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诸暨中学    马伯成   311800

摘    要

 

培养新世纪人才需要语文创新教育,改革传统语文教育更需要创新教育;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教法;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为抓手,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注重实践的原则,切实有效地进行。

 当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21世纪的 育。我国政府也于1993年12月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向教育战线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素质教育向更高更深的层次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因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对两院院士的讲话中,再三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担负母语教学重任的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学科的基础,为民族和国家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已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时代赋予我们光荣使命,而传统语文教学在世纪之交日益显得捉襟见肘,步履艰难。传统语文教学以培养继承型人才为目标,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灌输知识为手段,以三中心(教材、教师、课堂)为基本教学特征,机械地知识训练,繁琐地条分缕析,不厌其烦地肢解语言,严重扼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而只重视知识吸收、忽视培养学生语言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错误做法,已使学生四肢日趋“萎缩”,铸造出了一个个戴深度近视眼镜的“两脚书橱”。难怪乎,北大知名教授钱理群先生当头棒喝:中学语文教学使学生“往哪里去”①?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严厉批评:语文教育“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②!语文教育的现状同样震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看了《北京文学》编辑王丽女士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一文后,随即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对中学作语文教育面貌进行调查……语文教学沉疴已深,语文教学呼唤创新。

    培养新世纪的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更需要创新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为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重视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思维训练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的禀赋、优势、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此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三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良好创新心理素质;四是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才干。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上述特征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创造出充满探索气氛的语文学习环境,既要考虑学生整体素质和团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和个体目标;要为学生寻找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增进学生对某个语文知识的发现,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到的发现和超乎寻常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探究未知领域;要积极带领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并给他们提供施展语文才华的舞台,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在语文创新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能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身心和心智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以上内容是我们对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初步认识,也是我们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依据。我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省创新教育试点学校,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创新教育列入语文教改的首选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抓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采取多种教育手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作一简单回顾,请教于同仁。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③。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探得石钟山命名原因;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如商业行为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一位教师别开生面地开了一堂广告词欣赏创作课,先引入了一些社会上流行的广告语:“永恒青春,来自步森”、“奥柯玛电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想皮肤美白,早晚用大宝”。接着分析了广告词与商品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让学生为学校、班级设计形象口号,居然收到许多富有特色的口号。如“××中学,藏龙卧虎,××班级,龙藏虎卧。”“一流学校,培养一流学生”等等,不一而足。典型引路,富有启发性、鼓动性,给学生以创新的勇气和希望。

    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说: “教师不仅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教学妙处及其成功的教师,就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倘若教师不愿冒作出假设的风险的话,为什么学生该冒这种风险呢?”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已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⑤(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入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能这样讲吗?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对这类问题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应鼓励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⑥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可见,抒心灵、展个性乃教育的关键。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创新意识上的一种巨大的创新活动。日本发明学会会长丰泽明说:“搞发明创造的首要‘秘诀’,就是认为创造发明并不难。”这就是一种创新精神。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根据心理学研究,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且意志坚强、自信心强,易反抗旧俗,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教师如果没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博大胸怀和对学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教育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行为的楷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摒弃权威,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创造性福》一文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蜚语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的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上《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感,一位教师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⑴鲁迅送书给白莽;⑵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⑶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⑷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⑸柔石在狱中学德文;⑹龙华枪杀烈士现场;⑺鲁迅提笔著文;⑻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与此同时,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画面,伴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与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纭,不乏创新精神。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⑦。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冲破写作樊篱,让学生放胆作文。古人云:“诗言志”。文章应该是一个人真实思想的外现形式,但传统的僵化教学模式,却使学生写出了许多“假话”、“套话”、“八股话”,能够真实抒发内心情感的很少。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思想不正确可以纠正,认识模糊可以澄清,没有思想的文章等于废纸一张。积极引导学生启动思想的航船,扬起想象的风帆,在现实生活的大海上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我们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说中国足球,写出了思想犀利的评论文章:《霍顿,何罪之有?》、《中国足球不能拒绝雅凯》、《长传冲吊,是利剑还是钝器》,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语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标准化试题,下岗吧!》、《学习,什么时候轻松起来?》等等。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引进贾平凹的大散文写作观,随想随写,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有力地冲击了“土八股”“洋八股”的束缚,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我校自被列为创设教育试点学校以来,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这一学期,我校高一语文组就开设了《宋词欣赏》《吴越文化》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另外,每周一次的优秀学生代表国旗下讲话活动,不仅锻炼了优秀学生的口才,而且给学校学生树立了好榜样。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我校的校报《暨阳人》给学生提供了发表习作的园地,而众多的学生自发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也构成了我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有的学生对诸暨城关街头擦皮鞋现象很感兴趣,写了报道《城关街头新景观──擦皮鞋一族》;有的写了贫困山区学生的学习情况,写了《山区的希望》调查报告。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我们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了城关段浦阳江水质,诸暨城乡结合部的卫生状况,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情况,并举办征文比赛,出现了一批佳作,如《请大家共同保护母亲河》、《朋友,请不要随处抛洒垃圾》、《谨防城市“肺结核”》等一些文章,引起较大反响。三是考察名胜古迹。我们处于越国古都,文化之邦,胜迹众多,名人辈出,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如有的学生在游览西施古迹后,查阅了大量资料写了评论文章《西施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对西施的舍身救国说法大胆否定。在参观了斯宅千柱屋后,写了建设性文章:《斯宅古建筑群应该早日开发》,投诉有关部门,引起了有关领导的注意。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尽管我们作了一些努力,但我们的认识是肤浅的,我们的探索刚刚起步。《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指出:在一个新世界性社会将在阵痛中诞生的时候,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处于人和社区发展的关键位置,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⑧。面对新的世纪,语文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更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创新教育,为新世纪培养更加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主要引文出处:

① 孔庆东:《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月第19页

② 钱梦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症与对策》 《中学语文》1998年第4期

③ ⑤《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8月第29、163页

④ ⑥布鲁诺:《教育过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年11月第53、42页

⑦俞国良:《创造心理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11月第229页

⑧郑新蓉:《学会求知》 北京出版社 1999年9月第62页

 

1999年11月21日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