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诗人毛泽东(凤凰大视野电视文字解说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2014-11-25 手机版


 陈晓楠:我们本周的故事得从两位美国的女记者开始讲起,一位叫史沫特莱,另一位叫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们分别于1937年和1945年在延安待过长达七个月的时间,和毛泽东有过很多的接触。史沫特莱对毛泽东的突出感受是,他首先是一位诗人,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同样对毛泽东和诗有过这样的评价,说毛泽东不仅熟悉古代诗人,而他自己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毛泽东的诗具有古代诗人的伟大品质。

  而名叫埃加·富尔的法国前总理更是明确的说道,诗歌不仅仅是毛泽东生平当中的一件逸事,我的确相信它是了解毛泽东的性格的关键之一。

  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从毛泽东一生的创作当中,满怀遗珠之憾的心情选取了9首诗词,通过这些诗词创作背后的故事来说一说诗人毛泽东。

  解说: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关于这首《贺新郎·别友》的创作时间,学界诸说不同,不过相去不远,创作于1923年,大致是可以确定的,这一年毛泽东才三十岁,与杨开慧结婚刚满三年。

  梅毅(作家):1923年,大伙都知道,二七大罢工,当时确实震惊了中国和世界,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呢,他当时任中共的乡区党委书记,正在领导湖南地区的这个工农运动。

  解说:五年前的1918年,毛泽东第一次去北平,经恩师杨昌济的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根据后来毛泽东在陕北对斯诺的讲述,正是在北平,他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时年杨开慧只有17岁,两年后的1920年末,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婚。1922年,杨开慧在长沙生下第一个儿子毛岸英,翌年,又怀了第二个孩子,而此时的毛泽东却境遇危急。

  梅毅:湖南督军赵恒惕特别惊恐,他因此就对自己手下人说啊,这个毛泽东都使我不能在湖南立足了。因此,他就在1923年4月,下达了通缉毛泽东的命令,不得已毛泽东就离开了长沙到了上海,6月他又去广东参加当时中共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会后他担任了党中央的组织部长,因此在这一期间,青年毛泽东就奔走于上海、武汉、长沙等地。

  章庭杰(原毛岸青秘书):这样一来他与杨开慧就说离多聚少,所以那个诗词中间出现了一些误会,出现了一些苦情重诉这样的句子,也是非常必然的。

  梅毅:那么这首词就是毛泽东这年秋天再来长沙,又匆匆离去时写就的,当时呢,毛泽东因为被这个反动军阀通缉,因此所有的一切,他的行动都是秘密进行的。

  解说:这里是湖南长沙县的杨开慧故居,故居所在的地方已经改名为开慧乡,离省会长沙大约30公里。1923年下半年,杨开慧因为生育毛岸青的关系,一直在老家静养。

  梅毅:那毛泽东这次来长沙呢,他看望自己的妻儿,他就非常明显的感到杨开慧对自己不是说特别热情,不仅不热情,有时言语之中还总是有泪光闪烁,毛泽东自己呢,实际上也是非常清楚,自从自己卷入这个政治漩涡以来,遭到通缉,确实妻子杨开慧长沙为自己担惊受怕,而自己又不能为她分忧,他也感到有许多内疚。

  章庭杰:一开始就点名是送别,而且可以说,只与李白的那首送别的诗,只有一字之矣,李白有一首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里一开始就是挥手从兹去,点名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解说: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夫妻之间的感情原本就参差百态,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甜美忧伤,时而热泪盈眶,三十出头的毛泽东和二十几岁的杨开慧都如其他有血有肉的人一样,体会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温暖与感伤。

 章庭杰:那个眼泪充满眼眶,将要流下来,而没有流下来,到这种程度,这个描写非常符合杨开慧那样一个个性。

  梅毅:知误会前番书语,这个呢还是有典故的,因为在毛泽东这次见杨开慧之前,他曾经手抄了唐朝诗人元稹的《菟丝》,这个诗给杨开慧,其中有两句叫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这个时候,这两句诗实际上杨开慧当时误会了,她就认为,你看毛泽东你认为我们这个母子对你是个负担,实际上毛泽东当时呢,也是“二七大罢工”之后,等于当时不少革命者被军阀逮捕牺牲,他呢希望自己不要成为杨开慧的负担,别牵累,别连累到杨开慧。

  章庭杰:过去即使有那么多误会,有那么多过往,那都不过是过眼烟云,那是我们之间的感情,人间知己,人间得一知己足矣,这是唯一性的。

  解说: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下阕转入了送别的场景,而这原本应该属于两人私密的内容,在毛泽东的构建下,显得特别凄清别离,也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家之主,却未能尽到责任的深情款款和儿女情长。

  梅毅:东门路啊,本来毛泽东这个词中是指长沙东门,但是古诗当中也是有比喻离别之苦的,你比如说汉乐府有个《东门行》,诗中的男主角,男主人公就是为饥寒所迫,拔剑而去。当时这个境遇和心情应该和这个此时的毛泽东很类似。

