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教者文本,放飞学生思维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2014-11-11 手机版


枝江市安福寺中学     龚万梅

    从教二十几载,我一直跋涉在教育教学旅途上,风风雨雨,磕磕碰碰,酸甜苦辣,可谓是五味杂陈。收获令我惊喜不已,感动让我热泪盈眶,成功使我信心百倍。有时也因困难迷失了方向,不知所措;有时疑惑萦绕在心际,挥之不去。

    蓦然回首,以前的我爱用拿来主义去工作,教案拿来,作业拿来,试卷拿来,把学生们看成知识的容器。总是担心学生们没有学懂,没有学通,不厌其烦地往“容器”里灌输内容,多多益善,布置作业时,铺天盖地不愿舍弃,其结果是我和学生都困在作业大山深处,学生手写疼了,视力下降了,我整天手忙脚乱,头昏眼花。几年来,我依然如故,抱怨这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几年来,从表象看我们语文成绩还可以,但是我们对语文教学技能的感悟始终处于低谷,领导们着急,语文老师努力。也进行了无数次的反思与学习, 强化与改进,总觉得我们陷入迷茫的境地。恍惚中似有清醒,顿悟中略感彷徨:课堂教学该如何将作者文本、编者文本、学者文本整合为教者文本?是我们预设的起点。

初入道时我的老师告诉我,备课前要备教材,即解读教材文本;备学生,即解读学生文本;备教法,应该就是教者文本的确立了。一个教者,课前的准备很重要。一篇课文特别是古文,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在我们自己读初中时就能熟读背诵,逐字解释了,唐诗宋词幼儿时就能咿呀背诵,更何况执教好多年了,似乎不拿教材就能走进教室。但是:常读常新,常学常新, 常备常新,常教常新。

    统一,而且要有效确立教者文本,语文课要成为有温度的课有深度的课。   

    但在2011年全省开展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们学校先后开展了三轮教学比武活动,使我语文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令人欣慰。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从内容层面上要有语言训练,情感体验,精神启迪,从方法层面上讲要做到作者文本的唤醒和学生文本的放飞的有机

一、学习,再学习,明白“语文为何”。

“何为语文”?“语文为何”?我们从各种渠道、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名师那里获取了答案:本质上的语文课程应该是以“语言学习”为核心,以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常识的学习为外延的工具和人文课程。由此可知,语文课堂首要任务就是语言训练,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陈世波老师的现代外国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揭德新老师的古文《马说》教学,刘会远老师的《惠子相梁》教学。我感悟很多,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刘会远老师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文言词汇着重讲解,如“相”(xiàng,辅佐君王的人,宰相,这里作动词,做宰相。);“鵷鶵”与“梧桐”,讲到这里,刘会远老师还引用了老家结婚常用的一副对联“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来解释。如果刘会远老师进一步讲解:这句话源于《诗经•大雅》中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成为梧桐引凤凰的最早传说,这对于下文讲到“鵷鶵非梧桐不止”作个铺垫,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鵷鶵鸟为何非梧桐不栖息,进而达到褒扬“鵷鶵”式高洁的庄子自己,讽喻“鸱”式见利忘义的惠子。还有常见常讲的“于、子、欲、而、吓”等文言词语的引导学习。授课后,我们语文组老师进行了一对一点评,我们进一步明确文言文教学,对字、词、句讲的时间要充足,训练要到位,实现堂堂清。今天知一两点,明天明一两处,日积月累,达到厚积薄发。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学习历程,我现在所掌握的一点文言知识还是初中语文老师的传授,得益于那时老师的扎实教学,再反思近几年的文言教学,似乎是面面俱到,遍地开花式讲解,课堂上生怕知识有所遗漏,考试时学生却不会做了,这时老师常常会责备到:在××课堂上老师明明讲过啊,不信你看你记的笔记!究其原因,出现这种现象,不是老师没讲到,不是学生太笨,而是“教者文本”确立不够啊。

二、实践,再实践,确立“教者文本”。感谢学校的第二轮“课内比教学”,我和同行同台展示,这正是一个实践理论的好时机。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借助于书籍、网络查阅了关于庄子和《庄子》的很多资料,了解庄子其生平经历、思想主张、文学成就、哲学影响,把他与孔子、孟子、墨子、老子等各家学派比较,进而了解《庄子》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如何将作者、编者、学者、教者四者创造性的开发,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

“语言学习”,记住这一首要任务!在设计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时,我把对“相、于、谓、梧桐、醴泉”等词语作为师生共同讨论掌握的知识点,把对故事内容的翻译、把对故事内容的熟记背诵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并通过几个小题的练习进行当堂检测加以巩固,把庄子通过比喻来回敬惠子的绝妙方法作为教学难点。我借鉴了刘远会老师的课件,将由《庄子》内容演化至今的成语积累放到学生课前预习完成,激发学生对《庄子》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积累。可是听了张曉玲老师的课后,我又发现我对课文标题的解读没到位。“惠子相梁”中的“梁”,其实是指魏国,梁是魏国迁都大梁后的别称,我忽视了对这一点的了解,所以如果有学生问起这一问题的话,我只好说:教参是这样翻译的?我忽然觉得内疚,教者要有自己对作者文本的独到而正确的解读,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亮给学生。

通过此次研究形成了一篇文言文的教者文本形成的点滴,以后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我们语文老师都应该切实做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精神启迪相结合,唤醒作者文本,放飞学生文本,确立教者文本。

三、提升,再提升,稳步求发展。局外人都说“语文”简单,家长时不时都可以进行辅导,可局内人却无时不在彷徨、迷惑。前几年的“课内外衔接”、“开卷考试”着实让学生觉得学语文就那么回事,教书匠信手拈来便是教学素材。如今语文回归本位,落实到“汉字教学、经典阅读、兴趣写作”上来,那么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要在解读作者文本的同时,更要结合时代发展融入教者自己的解读,在放飞学生思维的同时,亮出教者自己的观点,引领学生的思维。通过一次次的学习、培训,一次次的听课、评课,一次次的反思、总结,不断提升,在时间的推进中厚积知识与经验,在发展中不断成长。正如这次的语文教研活动,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不同程度地在课内比教学中学得、知得、懂得,从四位授课教师的课堂与反思中醒得、晓得、悟得。

时间过的真快,算一算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日子,不禁感叹:每个日子里还是要不断学习,广泛阅读,深入研究,充盈自己。一个人不可以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同样,我们不但要上好一节有温度的课,更要上好一节有深度的课。今后我将以“课内比教学”活动为契机,将“课内比教学”工作常态化,苦练教学基本功,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并以参赛教师为榜样,进一步更新了观念,探索“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不断锤炼教学技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成为一个永不落伍的语文教师。

 

龚万梅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