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9讲:概括段落大意 (九年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2014-10-25 手机版


 

【考点概说】

概括段落大意,一要明确要求,二要掌握方法。要求可用八字概括:完整、准确、简明扼要。方法主要有三:(一)摘句法(包括首括句或起始句、尾括句、过渡句或过渡段);(二)概括法(包括归纳法、取主舍次法等);(三)串连法(包括串连层意法、组合法等)。

【考点解读】

    这里,对概括段落大意的要求不再专门解释说明,对怎样概括段落大意要做详细阐述。因为,考生要能完整、准确、简明扼要地概括大意,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或方法)。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摘句法。

即摘出文段的中心句。按中心句所在的位置不同,可以是首括句或起始句;如在段的最后,则为尾括句(总结句);中心句也有时含在过渡句(或过渡段)内。

1.起始句(首括句)就是该段的中心句,可以据此概括段意。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的七、八、九、十都是第一句揭示中心,然后再具体说明。

2.尾括句(总结句)显示该段的中心。“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节选自《谈读书》)  

该段列举六门学科知识的作用进行论证,最后才总结出论述的中心,“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3.过渡句(或过渡段)显示段意。

有的文章可以借助过渡句(或过渡段)的提示来概括段意。

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第六自然段的开头是一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这句话前半句归  结文章上两段所论述的共同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

由此过渡句可归结出上下两个部分的段意。上部分的段意为:论述“吸取知识是创造性的一个前提和素材",下部分的段意为:论述“创造性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新知识”。

当然,有的中心句是在段落的巾问部分,这里不再举例。

应当指出,摘出文段的中心句作为段意,一般不能全部照搬,要经过修改加。

(二)概括法。

许多文段的段意(或中心)并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需要通过仔细研读文章,分清层次,进行归纳概括。

 常见的方法有:

 1.归纳法。

 例如,阅读下面文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件事。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对这件事的归纳概括,既不能用开头的第一句话,也不能用最后的一句话,只能从这件事中去归纳。当然文中也有一句话作了提示,即“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这样,对这件事的概括应该是“老师排除纠纷"。

  2.取主舍次法。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次要内容一概舍去。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现代文阅读改为《相将和》)中的第一个故事,讲了几方面的意思:

 (1)秦王用十五城换赵国的璧,赵王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2)赵王召见蔺相如并派他带宝玉到秦国去。

 (3)蔺相如机智勇敢地跟秦王进行周旋。

 (4)蔺相如派人把宝玉送回赵国。

(5)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这里,最主要的内容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完璧归赵",所以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方面概括段落大意,其他内容则可略去。

 (三)串连法(包括连层法,串段法、组合法等)

1.连层法。连层法是指同一段内有几个层次,把每一个层次所讲的内容串连概括起来,从而总结出本段的段意。

2.串段法。串段法是指一大段中包含了若干自然段,把每个自然段所讲的内容进行一次压缩概括,然后归纳出本段的段意。

 例如,《海底世界》一文的第三段由三个自然段构成: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是海底的动物种类繁多;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是海底的植物多种多样;第三自然段是讲海底还蕴藏着丰富的矿物并还有陆地上少有的稀有金属。把三个自然段的段意串连在一起可以归纳出本大段的段意:海底不仅动物种类繁多,植物多种多样,还蕴藏着丰富的矿物。

3.组合法。利用该方法可以把段的内容概括得简明扼要,从而达到阅读题目的要求。

 例如,下面是文章的结论部分,阅读后归结作者的结论(不得超过12个字)。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要答好此题,必须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筛选组合,这对学生的概括、筛选、组合能力要求都比较高。答案应是: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以上谈的是概括段意的几种方法,当然,也许还有更好的方法,望考生不断总结,丰富其内容。

 应该提及的是,段意的表述应当完整,一般应该是陈述句,但有时也可用短语表达。

 另外,概括段意的题在命题时形式并不单一。有些题虽然问法不同,但答案仍是段意的归结,这在后边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来。

【真题再现】

一、2013北京

洞茶(毕淑敏)

①我16岁时在西藏海拔5000米的高原当兵。司务长分发营养品,给我一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说,这是茶砖! 

②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以为意。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③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的。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川’字牌。”

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⑥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⑦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⑧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茶砖,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⑨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⑩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砖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⑪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⑫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母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⑬一时间,熟悉的感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渐渐显影,越发清晰。 

⑭那些冰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⑮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曾传递给边防军人多少温暖。你曾给予边疆战士多少力量!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16我用当年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早仙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道啊,好茶! 

15.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每空用8个字回答)(4分)

 ①                        → ②                       →寻找砖茶,失望困惑→ ③                         → ④                            

16.品读第⑮段划线句,联系全文,说说“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4分)

                                                                             

                                                                             

17.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和⑫段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二、2013南京

粥里春秋(陆建华)

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

    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五月,六月,七月。

    追肥,拔草,治虫。

    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身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千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

    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呶,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

    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录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

16.对《悯农》的内涵,作者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请用四字词语填空。(3分)

    刚刚懂事,           →年龄稍大,           →上大学时,           .

17.根据具体内容,按要求答题。(5分)

    ⑴阅读第七段,展开想象,写出村民们笑笑之后会说的话。(2分)

    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说:“                                           。”

⑵第九段哪些细节表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3分)

18.下列对文章语言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三段“小心翼翼”写出村民劳作的仔细,“均匀”写出撒种动作的细致,二者各有侧重。

    B.第四段描写村民稻田插秧,仿佛“栽插在青天之上”,劳动的场景富有诗意,充满美感。

    C.第八段,邻居房大伯把碗舔得“如水洗过一般”,表现了他喝粥时专注而且陶醉的神态。

    D.第十段中孙儿“严肃地批评”孙女的那番话,简直就像一位长辈在教育晚辈,颇有童趣。

19.文章以“粥里春秋”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袁长俊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