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
第20课时:卷十一《告子章句上》七至十一节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 第20课时:卷十一《告子章句上》七至十一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篇内容涉及人性善等。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人性虽然本来善良,但如果不加以滋养,而是放任良心失去等。 教学过程: 一、师范读,生体会。 二、介绍相关资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上》。介绍了人性虽然本来善良,但如果不加以滋养,而是放任良心失去。 三、再读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四、、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理解原文: 五、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文章主旨: 还是说性本善,只不过侧重于后天的滋养保持一方面罢了。 人性虽然本来善良,但如果不加以滋养,而是放任良心失去, 那就会像用斧头天天去砍伐树木一样,即便是再茂盛的森林也会被砍成光秃秃的。而一旦良心失去,心灵失去把持,还会以为原本就不存在。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心灵的故乡在哪里呢? 现代人惶惑不安,不就正在到处寻找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乡吗? 问圣人,圣人也只是回答“操则存,舍则亡”,至于它什么时候出入,故乡在哪里,圣人也“莫知其乡。” 实际上,按照孟子翻来覆去的阐述,精神的家园或故乡根本就无它处可寻,而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就在我们自己的本性之 中。 所以,关键是自我把持,自我滋养,加以发扬光大,而不要到身外去寻求。 一句话—— “还是回家种自己的园地要紧!” 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如是说。 六、背诵课文。 孟子曰:“牛山①之木 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②也,斧斤伐之, 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③,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④之生焉, 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5)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 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 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6)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7) 之所为,有梏亡之矣(8)。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人无时,莫知其乡。’(9)惟心之谓与?”【译文】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用斧子去砍伐,还有够保持茂盛吗?当然,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清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 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 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没仁义之心吗?他们的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头砍 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他们日日夜夜的生息,在天刚亮时的清明之气,这些在他心里所产生出未的好恶与 一般人相近的也有那么一点点,可到了第二天,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把它们窒息而消亡了。反复窒息的结果,便使他们夜晚的息养气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兽差不多了。人们见到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禽兽差不多,还以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天生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吗?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陈有巧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