  章庭杰:从此天涯孤旅,一个孤,把自己往后的情境概括的淋漓尽致,就是分别的这一种惜别的心情。

  解说:一曲离愁绪的哀歌,最后诗人毛泽东来了一个斗转。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气仗雄拔,风骨奇高,再一次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参加革命的决心,另一方面则希望更多争取爱妻的体谅。

  梅毅:这首词呢,可以说是婉约和豪放相结合,柔美和壮美相结合,离愁别绪和豪情壮志相结合,又充分表现了青年毛泽东不沉溺于儿女私情,他就期待夫妻重逢之日呢,能够共同在革命的风涛风雷中奋飞,因此就有这句话,就说你看要似昆仑崩绝壁,什么重比翼,和云翥。这样的这种激情豪放之语。

  陈晓楠:1973年,毛泽东把这首《贺新郎》作了多处修改,这首词才变成了我们开篇看到的样子,1978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两年之后,定稿的《贺新郎》才首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编者以词牌《贺新郎》作词题,而直到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集》的时候,根据新发行的作者手迹有别友题,把标题改为了《贺新郎·别友》,而且在题注中写道,这首词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

  接下来我们给您讲述的是另一首流传广泛的作品,《沁园春·长沙》,在芙蓉国,各种食肆酒楼,您往往都能在墙壁上看到这首词的身影,可谓是最为湖南人民所熟悉的一首毛泽东作品了。

  解说:这里是橘子洲头,是长沙城区湘江水域中的一个小岛,毛泽东青年时期与同学常来此处,或锻炼身体,或畅谈抱负。在橘子洲里,有一块石碑,是来这里的游客最喜欢照相的地方之一,这块石碑上镌刻着《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夏远生(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1925年的上半年,在韶山领导了韶山的农民运动,搞的如火如荼,使湖南的军阀,当时的赵恒惕他们对他很恨,所以就派兵去抓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之下,他就潜伏回到了长沙。他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也表现了毛泽东这个人的性格,你越要抓我,我就到你这个老巢来。

 解说:1911年,年仅18岁的毛泽东就从韶山只身来到长沙,十几年的时间,长沙的大部分区域都印下了他的足迹。1925年,当毛泽东被迫再次回到赵恒惕老巢的时候,革命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夏远生:毛泽东到韶山发动农民运动,实际上是进行一次革命的探索,他要把这些探索告诉湖南的党组织,希望他们在韶山农民运动的基础上继续的推进湖南的农民运动。

  梅毅:毛泽东当时对力量的分析很透彻,他看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此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那个农民讲习所,途径长沙。

  夏远生:他又重新回到了他原来青年时代在长沙读书的一些地点,包括第一师范,包括岳麓山,包括橘子洲头,他又重新走了一遍。

  解说:时年32岁的毛泽东重有湘江之畔,看着滔滔江水和争相前驶的大小船只,激发起毛泽东的诗情,追思以往,寄怀将来,想来是很自然的事情。

  罗雄(湖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长沙最有代表性的名胜和景点,那就是橘子洲、岳麓山、爱晚亭和漫山红遍的枫叶和百舸争流的湘江,这一种美丽的画面在毛泽东的诗词中间抒发得淋漓尽致,描绘得栩栩如生。

  朱向前(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文辞华美我觉得这个《沁园春·长沙》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你看这个看万山红遍,层林尽然,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就是这么几个短句,我觉得它,第一它有色彩,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红的绿的,同时有动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同时画面感都非常强。

  解说:芙蓉国里尽找朝晖,对于自己熟悉的山山水水,诗人毛泽东描摹的非常细腻与俊美。

  梅毅:秋天在我国古代众多的文人墨客眼里跟悲特别有关,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独登台,秋风秋雨愁煞人,渥然丹者为槁木,移然黑者为星星,都很悲。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天万类霜天竞自由,太热闹,这就呈现出青年毛泽东当时那种博大的胸襟,一种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这个性格。因此呢,在毛泽东这首词的秋天当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朱向前: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学者认为,那么这个是受了这个严复的《天演论》这种影响,所谓《天演论》就是鼓励这种自由竞争,在广阔的秋天的这样一种氛围里面,各种生命都在展开一种自由自在生长也好,竞争也好,那么当时也反映了大概五四那一代人,就是受到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的影响。

  解说:该词上阕最后一句则是年轻的诗人毛泽东振聋发聩的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梅毅:青年毛泽东的仰天发问,面对生机勃勃,绚烂壮丽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就想到了当时中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因此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呢,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

  赵焱森(湖南省诗词协会会长):高怀大志,因为毛泽东本身他从小就高怀大志,他的事业表现了他的指向,他的诗词也是一样。

  解说:毛泽东1964年在回答英译者所提诗词中的问题时,对于这句话有过解释,他说,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这句话是指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

