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作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2014-09-22 手机版 | ||||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也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有关作文知识和技巧,培养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提高作文水平的能力,一方面又是对教师整体知识水平的一种检验和体现。但它的实际内涵却远非如此,而应是多种师生关系的浓缩,它将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心理等多种关系熔于一炉,使之在作文教学中得到体现和实现。它所包含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死板的说教和接受过程,而是一种以作文教学为纽带,进行探索、增进了解、加强认识、以求得共同进步的双边动态关系。可以说,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多方面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是多种师生关系的一种曲折展现,又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交流方式。在这众多的关系中,则主要表现出师生的行为关系和心理关系两方面内容。 作文教学中所表现出的主要关系之一是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关系,即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能动结合以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作文教学则是教师通过讲授作文知识技巧来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作文教学中表现为“一放”和“一收”的辨证存在。作文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它的成效与接受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一般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是与本单元的文体样式或主要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当然现在的作文教学趋向于只规定题目或给出材料,淡化文体,但即便如此,也要求教师先介绍有关的文体知识和表达技巧,然而再由学生进行个体的练习。这就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作文教学过程中,即在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文体知识和作文要求基础之上,能运用某种表达方式写出明白晓畅、言辞达意的文章。而写作文的过程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心智活动,作文则是学生个性的直接展现,是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的综合结果。作为教师要充分把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既要认真细致地介绍有关文体和表达方面的知识,根据教学要求布置学生相应的作文训练,又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文体知识和表达技巧是对前人创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其意义在于启迪而非束缚。因此,作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好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激发和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其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南宋诗人谢枋得在《文章规范》中指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所谓“初要胆大”,即刚开始写文章时,不必太拘泥于写作规则、技法等原理、规律,因为这会使初学写作的人左顾右盼、缩手缩脚,不敢放笔,而应“广开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使其“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高言论,笔端不窘束”,对于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青少年来说,放手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让其充分发舒自己的才能和情志,张扬其青春个性,使其在笔走龙蛇、淋漓尽致的表达过程中逐渐走向“终要心小”,在不自觉中将自己的作文与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在一起,达到自觉“收拢”的目的,这样,就使作文教学完成了从“放”到“收”的过程,也完成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实现的能动结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既要对每次的练习有一定指向性,又不能在辅导上过于死板、具体、统得过死,更不能用条条框框去套学生的习作,恰当发挥其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在教师和知识技能的引导下进行大胆实践,积极尝试,并自觉向所学知识靠拢,实现主体的自由性和自觉性。 作文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另一主要师生关系则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关系,即教师利用心理学方面的某些研究成果进行引导,以促进作文教学有效地开展和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心理学原理如兴趣、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想象等,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利用学生某些心理因素实现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在诸多心理因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它决定了人的想象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展开,对于作文教学乃至其它学科的教学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掌握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效果,作文教学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循循善诱的心理诱导,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问题”,吕叔湘先生说过,作文训练“要考虑怎样做收获大,而不至于弄得精疲力竭”等观点,无不提醒我们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又要注意学生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材料构筑“意向”的工程,技巧不可缺少,兴趣更为重要,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形象的说明了兴趣的重大作用。教师能不能发现并把握学生的兴趣,使这种兴趣持续下去,决定着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和良好作文习惯的能否形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大胆地想象、设想、推理,选取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来描写论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乃至学习动机;另外,我认为激发兴趣的另一方法则是让学生多看、多读好的范文,它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广阔的想象空间,提供给学生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示范,增强学生的语感,从而使他们由别人的成功作文激发起自己的尝试欲望,激活自己的兴趣动机,在头脑中建立起注意观察和善于思考的情志,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就连鲁迅先生在《给赖少其信》中也谈到:“文章该怎麽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鲁迅先生虽是谦逊之言,但也说明了多看多读对于培养作文兴趣的良好作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并善于利用学生兴趣这一重要心理因素,进行正确的心理诱导,在怡情养趣的过程中让学生变“难作”为“易作”,变“厌作”为“乐作”,使兴趣更好地为作文教学服务。兴趣有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无限的创造力会得到充分的展示,随之而来的将是作文水平的逐渐提高。另外,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可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开阔思路,对于一件事物,引导他们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出发,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作文质量。 作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关系不仅仅表现在教师利用学生的某些心理因素进行正面诱导,提高作文质量方面,还应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即教师在把握学生个性心理变化基础上,使学生增强分辨能力,认清好坏善恶,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可能大家注意到,现在的学生普遍不如过去的学生好教育,这是由于当今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也造成了青少年心理的多元化、复杂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获取对象,自然“崇师”心理也就减弱。但学生作文的内容对象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特别是各种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更是学生注意力所在。教师可以通过作文的批阅发现并注意这些现象和事物带给学生的影响,抓住其好奇心理,及时与之进行心理交流,认可或否定其意见、观点,对于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认识事物、树立正确观念是非常有益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作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知识和技巧、培养作文习惯、提高综合语文能力,检验教师整体素质的课程,还是师生行为关系、心理关系存在的舞台。它所包含的这两种主要师生关系对于学生个体向积极方向发展及师生关系的拉近都起到一种催化作用。教师应充分重视并把握好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两种微妙可观的主要关系,摆正个人在作文教学中的位置,恰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适时利用学生心理因素,实现作文教学与师生的双重进步。 刘珊珊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