“看待”,答案是要你从文中找出作者主观情感或看法的话语。

    看清题目掌握限制是答题成功的第一步。在考试中我们对有规律的题型进行归类或对症下药去解答,这样会受到更好的效果,即:

二、恰当归类,掌握解题规律。这里又可以分成三类:

A、例4、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1997年《散文二集》26题4分)

例5、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哪些音                        乐?(1996〈贝多芬之迷〉24题3分)

例6、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不超过20字)1996《贝多芬之谜》24题3′)

像这类题目属于判断型,指认出它们,既从文中相应的位置找出来填上去就可以了,无须费多少脑筋。但“找”位置的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B、请看例题:

例7、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2′)不超过8个字(1998年《报秋》27T)

例8、(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2000′〈长城〉22T4′)

例9、(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同上23T4′)

像这类题,应该说是局部题,既答案就在它所提问题的位置的左右或需你仔细辨认一下,就可以答出来的。这类局部题,它往往是指某一段或某几段中的“什么”、“为什么”、原因是什么?答案往往含在问题的前后,仔细找一找,不难的。

C、再看例题:

例10、(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长城》23T4′)

例11、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字)(1996《贝多芬之谜》26T4′)

例12、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1999′《创造宣言》23T6′)

这类题目看起来很大,“联系全文”、“这篇”等字眼十分吓人,但我们保持一个冷静的心态,找出作者在行文时的“转”“承”和“结”,然后采用剪辑既摘录法组织一下,答案就自然而然有了,别怕,耐心看一下吧!

三、好,下面我们着重谈一谈特殊题型的解法,说它特殊是指它出现的机会不多,并不说它是神秘的。但我们在解题上掌握一定的规律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取得满意的成绩。

请看例题:

例13、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个人物形象(8′)(2001《黄土》22T)

分析人物形象,我认为要用这样的形式作答:

                                  A概   具

       他是一个___的代表              B括   体

          C词   体

          D语   现

                       (总)→        (分)

这犹如一篇小作文,不可以少头,也不可以少尾;不可少概括,也不可少具体表现,少一不可!

例14、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好,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1999′《创造宣言》22T4′)

这类题是关于修辞手法的。解题要领是去修辞,既把原句“翻译”成大白话,翻译时要注意“点”“面”结合,“点”既原句的“刀法”“万象”这些喻词的本体,“面”既把全句用大白话重新叙述,这样就会万无一失了。

例15、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000′《长城》22T4′)

同学拿到这道题就立即写好处,注意你离失败不远了,看题目第一句“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句话隐含了两分,答好处时切不可离开实际,即“实际”的修辞方法,“实际”的文章内容。答好处分两步走,一“实”即本句用的修辞手法,一“好处”这句话用该修手法的好处 ,这样答题就不会出错。

例16、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998′《报秋》29T8′)

跟上题一样,仔细想一想这首题该怎样作答,你一定能答对的。

例17、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 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字)(1996《贝多芬之迷》27T6′)

“变化”是一个过程,答题时要注意体现“变”的过程,否则不能答分!

最后一道题二选题也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这类题不外乎四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对局部的理解、对文章写法(赏析)的看法或与文章有关的内容(迁移)(1995《序》28T)

再罗嗦几句,主观题的答题,要认真审题,弄清楚用什么形式作答,回答什么,要弄清答案在文中的具体位置(局部、整体、隐藏在何处),要弄清限制,你只有老老实实地审题,规规矩矩地答题,根据规律去解题,我想成功就在你身边!

                镇江市金山中学教务处  徐建寿

 作者邮箱: 6466882@pub.zj.jsifo.net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