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4、熟读课文并能背诵。 【学法指导】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学习重点是读读、译译、背背。同学们要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弄懂文中的生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能够理解课文大意。学习此文,应关注作者在文章最后一节所发表的议论,谈谈你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想想自己应如何处理天资和后天努力的关系。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仲永/生五年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余闻之也/久 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二、基础自测 1.读准下列字音音 仲( ) 隶( ) 尝( ) 啼( ) 焉( ) 邑( ) 扳( ) 谒( ) 称( ) 泯( ) 矣( ) 耶( ) 2.识记重点词语 世隶耕( ) 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 ) 或以钱币乞之(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泯然众人矣( ) 固众人( ) 贤于材人远矣( ) 3、掌握词类活用。 父异焉 异: 邑人奇之 奇: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父利其然也 利: 4、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 古义: 今义: 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 今义: 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 今义: 泯然众人矣 古义: 今义: 5.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 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 ③ 余闻之也久: 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 卒之为众人: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② 于舅家见之: ③ 贤于材人远矣: ④ 受于人者不至: 三、整体感知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案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开篇交代仲永的哪些方面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3.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4. 作者对仲永一事有何看法?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训练案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 ,是 因惋惜方仲 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 和 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才能不断进步; 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 。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 一部分 ,第二部分 ,提出作者的见解 。 二、语段阅读。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用“/”为第二段断句。 2.解释下列粗体字。 ①世隶耕 ②自为其名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泯然众人矣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4.翻译下面句子。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张晓华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