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是初中生的基本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主动性”,“加强方法指导、培养独立性”,“梳理知识、学会迁移”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究,以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科学、有效的培养。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

文言文是传承中华古文化的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是对中华文明最直接的传承。文言文不但言简意赅,而且表现力丰富,许多成语典故、名言警句至今仍然经常被引用。因此,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

古代教育是以学习古典语文为主的。在中国,从汉代的五经,到唐代的七经、九经,直至南宋的十三经,儒家的著作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智者学园,到古罗马的修辞学校,从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到文艺复兴以后兴起的古典文科中学,都是以学习古文为主的综合教育。爱因斯坦十岁进古典中学,也得死记硬背拉丁语和希腊语语法。人教版新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阅读量,无论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是语文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我们民族大量的文化遗产都是用文言写成的,这些文化遗产包括文史哲以及古代科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对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甚至研究自然界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从语文学习上说,学习文言文,对确切理解现代汉语的词义,培养现代人的语感,是非常必要的。现代汉语的许多词语仍保有文言的成份,如“逐鹿”、“问鼎”、“滥觞”等,不了解这些词语的确切含义,往往会用错,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至于古代诗文中的优秀作品,它们所表现出的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感情,更值得现代人欣赏和鉴赏。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文知识,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提高自身素养。因此,在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占有一定的地位。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髙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是一个值得深人探讨的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文言文阅读的主动性

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使文言文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有益的。古语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古言含有深刻的哲理:要奋斗,振作精神,自强不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认真去学。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2】    

二、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独立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高度重视文言文的朗读、背诵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和背诵文言文,可以增强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有些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难理解,这有一定的道理。我们阅读文言文,有两大不利因素,一是语言的隔阂,二是思想内容的隔阂。因此我们要先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有它特殊的表达形式,从表面上看很生僻,实际上古今汉语是相通的,很多地方是相似的,只要多读、多记,就不会有多大的困难。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好课内的读通、读顺、读懂,加强翻译能力的训练。做好对150个左右文言实词和文学常识、文化传统等在内的必要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多地记诵名家、名篇,这些都是学习课内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前,要特别强调文言文学习中的朗读、实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依旧是最简单、最实用的语文学习方法。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和训练语感。在教学实践中,一篇文言文,要求顺畅朗读,甚至背诵。这就要求我们辨析字形,读准字音。教学时,笔者通常要花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来读,特别要注意多音字的正确读法。

1、提出背诵要求。2、教给背诵方法。①、认真研究背诵对象,找出其内在联系以及能引起记忆的重点词语。把这些重点记住了,就可以以此为“支点”,张开联想的“网络”,记起全部内容,从而加快背诵速度,提高背诵能力。②、分散背诵„可以把背诵材料分成句、分成段来背诵、逐句、逐段背诵,犹如平常吃饭一样,要一口一口地吃,③、反复背诵。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只曲线可知,背诵要经常反复,每次反复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3、检查落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古之良训。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

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平日的写作中尽可能多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为我们的作文添彩。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无疑是让作文“出彩”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之一。

三、梳理知识,学会迁移,在积累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把课内学到的文言文知识运用到课 外,就必须对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梳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学会迁移,才能够较好地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文言文的词汇主要有实词和虚词两个方面。要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实词掌握得越多, 阅读的水平就越高。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词的古今意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 论战》)中“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 牛、羊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舍身,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有的词义缩小了, 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桃花源记》)中“妻子”古 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有的词义转移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中“卑鄙”古义指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指语言行为恶劣。 

2、一词多义。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 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有多个义项, 学习时要随时总结。如:“食”字在“食不饱,力不足”中是“吃”;在“一食或尽粟一石”中是“顿”;在“食之不能尽其才”中是“喂”(《马说》)。“国”字在“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中作“国都、京城”讲;在“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中作 “国家”讲;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公孙丑》)中作“国防”讲。这些 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要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迁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也可以这么说,通假字是指本来应该用甲字,而在使用时却借用了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中 是“要”是通假字,而本字是“邀”,作 “邀请”讲。只要将涉及到的通假字稍加重视,识记起来并不困难。另外通假字带有音同或音似的特点,所以遇到文言文阅读读不通的地方,就试着想想可能会有通假字,试着用同音字或形似字来找通假字,另外还应该强调通哪个字就应该读哪个字的读音,掌握通假字要注意不断地进行总结、归纳。这在迁移阅读中对理解语段内容是大有裨益的。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 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岳阳楼记》)中“汤汤”读shang shang”,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具体说来有名词用作动词,如“恐前后受 其敌”(《狼》)中“敌”活用为动词, 作“攻击、胁迫”讲。名词作状语,如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中“西”作“向西”讲。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发扬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任。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搭建课堂内外的平台,拓展学习空间,得法于课堂,运用于课外,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通过多角度的深人分析,明确阅读思路,训练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在文言文的阅读中游刃有余,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丁建华《初中文言文教学探讨》 文教资料2010年第25期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4)  

 

鲍招娣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