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苏轼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钱江晚报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三年,即1037年1月8日。他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

  苏轼八岁入乡校就读,由于他学习成绩优秀,在近百名学生中只有苏轼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苏轼光彩夺目的才华被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所赏识。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为人正直,在外地作地方官时,他一方面对新法有利的一面作一些贯彻,如免役法、青苗法等;另一方面他更多地看到推行新法中的流弊,他对新法又提出激烈指责。后来司马光上台全面推翻了王安石等所推行的新法,苏轼对司马光的做法也提出了批评意见。他曾和司马光就免役法的存废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中他对司马光的顽固态度极为愤慨,连声说:“司马牛,司马牛!”

  1079年,内争激烈,有人诬说苏轼一首诗中有反对朝廷的意思,朝中就派人把苏轼抓到京都关进监牢,这就是“乌台诗案”。经过营救,苏轼半年后出狱,接着被贬黄州。苏轼并不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变得十分消沉,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写道: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在黄州期间虽然政治上受打击,一点权力也没有,可他仍然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

  苏轼晚年再次遭打击,被谪贬到海南岛的惠州、儋州,生活极其艰苦,租了几间公房居住,却被地方官赶了出来,在黎族人民帮助下,他和十几个穷学生一起亲自动手盖了五间草房。他在海南荒岛的谪居生活,使他和当地黎族人民结下深厚友谊。他还专为黎族设计了一种既可挡雨又可挡太阳的帽子,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东坡帽。”

  苏轼的一生虽然曲折坎坷,封建统治者经常迫害他,使他经历了种种折磨,但是由于他在诗、词、散文、书法以及绘画等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又处处想着百姓,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政绩卓著,所以百姓都很爱戴他,为他立祠盖庙,用各种方式纪念他。(何其民)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