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次教学尝试带来的思考(论坛精华帖)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文章来源:论坛精华帖 地址:http://www.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s=fe8ea9f756e8ba38a37b645800cb6534&threadid=64 作者:aimin 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就在于使学生能够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在以“语文教学大讨论”为契机的教学改革大讨论中,似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我们当今语文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近几年来,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并不高。他们学语文,对课文不愿意细读钻研,上课只等老师讲,做题写作文专找“教参”、“范文选”抄,处于消极应付状态。这种对语文的冷漠态度已经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消除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冷漠态度,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为了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笔者曾在高一下第三单元(H版教材,“思路的探究”,小说阅读为主)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试验: 教学设计与操作 改变讲读的做法,采用“自读为主、适当点拨;质疑问难,讨论解决”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课文。 具体实施: 1、“单元导向”与“学生自读”结合 单元起始课,简要介绍本单元教学要求后,对课文不再作讲解。要求学生在随后一周左右的时间内自读课文,写出“读书笔记”。 2、“适当点拨”与“挑起冲突”结合 在学生自读的同时,安排与理解课文有关的知识讲授。这些课特别注重挑起学生“认知冲突”;仅对一些容易忽视的地方,按“不露声色、点到为止”原则加以提醒。 3、“置疑提问”与“心得交流”结合 “读书笔记”包括:①对课文的理解与心得(含背景、词语、段落、主题等方面);②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发现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管自己能否解决)。 学生完成“读书笔记”后,用多种方式组织交流。 教学效果分析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能认真读书写读书笔记。即使是那些平时作业马虎的学生,这次也认认真真读了、写了。尽管整个试验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确实大大增强。预定的教学目的均已达到,在随后进行的测验、考试中,学生的得分与完全按讲读方法教学相比,基本相同。 在与学生交谈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种教法更感兴趣的是:有较大的学习主动权。程度较高的,不必陪听;程度一般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的采用合适的方式去把握课文;程度略差点的,也能在老师指导或同学的帮助下,通过“抄”“思”等有所得。 不难看出,本次试验的核心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读书、思考,而不是跟在老师后面跑。这样做,有人担心“学生偷懒怎么办”、“只抄参考材料应付怎么办”、“字词句怎么落实”等等。事实证明大可不必为此而多费心。笔者总有一种感觉:现在许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原因之一,可能就在于家长教师从小放手太少,以至于在学生眼里学习不是他自己的事。不知人们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刚进小学的孩子都是“高高兴兴背着书包上学去”,极少听说有厌学的。可随着“学龄”的增加,这种积极性却不断下降。在笔者看来,这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管得紧不紧,而在于能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一个人的自由是最体现价值的。现在学生说负担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习缺乏兴趣所至。如果有朝一日能让学生明白:学习就是你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应该自己负起责任来。就有可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迸发出来。 从语文教学来看,本来,以文章为中心,“完整重现” “简单重复”为特征的教材体系和教法,好比一个在浅水区已经粗通水性的人,到了中、深水区依然要他从瞪腿、摆臂、换气学起一样,本身就难以“激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热情。考试中过于追求“标准化”倾向,使许多学生以为只要获得“标准答案”就能应付考试,长此以往,语文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文字游戏,对语文的冷漠态度可能由此产生。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是语文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而我们在平时却常常错失良机。小学生记忆力强,又好表现,理应让他们多读多记多表演,既可增强语感又可增加语言素材积累,可我们却让他们去做写段意、背词义解释等毫无趣味的事情。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加速期,他们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又有阅读各类书籍的欲望,这正是让他们多读课外作品,多方面培养语文能力的大好时机,可我们却常常为了应付考试,屈从于各种压力,不得不放弃这些机会。高中学生好思考,在读书学习时常常提出“怪”问题,这是训练他们独到眼光的大好时机,可我们却从高考保险考虑,想方设法让他们钻进标准答案的圈套。