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自从新课改以来,对于如何上好语文课,教育界很多专家、学者及学校一线教师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改革。创造出了如中科院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黎世发的“六因素(课型)教学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模式”、还有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等,使传统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中学很多教师认真研究和借鉴了这些先进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恰当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还有很多教师,没有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忽视本地区学生的主体因素,生拉硬套现有教学模式,使课堂索然无味,或者套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课内容和手段千篇一律,正所谓“穿着新鞋走老路”,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反应冷漠。尤其作文教学只重知识性指导,语言教条化,忽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写作实践缺少必要的指导与评价,导致学生缺乏语文素养,没有自主精神,个性缺失,创新能力低下。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接受能力 有些年老的教师为民师转正,本身语文专业知识狭窄,教育理念陈旧,运用新的工具、新的理念比较困难,虽然有的也跃跃欲试,但受自身条件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堂课已完成教学计划为目的,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凭着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走上讲台开始传统的辛苦的讲授,直到45分钟结束,有的还嫌时间不够用。所讲内容全面繁杂,从生字的音形义到新词的解释,从句子的含义到修辞的妙用,从划分层次总结段意到中心思想的概括分析,还不能放过精彩段落、精彩语词长篇大论的“赏析”,学生被动的接收学习;或者有的教师只窥到教改的一隅,进行所谓的“师生对话”,整堂课提问,表面上看,学生不断的举手,课堂热热闹闹,似乎很和谐,但实际上提问的作用不过是疏导课文而已,学生的思维容量小,缺乏深度。对于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设定就给予肯定,超出自己的计划或预向之外,就给予否定。在课堂上学生只须认真听课、认真记好笔记,就能完成作业,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没有体现,教师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习愿望与要求,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教师口若悬河的讲解,学生无所适从,抓不住重点,掌握不了要领,昏昏欲睡,致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 (二)盲目追求课改,在课改大潮中迷失自我 有些年轻教师身受应试教育的毒害,对语文课程改革抱有浓厚的热情,但是他们对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知之甚少。虽然拥有改革的勇气和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但是他们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往往带着两个班级的课并且兼着班主任工作,再加上领导安排的其他事情,整天忙的不亦乐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新的教育方法。纵然是上级部门对新课程进行一些培训,也是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指导,往往听几场报告完事。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全部走出去观摩,学习他人之长。他们很难落实新课标精神,他们有勇气打破破旧的教学模式,但是破了以后怎样立,却又感到很迷茫。 (三)备课形式化,教学方法单一 不少教师写教案大多是千篇一律,所以大多是教参或往年的翻版。有的甚至直接带上教参,凭着经验照本宣科。有个别教师写教案,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等要检查了,夜以继日的补写,教案大多没有实用价值。这些形式主义的备课,必然会导致教师上课只有任务,没有目标,讲完了事,不计效果,不论什么课都是千篇一律: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并且教学手段落后于时代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先进的电教设备、多媒体设备,长期被封在室内,无人问津。 (四)教师以“讲”代“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差 目前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以升学率,教学成绩为尺度,这就迫使学校加班补课,教师和学生都在超负荷工作、学习。有一些老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应付应试教育的“法宝”,课堂上以分析考点内容为主,按照题型作详细的讲解,忽略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身处农村的学生,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又不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有的甚至还没有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由于教师在课堂上以分数为中心,重教材的范文的讲解,不关心学生生活及学生主体情感体验,忽视对话文本时学生的独立思考、感悟、表达,不能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文教学重知识性指导,忽视对学生实践的引导与讲评 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语文教师要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要精品,要升学率(这是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硬性指标),教师不能不靠繁琐的讲授频繁的练习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以至有时把作文课拿来讲课文,搞基础训练,搞阅读训练,作文则给予一个题目,被当作作业布置到课下完成。即使是上作文课,教师在写作之前,主要的工作是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情景,或构思启发乃至“训练”。也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写”只有原则性指导和要求。大多数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只是给予学生写作时间,写作过程,老师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导。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作文缺少必要的讲评,或展示一下好的作文,或介绍一下观后感,或解释一下考试时作文打分标准。大多数学生写作水平很低,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写得平平淡淡,个别学生的作文根本不能称其为作文,字数不足,错别字连篇,没有标点或“一‘逗’到底”,甚至生搬硬套。 二.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听课评课得来的经验,拟提出以下对策: 一、以审美的意识形态去解读文学文本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意识要加强,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来指导教学实践,使目标教学意识在自己的头脑中真正扎下根,并化为切切实实的教学行为。同时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避免盲目整合,造成目标含糊,应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课堂设计不要放得太饱满,不要处处追求最佳,努力寻找教学突破口,突出一个亮点就可以了。这样教学目标的实施才会切实可行。 三、适当合理灵活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首先,教师的思维不能被固定的课堂程序所束缚,应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多媒体教学并非每一篇教材都适用。要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灵活处理、灵活运用。其次,还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仅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而存在,它并非是语文教学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大餐。教师要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每一个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课堂上辅以必要的板书和巧妙串联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就会让课堂流程变得生动而不僵硬,从而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四、教师要从理论上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 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生成的,它必须是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而产生探究欲望的。教师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合作准备。即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使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二是要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的目的,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要形成合作机制。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内成员应有明确分工,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参与机会,让各种不同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尽情发挥。 四要教师参与合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非只是简单地巡视,做象征性地表演,而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积极地看,积极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状况,作出响应的评价。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走向实质性的合作。 综上所述,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动有静,动静相宜。语文教学改革不要在形式上改来改去,那不是问题的根本。语文课堂教学单从方法中求效应、找出路,教学改革单从形式上寻找突破口,必然导致肤浅平庸和形式主义。语文教学的关键在问题设计。教师首先要凭借深厚的文化功底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要能够察人之所未察、道人之所未道、言人之所不能言,要把自己深刻的理解设计成有“文化深度”和“思维力度”的问题,引导学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究,在互动中引导学生作出创造性意义的思考,从而引发学生追问和探究的热情。 李宏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