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10讲:修辞 (九年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2014-10-26 手机版


 

【考点概说】

修辞是把话说好,准确形象又生动。了解大纲八辞格,掌握定义和特征。例句必须记清楚,遇到辞格细辨明。辞格之间易混点,必须注意区分清。“好像’’未必表比喻,排比、反复认特征。比喻拟人得区别,设问反问有不同。如果考查其作用,总作用加具体内容。

【考点解读】

  一、考查的基本范围、考查方式及重难点。

    2011版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第0条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是新大纲对修辞方法这一内容的要求,《恩施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学科考试说明  语文》也把其作为考查内容。

    中考考查修辞格的方式近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修辞格的使用进行判断。

常见的表述方式有:①对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或不正确)一项是(    );②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对偶(或其他)修辞方式的项是(    );③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类的项是(    );④指出比喻句中的          ,在文中分别具体比喻什么。

2.对不同的修辞格进行辨析。

常见的表述如下:某一段(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方式;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对下列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3.对修辞的使用及表达效果进行品味分析。

 (1)常见表述如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分析正确)的项是(    );文章多处运用了    修辞方法,举一例欣赏其表达效果。

(2)有时不提修辞方式,实际仍是考查的修辞作用及效果。如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的作用是什么。

4.修辞在语言实际中的运用。

常见表述如仿照某某形式说一句话;修改下面画线部分要求与加点句子形成排比,等等。

考查的重难点:

中考命题常常从易混点着手。辨析容易混淆的修辞方法既是命题重点,又是复习中的难点。    

二、应考技巧

1.要掌握八种修辞格的定义和特征,记住每种修辞格的例句(至少一个),遇到具体问题,才能对照分析判断。

比如,对考题中考得最多的比喻修辞格,要弄清以下问题.

①比喻的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回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②比喻的结构分三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

③比喻的分类、特征和例句。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明喻。甲像乙。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暗喻。甲是乙(或甲变成了乙)。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暗喻。直接把甲说成乙,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例: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把上述关于比喻的知识印到脑子里,才能对照辨别新的。八种辞格都应一一掌握。    

2.抓住辞格之间的易混点。内容主要有:

 (1)并非用了“仿佛、像"这类词的句子就一定是比喻。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①同类的两事物相比较,不是比喻。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单纯想像的不是比喻。如:每当看到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熳的少年时代。

③表示程度的不是比喻。如: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④表示举例,也不是比喻。如:我国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王伟等。

(2)区别比喻和拟人。

比喻重在喻,拟人重在拟。例:①小鸟像歌唱家在尽情歌唱。②小鸟在尽情歌唱。例①是比喻,例②是拟人。

(3)区别设问和反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句子,而反问的答案就在问句中。设问常出现在论述或说明的开头,反问则常用于论述和说明的末尾。

(4)区别排比和反复。排比必须是3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才能构成,反复只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复部分即可构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而反复只要部分的词语重复;排比为了增强气势,反复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一内容。

(5)如遇到修辞格的连用或兼用现象要注意考虑的全面一些。

3.如果遇到考查辞格的作用或表达效果的题,就要考虑修辞总的作用是为了把话说得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然后考虑具体的修辞格,再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进行表述。

  比如体会下面句子的作用: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这个句子是比喻句,比喻句的作用是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被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鲜明,使复杂的道理具体易懂。

具体到该句,其作用可以概括为:把桥比作“虹”,形象生动地描写出石拱桥的外形美。

又如,分析下列句子的作用。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啊,想念你!

——想——念——你……

该句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反复的作用是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或某种感情。结合该句,其作用可以概括为:“想念你”三个字一再反复强调,以无比深沉的感情突出表达了亿万人民永远怀盆周总理的革命激情。

最后应提及两点,一是以上没涉及用修辞格仿写的问题。用修辞格仿写,语言表述的基本功是很重要的,语言表述是靠平素的训练来提高能力的;二是修辞的考试形式不仅在判断题,也常常将它融合到文章优美句子的欣赏等方面。这类题仍可考虑修辞和语句的具体内容综合作答。

【真题再现】

一、2011天津

花开的声音( 陈文和)

花开也有声音么?

