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课题:《师说》 曾丽红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翻译文章。 2、掌握积累文中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熟读课文 2、学习文章第一段 3、积累文言词汇 【知识链接】 韩愈,其人:(768——824),字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如贾岛、孟郊、刘叉等。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韩愈不仅是唐代的 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 其事:1、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来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 2、“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思想。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3、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学习过程】 一、解题:《师说》中“说”是一种表议论的文体,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师说”意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二、课文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节奏。 2、读准文章语气、读出作者的感情。 给下列生字注音: 谀( ) 苌( ) 聃( ) 郯( ) 句读( ) 或不焉( ) 欤( ) 蟠( ) 经传( ) 贻( )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学习第一段 (一)、字词释义: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无贵无贱 吾师道也 道之所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文言词汇积累: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 一词多义 (1) 师 (2) 乎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从而师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师道也 (3)其 (4)而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从师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从而师之 5. 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四段2、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一、字词释义: 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则耻师焉,惑矣 惑之不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句读之不知 小学而大遗 不耻相师 君子不齿 圣人无常师 不拘于时 作师说以贻之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欲也难矣!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识归纳与积累: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一、文本探究: 1、这篇文章韩愈说写给谁的?何以见得?韩愈为何专门写文章给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阐释古人的从师之道的呢? 3、作者阐释“古道”仅仅是讲道理吗?有没有举例呢? 4、、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 5、通过这三组对比,韩愈有何感受?你对哪一组对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绪拓展: 这篇文章说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他还写给谁看的呢? 三、总结: 记得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个事实:这个巨人就是韩愈所说的“师”. 学到这里,相信很多同学思想的火花还在飞溅,意犹未尽,那就请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写成一篇文章来和大家交流。 四、巩固提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9.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 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附:答案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退之 韩昌黎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 cháng dān tán dóu fǒu yú pán zhuàn yí 2、(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1、本来 ;因此 ;道理; 存在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 传授 2、(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4)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五、 1 师 ① 名词,老师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名词作动词,学习 2、乎①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②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①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②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词,他的 4.、而(1)连词表承接(2)连词,表转折 (3)连词,表承接 5、之(1)结构助词,的(2)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二课时 一、超出;比……低下; 以……为耻;糊涂;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别人为师;看不起;固定的;被;赠送。二、翻译重点句子: 1、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4、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 一词多义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6)于其身也 (反称代词,自己)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 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课时 1、写给李蟠的:作师说以贻之。 三条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于时 2、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 分为两层:①、古道的核心:学者必有师 ② 、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第二段) 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倒数第二段) 两个例子点面结合,说服力增强,同时呼应了第一段的说理。使文章对古道的阐释由抽象到具体,渐渐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 耻学于师 于其身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耻师:以从师为耻 古圣人――今众人; 对子―――对己; 百工―――士大夫; 对比。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朗读时,应读出语气。 家长给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学习; 学习好的更有动力成绩更好;学习差的更厌学成绩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贫家子弟学习更刻苦 二、思绪拓展: 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1200多年之后的我们: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四、同步检测:1.D(A.传zhuàn B.苌cháng C.蟠pán)2.D(吾从/而师之)3.B(师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 6.C(判断句)7.A.更加B.以……为羞耻C.丢弃D.不屑一提,看不起8.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介宾短语后置句D.介宾短语后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词,ABD皆为语气词)10.B 曾丽红 |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婵°倕鍟畷鏌ユ煃瑜滈崜娑氭閹烘绫嶉柍褜鍓熼獮鎰板礃閼碱剚娈鹃梺闈涱槶閸庢椽宕ョ€n喗鐓曟繛鎴濆船閻忥綁鏌熺仦鍌氬姦闁哄矉缍侀幃鈺傛綇閳轰礁顬夐柣鐔哥矋濠㈡﹢宕幘顔肩畺闁靛鏅滈弲鎼佹煥閻曞倹瀚�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婵°倕鍟畷鏌ユ煃瑜滈崜娑氭閹烘惟闁靛繆鍓濋悵姘舵倵鐟欏嫭纾搁柛搴ㄤ憾椤㈡ɑ绺界粙鍨獩濡炪倖鐗楃划宥夊疮閿濆鈷戦柤濮愬€曞皬闂佺粯甯粻鎺楀Φ閹版澘绀冩い鏃囨娴滎垶姊虹捄銊ユ珢闁瑰嚖鎷�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婵°倕鍟畷鏌ユ煃瑜滈崜娑氭閹烘埈娓婚柛鎾楀懐宕查柣搴ゎ潐濞叉﹢銆冩繝鍐х箚婵繂鐭堝銊モ攽閻愯泛浜瑰┑顔芥尦閳ワ妇鎹勯妸锕€纾梺鎯х箰婢э綁鏁嶉崟顓狅紲闂佸疇妫勯幊蹇曗偓姘炬嫹 濠电姴鐥夐弶搴撳亾閺囥垹纾归柛锔诲幗缁犳帞绱撻崒娆戝妽婵﹤缍婇獮鎰板礃閼碱剚娈鹃梺闈涱槶閸庢椽宕ョ€n喗鐓曟繛鎴濆船閻忥綁鏌熺仦鍌氬姦闁哄矉缍侀幃鈺傛綇閳轰礁顬夐柣鐔哥矋濠㈡﹢宕幘顔肩畺闁靛鏅滈弲鎼佹煥閻曞倹瀚� 濠电姴鐥夐弶搴撳亾閺囥垹纾归柛锔诲幗缁犳帞绱撻崒娆撴闁告柨顦靛鏌ユ偐閼碱剚娈鹃梺闈涱槶閸庢椽宕ョ€n喗鐓曟繛鎴濆船閻忥綁鏌熺仦鍌氬姦闁哄矉缍侀幃鈺傛綇閳轰礁顬夐柣鐔哥矋濠㈡﹢宕幘顔肩畺闁靛鏅滈弲鎼佹煥閻曞倹瀚� 濠电姴鐥夐弶搴撳亾閺囥垹纾归悷娆忓娴犳岸姊绘笟鈧埀顒傚仜閼活垱鏅堕鈧弻娑㈡偆娴i晲鍠婇悗瑙勬穿缂嶁偓缂佺姵鐩鎾偐閻㈤潧甯梻鍌欒兌閹虫捇鎮洪妸褎宕查柛灞剧矋瀹曟彃銆掑锝呬壕闂佸搫鏈惄顖氼嚕娴犲鍨傛い鎰╁焺娴硷拷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