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苏轼(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主讲:张轩 引子: 平日双休日不知大家都干些什么?打台球,玩游戏,听随身听,还是泡电视……你是否发现你所痴痴以求的东西或许是一些没有品位的东西,是下里巴人而非阳春白雪。我所教的初二学生中有一些追星族,对小燕子赵薇痴迷狂热,整天哼着“你是疯子我是傻子……”,实在让人高雅不起来。对于这些人,我规劝一句:走到文学的殿堂来吧,缪斯在向你微笑向你招手,在这儿你会得到灵魂的净化和超脱。 我不知道大家对语文学科到底是怎样一种情结?是喜欢还是厌倦,亦或是无关痛痒。有人说语文难学,很难考到高分;有人说语文好学,平日不怎么看,蒙他个及格分不是难事;而我则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则能深入其中,就会为语文痴迷。那么,有的同学要问,你说得天花乱坠,自己到底做得怎么样?说句实在话,有些汗颜,本人身为语文教师,却至今没有入门。如果说语文是一座瑰丽的大花园,那么我只是一个在门外徘徊游荡的过客,未窥其真貌全貌,只是偶尔有幸瞥见里面一小处优美的风景罢了。在此,我借用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话: “——我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今天来美其名曰“讲座”,其实是和大家共同学习,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不吝赐教! 一、 苏轼其人 1. 导语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曾言: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古代历史上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词又有婉约、豪放之分,说到豪放一派,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在词史开豪放的一派的苏轼。 2. 苏轼其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瞻:往上或前看;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杜甫,字子美;李白,字太白;韩愈,字退之,儒家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号东坡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白,青莲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22岁和苏辙同中进士,谥文忠。曾任翰林学士,时人称苏学士;身为长子,人称苏长公,其弟苏辙人称苏少公。他在政治上主张慎重,反对王安石新法(出身地主阶级),但他历任地方官吏,对人民生计颇为关怀。著有政绩。在文学几个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其作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由于屡遭贬斥,作品往往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苏轼到底长什么样?无人得知,但我们可作一翻粗略的考证。初中课文有一篇魏学伊的《核舟记》,其中有一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髯指两颊上的胡子,由此可断定苏有络腮胡子,时人戏称“苏胡子”。苏轼与妹苏小妹曾有一段趣闻:苏小妹才高八斗,美貌如花,但有个缺陷,额头比较大(大奔头),苏轼赋诗嘻之 “脚踪未出香房内,额头先到画堂前” 意即苏小妹人在卧室里,准备到客厅,结果人没进来额头先进来了。苏小妹气不打一处来,立即赋诗还以颜色 “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始流到腮前” 苏东坡去年流了一滴相思之泪,流呵流呵,经过漫长的旅程,到今年才流到腮边,言其脸长(马脸)。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有言: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文章有多种体式,有诗,有词,有赋,有文,很少有人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苏轼却样样俱佳。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苏轼的意义》中说: “他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见徐来,水波不兴”(《核舟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尚,为豪放词的创始人(《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水龙吟》);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在多种艺术上,苏轼都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准,但奇怪的是:苏轼是书法家,有人说他连执笔都不会,身为杰出的词人,李清照却说其不懂音律和句读。李清照《论词》中有 “至晏元献(殊)、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无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正是其汪洋恣肆的才气所致,才使他在各种艺术上纵横驰骋,游刃有余。在文学史上,苏词与李白诗一样不可刻意去学,模仿不好就会变成矫揉造作的大喊大叫。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一云: “太白之诗,东坡之词,皆是异样出色,只是人不能学,乌得议其非正声?” 正说明了这一道理。苏轼在文学史上,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令人玩味的文化现象。 苏轼在文学史的地位从他的几个雅称就可看出一斑:①三苏:苏洵(号老泉,散文以议论擅长,纵谈古今形势及治国用兵之道,带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六国论》);苏轼;苏辙(议论文不如父兄,记叙文却纡徐曲折,饶有情致,苏轼说其“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②大小苏:苏轼,苏辙;(类似的文学世家有“三曹”);③唐宋八大家:韩柳,三苏,王安石,曾巩(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轼画的真迹不可复见,遗留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就整体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其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词。