  朱向前:那么这个青年宣言里面就32岁的毛泽东,但他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所谓问鼎天下,那么这一点恰恰也是今天的青年人比较缺乏的,今天的现在盯住的是分数、考绩、工作、工资、车子、分子,很少有人去想这些事情之外的事情,但青年毛泽东一名不文,那恰恰是胸怀天下。

  解说:曾有人说,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问天下谁主沉浮?由此可见32岁的诗人毛泽东精神已被革命的激情所彻底唤醒。

  陈晓楠:毛泽东所作旧体诗词集中大量发表是在1957年,1957年1月25日出版的《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经过毛泽东亲手校订的十八首诗词,1963年在毛泽东70寿诞来临之际,他再一次把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汇集起来,并且对已经发表的诗词做了一个全面的校订。

 经过毛泽东全面修改审定之后,出版了一本《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被收藏界成为是1963版,而这两次的诗词发表,毛泽东都把《沁园春·长沙》当做开篇制作,自然可以想见毛泽东对于这首诗词的重视。

  解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岳麓山下,湘江之畔,毛泽东确实留下了青年年华里最为重要的几年,那种真挚的同学感情应当是记忆最为深刻的。

  夏远生:正是因为他,毛泽东在长沙读书的时候不断地去寻找这种志同道合的这个朋友,所以到1918年的时候,他就和蔡和森,萧子升,李维汉他们很多一批人,就发起组织了一个青年的,一个进步的团体,叫做新民学会。

  解说:1918年到1920年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十分精采的几个念头,他发起并组织新民学会,湖南学生联合会等进步组织,并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和领导湖南的学生运动。

  夏远生:因为当时在长沙来讲的话,跟上海、北京来比较,长沙是一个很闭塞的,相对来讲封建势力相当重的,是吧,没有受到什么更多的新文化的洗礼的地方,所以在长沙这个地方如果要追求新思想,追求新文化,是要付出的努力应该比北大那样的地方是吧,上海那样的地方是要更困难。

  梅毅:他想到他的同学蔡和森、萧子升、张昆弟、郭亮这些青年,包括那些当时什么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蔡畅、罗章龙、李维汉这些人,就当时和他,他青年时代和他在一起的这些人,都是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因此他们这些人的意气风发,他们这些人的热情奔放都在毛泽东这首词,这几句话里呢一下展现出来。

  解说: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一份周刊,自任编辑和主笔,他将该刊物命名为《湘江评论》,虽然《湘江评论》只编写了5期,但文章大多锋芒犀利,主旨孔渣,当真称得上是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梅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呢就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这个进一步具体化,那么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诗人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实际上他又悲愤大好河山的这种沉沦,因此这几句诗实际上是激浊扬清,他就是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所谓的那些万户侯,就是军阀啦,如粪土一般。

  解说: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的时候,就十分重视锻炼体魄,他曾经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冷水浴、雨浴、风浴,其中就包括了游泳,而游泳这一爱好贯穿了毛泽东一生,他曾经多次畅游长江。

  朱向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是毛泽东就很自然的,好像是一种天意,他终其一生热爱两大体育运动,游泳、登山,这是一种伟人的一种,胸怀也好,性情也好,习惯也好,他就是如此水乳交融的融合在身上。

  解说:而在1964年,毛泽东曾经对,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的击水做过一番解释,他说击水就是指在湘江中游泳。

  梅毅:诗人就说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急浪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应视于与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以设问句为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朱向前: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又反映了典型的毛泽东那样一种豪气,当时所谓革命的浪漫主义很夸张的,就是我游泳激起来的水浪,或者水花,要阻遏飞速的行船,实质上是不可能的。

  解说:毛泽东用浪遏飞舟的这种充满想像的夸张,维持着他一贯的浪漫主义情怀,阐述了一个人定胜天的道理,回望《沁园春·长沙》通篇,毛泽东将诗人的感伤情怀和豪迈奔放做到了完美的结合。

  梅毅: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确实有一点惆怅,写的又是寒秋景物,但是毛泽东这首词根本就没有一般旧体诗词中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他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山河的壮丽,一下展现在人们面前。

 当然呢,也能感到当时这个,劳苦大众不能主宰大地这种可悲,就使我们现在的人就能感到当时那个革命的必要性,这种强烈的革命情感,喷薄而出。

  陈晓楠:学界一般认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历程的上限是1901年,那时候毛泽东八岁,他口吟儿歌《狮子眼鼓鼓》是他的诗词的处女作,而创作的下限一般认为是1972年,当年2月他创作《四言诗赠尼克松》,而《贺新郎·别友》和《沁园春·长沙》这两首作品则是很自然的代表了毛泽东早期作品的时候想像浪漫,文采华美,豪放大气的特点。毛泽东常说诗言志,后来整理自己的诗词的时候,他把这首新民主革命初期创作的《沁园春·长沙》当做是他自己诗言志的开篇,想必也是在怀念自己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当中略显青涩的早期吧。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