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外学语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生活领域有多宽广,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广阔。欲学好语文,要在课堂以外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随时随地学语文、用语文。这样做可以有效地缓解语文课时数少,训练量又相当大的矛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在校内语文小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词句拿到生活这个大课堂上去检验、巩固、运用,才可能较大幅度地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一 从影视中学习 电影、电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大量好的作品令人受益非浅。从中既可以认识社会生活,还可以学习语言。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电影《边城》中的一句话:“他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十几年了。它让我明白这样的道理:人事无常,对自己的未来或者对他人,在抱最大希望的同时也要作最坏的准备。实际上,影视作品或其他艺术创作都是对人类生活和大千世界的概括。读到、听到或者看到它们,可以间接地丰富自己的经验,进而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写文章离不开语言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壳”与“核”之间,显然后者更重要。因为它决定前者,人们往往先对某个人、某件事产生想法、感受,然后才诉诸文字,形成文章。影视作品正是利用它生动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富有哲理的台词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进而提高思维的品质。因此,在欣赏影视作品时不要光看热闹的故事情节,更要边看边思考其中孕含的道理。这是提高写作能力所必须的一种思想训练。 另外,观赏影视作品还可以学习语言。我看过一期《东方时空》特别节目,报道了中央电视台与贵州电视台联合举办足球义赛,收入用来给大山里的一所小学购置远程互动式教学设备。很多著名主持人都参加了。这期节目的标题新颖而又耐人寻味——风儿吹过山岗。一看这个标题首先让人想到自然界中的和煦的清风,轻拂面颊,感觉舒适。进而再悟到:它也是一股给贫困地区孩子带来希望的温暖春风。看着那些没见过足球,甚至买不起一元钱的水彩笔的孩子,不由教人心中酸楚,但仅有同情是不够的,还要有行动。如果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这世界该绽放出多少张灿烂如山花的笑脸。《东方时空》的这期节目就是想借足球义赛这一阵清风,掀起一股万民动员,助学扶贫的飓风。节目编导们精心构思的这个标题含蓄却又清晰地表达了这层意思,这是“壳”对“核”的成功诠释。如果我们经常留意这样的好语句,可以逐渐地改善自己的辞藻。 二 从网络、报纸杂志中学习 善于节省时间的人看报纸通常只浏览大标题就能了解事件大意。因此报刊编辑和文章作者们在拟题上特别下工夫。前些时候网上有一篇《我爸是李刚》的帖子,曝光某“官二代”的飞扬跋扈,藐视法律。近日新浪网博客登载李承鹏的一篇博文《我爸是武钢》,评论武汉钢铁公司一位不断上访的员工“被精神病”事件,武钢事件的实质用这样的仿语被一语道破,可谓一针见血。可见多读标题可以快速获取信息,也可以学会灵活多样地拟标题。 《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每期都刊登一些短小、隽永的故事,或是关于科技动态、政治时事方面的文章。一本在手,尽可以怡情、悦性、博采。对其中的精彩篇目,读时应做一些摘录或批注,如抄写下文中生动而新鲜的词句,记下主要观点和写法,最后批上自己读文的感想。经常进行这样的阅读,既可以训练阅读能力又能提高写作能力,也可以积累资料。谈到积累,还有一种省时省力的资料积累法就是剪贴。书报多到无处存放时,大都卖掉。与其当废纸不如从一本杂志或一份报纸中剪下一、二篇有用的文章,分门别类地粘贴到本子上。不久,你就会有一个个人小资料库。闲来无事随手翻翻,写作时就会大受启发,寻找到一个观点或几则事例。本文的一些材料就取自于剪报。 三 从日常对话中学习 读老舍、杨绛等大作家的文章就如同在听他们娓娓而谈,亲切又自然。其实很多好文章的话题或语句就来自日常对话。在与家人、朋友等不经意的交谈中,很可能发现智慧的灵光或如珠妙语。我听我儿子向别人这样描述我家的地板:“我一跑地板块就跟着我跑。”虽说有点夸张,可是却活灵活现。我也曾听到一位医学教授谈论儿童早期教育。他认为,让孩子上各种课外班,往他们的脑子里硬灌知识可能会适得其反,重要的是想方设法提高其接受能力。他的说法是:“不要一味地往碗里装东西,而要不断地扩大那个碗。”瞧,多形象!这种语言表达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长期学习、用心积累的结果。 毛泽东的政论性文章很多,都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是因为文中大量运用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俗语、口语,如“瞎子摸鱼”、“闭塞眼睛捉麻雀”等。他认为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是一个宝库,建议大家好好学习,从中汲取养分。我们应牢记他的教诲。 四 从其他学科中学习 在一本医学手册中有一句话,是关于手术室无菌操作的表述,是这样写的:“把手心、手背和手指都涂上滑石粉。”这个指令下得非常清晰严密。其实自然科学里的每个学科都有严谨的特点,每个专业的教材都是这方面的典范,认真研读,定会从中受益。 在其他学科课堂上回答提问也是促进语文知识转化能力的有效手段。语文课上讲的说明文和议论文很强调逻辑性,所谓逻辑即合乎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或事物内在的固有的联系。在回答问题时,不妨象写文章那样,先总说,后分说。分说时,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从因到果,或先实后虚等等。这样表述条理才够清晰,逻辑性强,别人才能听懂。安排好复杂内容的顺序,讲求逻辑,既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说话的基本要求。须经反复多次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就让我们把其他学科的课堂都当成提高语文能力的训练场,每次发言时都密切注意语句的逻辑性,你就会逐渐变得头脑清晰,思维严密,这样死的知识才能转化为活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习语文,不要局限于语文课堂内,在课外也要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灵活。处处留心,时时训练,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就会提高。 参考资料: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5 (2)于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于漪谈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 王秀敏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