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苏轼对词体演进的贡献。 二、 苏轼对词体演进的贡献 ⒈变俗的柳永新声为雅的士大夫抒怀。 对柳永的(慢词)一方面改革,一方面超越。 其一,变俗为雅。徐度《却扫编》 “柳永词虽极工致,然染以鄙语,唯流俗之人好之,至欧苏诸公出,文格一变,作为歌词,体制高雅。” 况周颐《蕙风诗话》: “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 其二,变婉约为豪放。一扫过去词坛上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代之以纵横开合,意境博大的豪迈气象。 ⒉以诗为词。 陈师道: “子瞻以诗为词”;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耳”。 ① 以诗的内容入词。 就文体方面而论,宋代文人重诗文而轻词。若把诗比作高雅的美声、民族唱法的话,那么词就为通俗的流行歌曲。词为诗的余续(诗余),诗大词小。苏在词的题材上有突破,大大突破了诗词在题材上的界限。 刘熙载《艺概》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也。” 苏词从整体上改变词以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为主体的特征,而开始以士大夫抒情为主体,是题材上一次质的飞跃。 ② 以诗的境界入词。 就诗与词的一般境界而言,诗大词小。词内容多局限在“花间”“尊前”“闺阁”,词境小、狭、深;苏词以开阔高远的境界入词,对柳词继承又有发展。词境开阔自李煜始(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以开阔之境界写哀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滔沙》);柳永以开阔之境界写柔情愁绪(“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雨霖铃》,“想佳人,妆楼 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蝶恋花》)。李柳之词境界虽开阔,但缺少健朗雄壮气象,缺乏壮气豪情,达不到苏词的壮观气象,苏词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豪迈健朗的高情壮兴,把词从景到情都塑造成壮观的风格,故苏词表里俱刚大。在词史上,李柳对词开阔之在深,苏词开阔之在大,故词境之大自苏轼始。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 ③ 以诗之音节、气势入词。 婉约词轻约柔润,豪放词刚劲粗宏;婉约词音节美是阴柔之美,豪放词音节美是阳刚之美。苏词音域宽广,可放声高唱。相传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说:“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答道: “柳郎中词只合十八七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录》) 由此可见苏词与柳词的天壤之别。 ⒊突破词律。 原因:①自觉突破。②才气大。③不精音律。苏自称三样不如人:饮酒,下棋,唱曲。 三、 苏词赏析 1.《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声依永,律和声”。我们看他在这首词究竟言的是什么志? 丙辰中秋,时令是中秋之夜,“欢”“醉”构成矛盾统一体(政治),“兼怀子由”兄弟亲情,劝慰子由。词人当时政治上不得意,与子由七年未聚。经受着政治、亲情的双重痛苦,此词以一种超旷达观的哲意认识把这种痛苦进行化解,从而使中秋之月的心境为和谐之乐境,此词实是记录了苏轼在中秋之夜的心境变化历程。政治情感,兄弟亲情,哲意认识三者交织于一体,此为意蕴构成方面的特点。 上片有四层,每句为一层。由泛泛的问天,渐收拢到政治情感,不着于景,不粘于情,而情景两出。(这种笔法可称为“清虚发越,一片神行”)。开篇横空而来,起势清虚发越。写景?抒情?还是写哲意?皆非而是也。开篇一问,问得奇,问得风景高朗,问得神思飞越而哲意悠悠。 “明月几时有?”点月出,点中秋之题。点到之后,笔势跳脱开去,蹈虚而飞。此句可从虚实两方面理解:实——今夜之明月何时而起?虚——就月出景象而生远思哲想,似乎要探求宇宙之奥秘。“把酒问青天”点“欢饮”,就虚实两境而言:实——造境来说,为把酒赏月的意象,写景而言,以“青天”称明月,构成晴明高朗的中秋月夜图;虚——以问天这种哲理式的追询开拓词境,赋予词一层飘忽的神思,意境变得空灵而玄远。第一问问得虚泛,问得神飞天外,令人神秘莫测,不知作者之笔将落向何处。 下面则一步一步向实处落“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由虚泛的问天落实到具体的关怀。“天上宫阙”暗指朝廷,“今夕是何年”是对朝廷政治生活的向往,是对政治动向的关注(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这是具体细致对月景的描写,圆月明朗,月中宫殿影像极其清晰,此为实写朗月中清影历历。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玉宇,高处不胜寒”,诗人的奇思又翻越一层,进一步写对天上宫阙的情感与态度:欲匆匆归去,有归去朝廷的想往与愿望,“高处不胜寒”想回去但又怕回去,怕高层政治的神秘莫测,风波险恶。因为“高处不胜寒”,政治情感上的痛苦产生了。 以下进一步写月夜的高朗与高寒的特点。“我欲乘风归去”写月境,在地下有飘飘欲仙之感,对痛苦进行化解、转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婆娑,仙姿飘飘,这哪像人间,分明是天上,人间与天上同样欢娱,可谓“月下起舞亦神仙”,或去“我心达处即神仙”,从而消解了矛盾,政治上不得意的痛苦被化解,悲境苦境归于乐境。人间仙境是由月景创造出来的,人间仙境也是庄子道意所创造出来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为齐物思想,逍遥游思想。 上片由虚处写景,写景的目的在于传神。 过片时转入实境,“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音节较短,语调轻快,三个连贯的动作。“照无眠”月主动殷勤地来照临,安慰词人,把月写得极多情。“无眠”时间上照应“达旦”,情感表达上照应“兼怀子由”,“无眠”为愁人之状。