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复习常识(现代散文做题技巧)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中考复习指导 2014-11-11 手机版 | ||||
一、散文的基本知识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纲要求的题型: 语言层面: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内容层面: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基本上可结合试题在文中找到答案如特征,条件、范围、方面)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怎么写 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写了什么)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什么这样写) 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以自由开放的题型呈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技巧层面: 9.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三、现代散文做题技巧 散文在创作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某种情感往往会借助一些文学创作的手法,这就需要掌握一些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一般不需要答题者擅自发挥,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用原文作答有利于阅卷中形成比较统一的评分标准。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的方法首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有效区间,再通过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最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用文章中现成的词语或句子作答,意思是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综合连缀文章中的词或句理解问题。 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3、理解句子或文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从两方面去分析: 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4、归纳内容要点,筛选重要信息 有的直接摘录,有的简要概括,有的分条罗列,有的某一方面。顺序排列由前往后。可答可不答尽要答上以求全面。 具体分为三种题型: 归纳段意:自然段是文章最小的表意层次,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心意思,要准确把握段意,就不必须找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总结其共同点即使段意。 归纳层意:一般来说,一个或几个自然段组成意群,几个相对独立的意群组成一篇文章,通常把相对独立的意群叫做层。归纳层意就是要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确定层意的含义。 归纳文意:实际上就是概括文章的主旨。详见5、 5、如何总结全文中心 抓中心句和关键句,从句子上突破 分析事例人物景物描写,从内容上突破 巧借注释旁批,从背景上突破 一般结构是:本文通过什么手法,描写或记叙了什么内容,赞美了什么或批评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悟,或抒发了什么情感。 6、如何鉴赏表现技巧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文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6、如何把握文章结构与作者思路 即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线索是什么,是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段与段层次关系如何,谋篇布局的妙处。过度穿插,伏笔照应的使用。 四、补充重要知识——写作技法的作用 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层次分明,承转自然,文势顺畅。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强调结局,先声夺人,波澜起伏,结构灵活。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充实内容,推动情节,生动多姿,吸引读者。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方式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个性更突出。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渲染气氛,寄托感情,借景抒情;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议论类 叙后议论:总结上文,点明主旨 夹叙加议:灵活多变,表意自由。 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抒情类 直接抒情:感情真挚,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表现手法类: 类比: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象征:激发联想,形象含蓄,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抑扬:在反差中两相对照,形成起伏,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艺术效果。 对比:具有强烈的反差,突出情感。特点鲜明。 衬托: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形象鲜明,主次分明。 渲染: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修辞格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其他技法的作用或效果常用术语还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深化主旨、升华主题;意境深远、意境优美、诗中有画、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以小见大、借古讽今等。 段落类: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过渡段: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结尾段: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深化主旨,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让人难忘。 B、答题基本思路 1.阅读: ①注意整体阅读 ②注意抓三个方面 :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 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 ①题眼(答题重点)是: 短暂而愉快; ②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③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 ④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①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②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③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 C、考点及常见题型 1、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意。 2、体会语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3、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 4、筛选文中主要信息(情感,特点等)。 5、把握主旨(中心句的含意、标题含意)。 6、探究作品的思想、价值(启示、结合自己、现实谈谈对……的认识)(阅读延伸题)。 