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摘要] 在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渗透无痕,润物无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在教学中还要以活动为载体,积极鼓励,实施积极的心理暗示,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让学生形成阳光的心态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为中心 一、语文教学渗透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多数学生在卫生、学习、语言、交际、纪律等方面的习惯差;集休意识不强,对师长不够尊敬,缺乏爱心同情心,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较为严重;不少学生的性格孤僻,情感脆弱、抑郁。这就造成学生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科基础知识差;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和意志力;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或是敷衍了事,没有自己改错的习惯;学习效果差,学生易对学习失去兴趣;家长对学习认识的片面性,重结果轻过程,放任自流的管理,对学生的学习又是雪上加霜。正是基于此,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心理教育的熏陶,在对社会的思想和道德标准认识的过程中,产生自觉的态度和积极的动机,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评价,并转化为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使之成为学生个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渗透无痕,润物无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发现心理问题,及时纠偏。在教学中还要以活动为载体,积极鼓励,实施积极的心理暗示,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学渗透健康教育的可能性 1、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已经突破了以往偏重“双基”的局限,把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积极态度、浓厚兴趣、健康情绪、深刻体验、良好习惯、顺利交往等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非认知目标”纳入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评价内容之中。 2、语文学科教学的地位和内容体现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 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深刻而持久的,教师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谨言慎行,经常惩罚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那么教师将直接成为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原因;同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也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只有学生心理健康,才能真正长久高效地学习。 当前我国缺少专职心理教师的现状也决定了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专家统计,如果按照美国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计算,中国所有的师范大学均取一个系专门培养本科心理专业的教师,至少要50年才能满足要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语言的巧妙运用,适合的肢体语言,与对学生的期待相结合,能产生较佳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效果。在课堂上,我常用“今天,我们一起走入……这一课。”“同老师一起去探讨一下……”“老师说得全面不全面?”“请你来补充……”“请你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等话语引导学生,让学生进入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氛围中。讲课时,给学生鼓励的眼神、动作、话语,让他们受到鼓舞。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学习知识,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受到心灵的重塑和洗涤。 三、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们班的葛金是女生,别看她话不多,但组织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在她的带动下,我们班成立了“预习小组”,小组中成员每天在她的带领下自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遇到争议问题自己找相关证据驳倒对方,很少出现蛮不讲理的现象。长此以往,这些孩子既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自强不息,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中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如《三峡》,描写了祖国的奇山异水,赞美了大自然的绮丽美好;尤其《海伦•凯勒》一文中讲述了海伦•凯勒小时又聋又哑,然而她没有绝望,在家庭教师莎莉文的教育下一步步成长与成功的故事。海伦•凯勒的自强不息,刻苦好学,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在授课过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使学生深受教育,从而树立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热爱生命》通过一个人顽强求生的过程,向学生传授珍爱生命,做硬汉的理念。 3、创设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克服厌学情绪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感。原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对学生的思路、解答中的某一步都加以肯定,对差错或不足之处,启发学生自己发现、修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的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成为学习的成功者。我在上《最美的花朵》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我提出不同的问题,我让后进生回答每个自然段在写什么?我让中等生回答,哪些句子是比喻句?我让上等生回答,课文中“你”、“我”、“他”指谁呢?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与其他人相处?不同的学生都在课堂上得到了成功,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克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4、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形成阳光心态 在进行教学时,我尽量不挖苦、讽刺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潜能生的人格。原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认为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对班上的生性胆小、自卑、性格内向的男、女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才能健全他们的心理。他们特别害怕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我就有意为他们创造机会。朗读课文《生命与和平相爱》时,我安排他们轮流逐段朗读,他们的声音很小,语言也磕磕巴巴,但我肯定他们读音正确,没有遗漏,表扬鼓励他们:“音读得真准,而且没读错、读漏,很好!你们能再大声读一遍让大家听吗?”他们昂起头,真的大声读了一遍,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而我再次肯定:“声音真响亮,如果读出你们的情感,读出对生命的礼赞、和平的向往,会更好听。”这次,我没让他们再读,只是给他们指出了“努力方向”,让他们有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从那以后,他们逐渐克服了自悲,确立了自信,再一次一次的课堂的参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努力锻炼自己,在一次次的鼓励教育下,他们进步很快。这样实施心理教育的渗透,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寻找到塑造自我成功的途径,从而走出自卑的心理,形成阳光的心态。 5、积极的口头表达,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口语训练,需要思维的敏捷性。精彩的口头表达,或是“唇枪舌剑”时,能迸发出学生独特的灵感火花。我让学生口头造句、复述课文、口头作文、谈体会、评价别人、争论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起学生非逻辑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6、以写作为契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爱因斯坦说得好:“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所以,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一个大胆写、大胆问、喜说乐写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倾诉内心感受,这样不但能对学习作文大有帮助,而且对学生也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谓相得益彰。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显得十分必要。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决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飞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