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人见月而生情,见月而生想,抓住中秋“圆”这一特点联想开去,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月为什么偏偏要趁着人们别离的时候圆呢?是月故意让人难堪吗?词人想得有情,有奇趣。由写月翻出别情,不着痕迹,此为第二种痛苦:亲情痛苦。 以下将其化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以豁达超然的态度自圆自解,从而化解别愁。人有悲欢离合,顺境逆境变化不断,如月一样时圆时缺,这其中就有庄子“顺乎自然,乐乎天命”“随缘任化”的哲学思想,是非常达观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娟婵”,全篇心境归于乐观(达观 乐观),意境上最后二句是乐观的大团圆,带有轻快欢娱的情绪,洋溢着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真诚的乐观精神。 总结:①风格清雄健朗,意境清虚空灵,笔势洒脱发越;②构思精妙。词人将两种情感有机地溶合到一个完整的意境中,其勾连组合的的外在线索是“月”,内在线索为哲理,从而构成了政治情感、兄弟亲情、哲意认识的统一体;③虚处写景。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从大处着笔,由大江兴发怀古之悠情,境界博大开远,气魄恢宏,感情充沛,读来动人心魄。“东去”即大江奔流,为历史长河的意象。“东”字发音洪亮有力,其势不可阻挡,“去”音节缓而舒长,含咏叹感慨之深情,可谓感慨系之。开头一句以阔大的境界,高远的兴象,豪迈的激情为全词奠定了豪放的基调。“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浪”为细写,由大江景象引发怀古悠情,把写景与抒情勾连起来,过渡了无痕迹,“淘尽”,下字狠,见出历史的无情和对千古英雄的感慨之深:①而今世无英雄的感慨;②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古今的英雄如今安在?他们创造的业绩如今安在?这种纵有若无的感慨,是对英雄的歌颂,还是英雄无?(“人生如梦”)第一句从总体兴发怀古之情,气魄宏大,笼罩全篇,咏大江而生感慨(大江意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年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调寄临江仙》;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见吹去”。关汉卿《单刀会》“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朗赤壁”,从上面“大江”总体而来,截取“故垒西边”一段,笔墨逐渐集中、具体,最后落在一个核心──三国周郎赤壁。(全词的核心焦点,也是对周瑜历史功绩的高度评价)。人物未出场,先将赞美之情和盘托出,此为先声夺人。 下面即在“周郎赤壁”上作文章,写赤壁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周瑜当年立功之地,大肆铺张渲染,通过赤壁景象衬托人物雄姿英发的精神风貌。 “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如画”是一种评价,是一种热情洋溢的赞美,是对半壁江山雄奇壮丽的赞美。“一时多少豪杰”从构思上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写人,未直接写,而以三国豪杰衬托──正是三国豪杰如云,才更显得周瑜的超凡不群。 下片写赤壁建功和感慨。“遥想”为怀古词常用语,将古事今人勾连在起来,思路神飞到“当年”,即建安三年,“小乔初嫁了”,映衬周瑜年少风流,年轻有为,朝气蓬勃。“雄姿英发”可谓体态壮伟,意气昂扬,精神焕发,这是正面评价。 “羽扇”智者形象,“纶巾”书生打扮,风流儒雅,儒将胸有成竹之态。“谈笑间”指挥风度从容面潇洒,非大智之人很难做到这一点。“灰飞烟灭”,火攻,烧得尽,从反面衬托周瑜的英雄本色。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早生华发”,将遥远的怀想拉到现实,生发感慨:①多情生华发,感慨极多极深;②应笑我(正常句序“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自嘲不值得,是一种否定;③“人生如梦”,是对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空漠认识;④“还酹江月”,祭月,词人情感复杂,感慨苍茫,悲愤沉郁,并未达到超旷。 李泽厚《美的历程•苏轼的意义》中这样评价: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小结:词人深感年岁渐老,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借周瑜在赤壁之战建功立业的往事以抒发自己的怀抱。词中描写战地的雄奇景色,塑造“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风格豪放。由于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结尾处转为“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情调有低沉的一面。但其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 ⒊苏辛之比较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东坡词寓意高远,运笑空灵,措词忠厚,其独到处,美成白石(周邦彦、姜夔)亦不能到。” 王国维《人间词话》亦有类似评述: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简析《定风波》,讲解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晴”的超旷思想。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⒋《江城子•记梦》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词并非一味豪迈超旷,也有其似水柔情的一面,可谓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但其写柔情亦是境界开阔。“十年”,时间之久远,“千里”、“明月夜、短松岗”,境界博大而悲凉。 四、 结语 苏轼在当时许多艺术方面都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准,尤以词成就最高,但我们只能说他是位杰出词人,而不能称其为伟大词人(辛弃疾)。在文学的高峰,他已攀登得够高够远,但还未到达顶峰。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