二、体验与探究 理解语句含意 (一)真题体验 1.(2009•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题。 彩色的荒漠 雷抒雁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层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拨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经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公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C~70°C。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着,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波的困倦和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 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咝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有删节)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解析 (1)注意画线句子前面的那句话“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画线句是由此生发的感慨。(2)句是沙漠石油工人的心声、诺言。 答案 (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真题探究 从考试实际看,句意体会题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文中选出重要的句子,请说说它的含意(或问作者有什么用意,或说说你对……的理解);二是体会文章标题的含意。 从命题意图看,高考所选的句子,一定是在“体会”“品味”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即有“可考性”的句子。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表达较为突出的句子。 整合与点拨 知识整合 1.掌握句意体会的原则: (1)由词语而句子,即根据句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2)由形式而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方法,以及句子的语气语势,理解句子所表现的形象和事理;(3)由篇章而语句,即在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或全文,去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不可以偏赅全,管中窥豹。 2.重点训练以下几种重要句子: (1)主旨句或感情特别丰富的句子,(2)表达有特色或抽象含蓄的句子。 阅读点拨 句子的含意一般有基本含意(表层含意)、深层含意之别。 所谓“体会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体会句子的表层意义。其次是体会句子的语境意义(深层含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如概括意义、哲理意义、象征意义。这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第三是体会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这一点也是高考考查的范围。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留心这方面的内容。 如何理解、体会句子含意呢?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从关键词语入手 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意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这在句子的理解、体会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例如 2008年四川卷《我爱水》:解释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本句话最重要的地方是“浸透”这个词语的重要含义,这个词语很简单,就是“到处都有”,那么把什刹海的灵魂浸透,就说明了春意的无处不在,题目难度不大。 答案 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 2.从分析修辞入手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用修辞手法。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如《乡土情结》中“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我们从四个比喻的本体的个性特征中看出,这些植物的共同特征是没有根、没有依靠。再结合文章分析,作者用这些事物比喻游子,体现了游子共同的特征,因为游子本身也具有比喻句中喻体的特点。 3.从特殊位置入手 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理解并解释它时,可以考虑它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做题时首先要判断句子在文中和文段中的地位,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位,确定基本含意。 如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尾括句往往作总结,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懂得了这些,就容易解释句子的作用和意义了。 4.从文本主旨入手 中心思想(主旨)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体会时可以结合主旨来进行。 5.从相邻句子入手 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6.从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句子结构较复杂,如附加成分较长的单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如果是一个复句,如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句子,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复句,句意当然放在“正”部分,但“偏”部分绝不可忽视。忽视它,可能丢失要点。 以上几种解读句子的方法既可以独立运用一种,也可以视情况把其中几种结合起来运用,总之视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当然解读句子是没有定法的,句子的理解最重要的前提还应是结合文本,立足文旨,否则就是空谈。 现场批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同里的黄昏是一首歌 寅 公 ①同里的黄昏是一首二声部的歌。 ②温柔的斜阳照着古镇,水乡在暖暖的、明黄的影调中,就像一幅水彩画一样。 ③斜阳余辉里,我们缓步走在幽静的街巷中,一边是河,一边是古朴的房舍。小河边的驳岸上,浣洗的小镇女子和写生的美术系学生,共同为我的镜头中的古镇点缀了人气。村妇绞干最后一件衣裳,而对面虚掩的木门轻启,一妇人手拎菜桶,轻轻走下台阶,在河沿边俯下身去,用竹桶将水左右一分,然后打一桶水上来,灵巧地摘净菜叶,返身走上台阶,木门关闭,水波不兴。邻家的老婆婆颤巍巍地跨出门槛将一桶水干净利落地倒入家门口的河里,惊起一只蜷着身子正要休息的鱼鹰。老伯背着双手拎着瓶酒,哼着小曲从不远处的小店踱出,家中的饭桌上定有丰富的小菜等着沽酒归来小酌几杯吧。 ⑥一棵被雷电烧空了躯干的洋槐,斜斜地贴着水面长出去,亭亭玉盖下,一张方桌,几把木椅,用宜兴紫砂壶泡着的半壶龙井茶冒着袅袅香气。一位鹤发老者正坐在方桌旁品着茗,一脸的安详和惬意。我突然悟得,其实老人正在品味的这种梅妻鹤子的悠然人生正是千年来中国文人追求的极致。古人云: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聪明的隐士总是不忘了隐居的首要条件是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陶渊明们虽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却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只有如这位老者一样,选一个宁静的所在,比如同里,虽然与世无争,却也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着实令人艳羡。 ⑦有的人家已经开始吃晚饭了。