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这个“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锤。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的,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来到了。它的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好像原先干瘪的汽球一下子灌进了风,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灿然地开放了。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那种“急性子”,早在夏季时,它的蓓蕾就在枝叶间开始孕育,开头只有一粒米那般大小,和叶芽的形状几乎难以分辨,过了好几天,它的雏形才微微显露出来,又再好几天,它那结实的体态和叶芽松动的体态才泾渭分明。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一头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仍有些日子。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共有十几个花苞,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那一天是休息 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那张开的声音,和昙花的那一声“噗”完全相反,它是那么细微,那么柔和,那么舒缓。昙花开放的声音是短促的,茶花开放的声音是悠长的,不管短促或悠长,都是那么动听,那么迷人。由此我认定: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一种最美妙的乐曲,或者说是一种天籁吧!

     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然出现时,也会有一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美好事物的孕育、萌发、成熟,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或许中间还会出现一波三折,受到某种压抑和 禁锢。当它“破茧而出”或“破墙而出”时,会出现多大的冲击波啊,那一瞬间闪亮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限的惊喜。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份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才能听到。对于美好的事物,不要有疏离感,要把它置于自己的关爱之下,用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就可以及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

    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终认为,在人世间,倾述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一个人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刹那,会最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

17.题目“花开的声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听到这种声音?(4分)

18.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19.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4分)

                                                                               

20.观照全文,作者如何由物及理,从自然之花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请简要分析。(4分)

二、2013宜昌

走进宋词(佚名)

    ①走过了唐王朝缔造的诗歌岁月,穿越了五代兵戎的黯淡时空,便走进了融入天地的宋词境界。

    ②宋词是一张巨网,密密地交织着爱、恨、情、愁。

    ③一个个风花雪月的故事,几百年的舞榭歌台,就由宋词演绎。   A  柳三变今宵酒醒在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边,留下对恋人离去的淡淡的苦楚;  B  ,李易安把对丈夫的爱恋化作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不说周邦彦因“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而生的无限情丝; C 那在“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晏殊,突发智慧的光芒,“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便悄热流露于笔尖。还有那“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东坡“西北望,射天狼”不屈的奋战,辛稼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无限沉重的感慨。只可惜他们的豪情壮志,终究支撑不起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

    ④                                                  。

    ⑤宋词是词人们心灵的回响,散逸着他们洞穿历史心扉的灵气。有“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的辛酸,也有“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欢欣,不乏风雨飘摇中的“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弱无援的苦闷,也不乏辛辣的“一川烟雨,梅子黄时雨”……这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聊,这是沧桑变换之后心灵的折射。于此,心中不由流露出对千百年前词人们把酒与月共饮的追慕与共鸣。那里的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有多情的词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多情至望穿秋水的境地;有浪漫的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浪漫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在这包含各种滋味的宋词中,你总能体会到古人所饱受过的各种心境。

    ⑥宋词是一坛醇酒,愈放愈浓,愈品愈香。

    ⑦那种好酒没喝过,但知道陈年好酒的醇厚,何况是如此一坛好酒呢?王国维在细细品尝了几口之后,轻轻说出了三种味道,也是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登高远望,绝处求生”之境;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           ,          之境;三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豁然开朗,一片光明”之境。他如果再细细品味,又会有多少石破天惊的话长留天地间呢?

    ⑧一位哲人曾说:人类留下的一切最终都将化作一抔黄尘,随风飘散,仅在天地间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迹。我想,宋词让我执着,因为它不是黄尘道上的小石砾,而是凝立于天地间的一座丰碑,永不倾颓。

21.“只说、也不说、且不说”是从文段③中的方框中抽出来的,请根据语意,将他们还原到文中A、B、C处。(2分)

A              B              C              D            

22.从词的创作风格来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豪放派大气磅磷,情感充沛;婉约派刻画细腻,含蓄委婉。请指出文段③中画横线的词句分别属于哪种流派的词。(2分)          

23.请根据文段⑤的内容,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段④的横线上填上一句恰当的话。(2

                                                         

    24.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指出文段⑤中加点词语“肆无忌惮”的用法及其表达效果。(2分)

                                                         

    2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词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3分)

                                                         

26.结合文段⑦的有关内容,将句干“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      

                     ,                      之境”补充完整。(2分)

27.自然界中的春花秋月,往往被文人们酿成了爱恨情愁的诗文。请你写出王安石在 《泊船瓜洲》中,由春景涌起的浓浓思乡愁的两句名诗。(2分)

 

袁长俊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