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及其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及其培养

团风县十力中学  杨国松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留守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它们正处于青春期,有其独特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规律,在人生的黄金阶段所形成的认知、习惯、世界观及人生价值观等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现在中国农村80%的学校以“留守学生” 为主,所以他们的身心健康的教育及培养值得我们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

一、 健康及心理健康的内涵。

     要关注“留守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及培养,我们首先要了解健康及心理健康的内涵。因为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人类能够实现自身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保证。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健康教育专家鲍尔和霍尔就提出:“健康 是人们在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精力充沛的一种状态” 。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的、心理的以及社会适应的健全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请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本次大会还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那么,目前农村“留守学生”身心健康现状是怎样的呢?

二、广大农村“留守学生”身心健康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去外地经商现象又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照看,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 监管教育严重缺失,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发生恶性事件。“留守学生”现象的存在及少数“留守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为学校德育工作及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难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身心健康的教育及培养是摆在我们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为此,我对团风县几所乡镇中学九年级 1450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占年级的 49% ,父母只有一人在外打工的占 28% 。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与留守儿童的长期交往中,我发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2、“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及学习习惯。在学校住宿时,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自信心不足及学习成绩差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3、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决定因素。他们与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文盲的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指导,与留守儿童的思想观念差异也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4、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 “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极差,伤亡事故也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很容易遭受伤害。

鉴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实施有效的身心健康教育及培养手段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三、团风县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及其培养机制。

其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爱心驿站,用关爱温暖留守儿童的心。

斯霞老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得到的是父母回家以后由于愧疚感而采取的所谓的“补偿”——畸形的溺爱,代替了亲情之间的那种体贴入微而又严格管教的正常关爱。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就应该积极、主动的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分享他们的喜与乐,分担他们的忧与愁,教师要担当起“朋友”和“父母”的角色,成为他们感情的寄托和依靠,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动向,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多给他们一点爱心,多给他们一丝微笑,多给他们一句赞扬和问候,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去对待,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使家庭教育的不足得到弥补。

我们团风县每个爱心驿站有很多在职教师,他们充当“爱心妈妈”和“爱心叔叔”,釆用“一”帮“一”结对子,利用节假日把“留守儿童”带回家,耐心教育,细心培养,很多典型事例不但涌现。他们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而是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在沟通方式上,除了谈话、课间聊天外,还可以用书信、日记等方式进行,让他们畅所欲言,努力缩小他们彼此心灵上的距离。

     其二、完善家长学校,构建家校共管平台。

我们团风县每个乡镇学校都有家长学校,利用节假日对家长进行培训开会学习,利用寒暑假开设短训班,轮流培训每位家长,构建家校共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平台,培训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 、教育家长要转变观念,切实负担起责任,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

    2 、教育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平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并尽量多地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情感上多给孩子慰藉。

    3 、教育父母要掌握较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溺爱或过分严格。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适当精神鼓励,若是犯了错,教育父母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父母要多分析、引导、沟通,从思想道理上进行教育,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学校、家庭双管齐下,才能促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教育,尤其是对问题留守儿童的身心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依靠教师,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互补作用,防止出现教育的真空地带,切实巩固教育的成果。因此,要实现家校互动,家校共管,一是要提高孩子托付人的认识,保持与学校教育的高度一致,双管齐下,让孩子在家、在校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二是要保持家校联系畅通,及时将孩子的表现相互告知,对症下药,精心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三是要发挥父母的亲情教育,鼓励他们多与孩子联系,沟通,加强正面教育,温暖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如我们团风县很多中心学校利用多媒体,力尽让每位“留守儿童”每月与在外父母一次视频机会,让他们多与孩子联系,沟通,教育效果非常好。

其三、建立农村青少年活动中心,丰富儿童生活,培养健康的兴趣。 

我们团风县各乡镇中心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立农村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丰富儿童生活,培养健康的兴趣构建新的平台。

在但店镇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调查接触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学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探究原因,是因为他们已习惯了这种孤独的生活,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长期下去,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容易养成一种孤僻、自卑的性格,所以,活动中心组织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关爱留守学生献真情”等主题班会;将非留守生与留守生结成对子,进行“一帮一”“手拉手”互助活动;由班主任带领学生,为留守学生过集体生日等,积极帮助他们,使他们自觉改正不良嗜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消除他们的孤单、悲观的阴影,让他们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之情,使他们愉快地生活、安定学习。

为此,我们辅导老师还积极鼓励留守学生当“家”做“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广大教师像掏金工人一样敏锐地发现他们身上有价值的宝藏,通过正面激励,使他们体验到受到爱抚和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感,从而迸发出改正错误、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留守儿童” 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他们缺乏父爱、母爱, 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 “留守儿童” 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此外,各乡镇学校还利用多种方式教育指导“ 留守儿童 ” 慎重交友;学会自我关爱;利用正确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留守儿童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 ,他们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鄂城的一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五千多元钱出来,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家里联系,才避免了一些事情的发生。又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潘某,父母在他读小学的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初中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一次深夜偷偷地跑出校园,带人骑摩托车偷东西,与货车相撞,一死两伤。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快乐成长。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关心、爱护与牵引密不可分的,但学生们绝不能反之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家庭社会教育的执行者,他们是成长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该参与教育的全过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才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基本要义,也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赋予父母教育与监护未成年子女的神圣职责。除了学校与社会教育外,为人父母者在给孩子遮风挡雨的同时,更必须教孩子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意外,远离危险的知识与具体方法。这样的自我保护教育,尤其“留守儿童”从小就得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

我们对孩子教育时釆用了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原则。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辛劳,都是为了他们能更好地生活,接受更高的教育;让他们真正从心里理解父母。只有这样,孩子们心中的结才会自然解开,去接受来自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与教育,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及其培养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工程,仅依靠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大家要集中各种力量,形成合力,一起来重视和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都成为祖国最美丽而又最灿烂的花朵。

 

杨阳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