门外摆个小方桌,长条凳上坐着一对老夫妇,吃得有滋有味,悠然自得。一碟泡菜、两碗绿豆稀饭,一顿很不丰盛的晚餐,如老伴俩平淡宁静的一生,却无言地揭示着粗茶淡饭与老伴俩皱纹满面之间的关系。一个与世无争的小镇,平淡得如一碗绿豆稀饭,却如海龟一般的长寿和具有生命力,正是中国人文历史上的浓重一笔。 ⑧肚子饿了,找到传闻中上过中央电视台的“古镇一绝”臭豆腐摊子。那“臭豆腐”香味扑鼻,味道果然不错。站在臭豆腐摊旁吃掉那串抹了辣椒的臭豆腐,比在人来人往的闹市里多了一份安然。 ⑨当我们转悠到古镇最最著名的明清街时,看到的是另外一幅黄昏的景象:古街的两边商家林立,红灯笼黄幡子呼啦拉地飘在风里。河边一溜在夕阳下喝茶聊天的人们看着风景,同时也将自己坐成了一道风景。竖着“太湖三白”的饭店里呲呲啦啦地开始飘出饭菜的香味。讨价还价的声音沿着青石板的街道曲曲折折的传到耳朵里。这一切的一切都合成了古镇的高声部:高亢激越,商业味十足。 ⑩随意走进一家傍河而开的小饭店,依着河水,听着悠扬的带有苏州评弹味道的小曲,享受着同里的美味佳肴。我们点了古镇的特产阿婆菜和塞肉面筋,炒一盘春天新抽出的青菜苔,温一壶同里黄酒。老板和老板娘都是年近半百的人,一个炒菜一个招待客人,还和我们拉起了家常。店小二是店主的儿子,除了“跑堂”,质朴热情的小伙子还为我们唱了几首江南小调,多才多艺可见一斑。不禁让人遐想,这样灵秀的山水养育了怎样灵性的儿女。 傍晚时分,我们和一天中最美的同里告别。走出那条柏油路时,船歌又一次地轻轻回响在耳边,暮色伴着斜阳挥洒下来直到天的那一边…… (选自《寅公文集》) 本文第⑥段写道:“陶渊明们虽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却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 便,只有如这位老者一样,选一个宁静的所在,比如同里,虽然与世无争,却也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着实令人艳羡。”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现场答案】 表现了作者对同里老者与世无争、不为生活所扰、利于修身养性的生活的羡慕之情。 【评分分析】 该答案得3分,它抓住了关键词“艳羡”这一情感语,第一种感情要点抓得好。但对“陶渊明们……极大的不便”这半句话所包含的情感却视而不见。 【正确答案】 通过“陶渊明们”与“同里老人”的生活情态的对比,否定了“陶渊明们”的没有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小隐隐于林”的生活,赞扬了“同里老人”们梅妻鹤子(与世无争、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的“大隐隐于市”的悠然人生。 【增分提示】 对于较长较复杂句子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最重要的是先划分句子的内部层次关系。然后分层理解,合成答案。如本句,包含两层意思。前半句的关键词“生活的不便”,已看出作者对“陶渊明们”的否定,后半句的关键词“艳羡”,感情已很明显。 训练与总结 考点针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核心提示:生命在苦难中绽放 好一朵木槿花 宗 璞 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开放了。 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的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之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花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做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大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朵童话中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撒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 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俯看着我。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 它不再来。 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 1.“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三个“偶然”,结合语境说明它们的不同含义,并分析作者寓含在句子中的感情。 解析 该题将对关键词语和句子蕴含的思想感 情结合起来考查,对体会句子含意有指导意义。 答案 (1)前两个“偶然”是指随意的、漫不经心的,后一个“偶然”是指出乎意料的。 (2)表达了作者对木槿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2.“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作者反复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 做题时注意该句句式特点——感叹句和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 木槿花遭遇到难以承受的苦难,但仍然保留有生命的信念,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样写既强调了木槿花在面临恶劣的环境时所特有的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也对点明本文主旨起着强化作用。 3.简要概括木槿花“好”之所在,并分析文章以 “好一朵木槿花”为题的作用。 解析 概括时应圈出描写木槿花的文字,从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两方面概括。 答案 木槿花奇特,不娇气,在重压之下顽强挣扎,不畏艰难,能够面对一切苦难。一个 “好”字写出木槿花的不同凡响。既写木槿花的形象美,又写它的精神美,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了美人蕉,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结尾写道“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作者所需要纪念的是那朵“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吗? 解析 第一问考穿插性材料的作用,关键是正衬。第二问考查的是对本文主旨的理解,要答出“托物”后面的“志”。 答案 (1)美人蕉“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让作者认识到生命的顽强,作者以美人蕉来正面衬托木槿花顽强的生命力。 (2)不是。作者所要纪念的是那种在重压之下战胜重重困难的勇气,那种坚忍不屈的性格,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考查词语含意:2010海淀一模 《水之经典》 技法总结 实际做题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类型的句子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有关键词语的句子,可以抓住关键词加以替换理解;使用修辞的句子,应先将这种手法还原,还原它真实的意思,再说这种手法的作用,最后说作者的感情;抽象含蓄的句子可以具体化,而生动具体的句子可以抽象概括化。结构复杂的句子可先切分层次,化复杂为简单,然后按简单的句子来体会。 还应强化两种意识: 1.整体意识 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手法割裂开来,可能同一个句子之所以含意丰富,就是因为它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结构复杂的句子也可能是化为简单的句子之后还有关键的地方,或者是用了表现手法,或者是词语本身含义丰富,因为我们要拥有整体意识,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2.中心意识 任何形式都是内容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在对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这样写在作用上可能会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另外,既是体会“丰富含意”,则答题点不可能是一个。因此,在答出句子的表层含意时,一定要把握其“意外之意”,可以从“句子的深刻含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观点或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等方面分析。 尤其注意不要孤立地分析含意,这样的答案很可能不全面。 飘扬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