……自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注意因势利导,顺应和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的原始动力保持并发展,无疑是最重要的方面。 总而言之,笔者深深感到:要使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其关键在于:真正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依此观点来看,作业偷懒缺做、少做,只要他还是没有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即使你每节课都细细讲、每本作业细细地改,他照样会偷懒;即使你想尽办法,也难免“防一漏万”。同样,解决抄作业、抄参考书,甚至于直接抄“教参”等问题,也不可能一禁了之。以“教参”为例,如果教师能在平时注意跳出“教参”,打破“教参”的神秘感,为学生提供用自己的眼光去“思考与阅读”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教学生学会驾御参考书籍去学习的方法。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不拘泥于“教参”,在自主阅读中学会读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前提是让学生“活”起来。 这里所说的“活”主要包含着“放活”和“激活”两层意思。 应该认识到:经过九年义务教育,能够考入高中的学生,虽然语文成绩相对整齐,但他们的实际语文水平的差异是不小的。结论自然是,更需要“因材施教”。放手让学生根据预定的目标和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步调与方法学习,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途径。这就是“放活”的应有之意。 这里所谓的“激活”,就是要通过“釜底抽薪”式的方法,变课文教学中的“喂食法”(直接向学生讲解课文)为“觅食法”(提出挑战性的要求由学生自读为主),从而让学生感到阅读的乐趣,养成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负责的意识,逐步摆脱在对老师、对“教参”“范文”的依赖。激活其内在驱动力。 在笔者看来,若能实现上述的要求,那么,困绕着高中语文教学的那些难题也许就有望得到解决。 那么,应该怎样去实现上述要求呢?笔者以为不妨从以下“三大原则”“四条策略”着手。 “三大原则”是: ——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提出并遵循这个原则,是基于以下两点: 首先,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去读书学习。无论是谁,要想获得知识技能,除了靠自己一本一本、一篇一篇、一项一项地去扎扎实实地读、练外,别无他法。教师只能起“领航”“推进”的作用。学习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职责,他们应该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负起责任来。 其次,对任何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领悟,都受到读者自身基础、爱好、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读书,就应当用自己的眼光、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程序去阅读、理解,才可能是最有效的。 ——“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 提出并遵循这个原则,绝不是那种建筑在大量的“习题”“范文”基础上的“题海式训练”。而是从“足量、有恒、动脑”等要求出发的“动”。这里,“足量”是指“面”要“广”,做到“举一反三”、视野开阔。“有恒”则是指坚持不懈,以“小步走不停步”的训练达到目标。“动脑”则是指在整个过程中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开动脑筋”。在具体做法上可采用“启动”、“逼动”、“引动”等三种基本方法。“启动”系指在某一学习过程开始时教师要言不烦、恰到好处的引导;“逼动”系指学生进入学习阶段后采取的“不问不讲”的策略,迫使学生摆脱依赖,独立阅读;“引动”系指用一定的作业形式和多层次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以导向。 ——放开手脚、不设禁区的原则 要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度”,使学生有条件自读思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会参照各方面的意见,求得最佳的结论。对学生提出或试解的问题,只要能“自圆其说、理直气壮”,就承认其正确。即使有缺陷,也应注意 “点到为止”,尽可能让他们自助、互助来解决。 四大教学策略是: ——釜底抽薪、放开手脚 由于长期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对教师的依赖,在一开始,学生会觉得无从着手。此时,千万不能心软。在讲清了“教学目标要求”“师生分别应做的事”等内容后,一定要反复强调:书要靠自己读,自己去理解和领悟。如果只是粗读一两遍,还没深入思考就以为全懂了,自然是你自己的事。只是将来学习成绩因此下降,不能怪别人,只能由你自己负责。这个话初听起来似乎有点不近情理,但这在起步阶段是必需的。惟其如此,才能迫使学生去读、去思、去问,慢慢地适应要求,学会“独立阅读”,“养成独立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这正像“药物脱敏”过程中的“抵抗期”一样,坚持下去,“走过去,前面是一片天”。 当然,话是这样说,但教师的职责本来就有“解惑”的一面。提出上述策略,也不是说完全撒手不管。而是要换一种方式,来达到“解惑”的目的。这就是—— ——导向点拨,不露声色 这一策略就是不要把应该掌握的学习重点难点,在学生面前 “全盘托出”。转而利用“导入式”、“解难式”、“交流式”等形式,采用“举例”“借力”“提醒”等多种方式不露声色地教给学生。这里所谓的“举例”系指在讲述有关知识点(如疏通文言等)时,把应引起学生注意的重点难点作为例子提出,以引起注意。所谓“借力”则是指利用学生的“读书笔记”“交流发言”等作业的成果,采用“顺水推舟”的方式点一下,让学生觉得是他们自己发现、抓住的。总之,应时时处处注意从保护、激励、养成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养成独立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出发,不露声色地达到把 “重点难点”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的目的。当然,总有一些对理解和领悟课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的内容或者没有可利用的“抓手”、或者仅仅点一下还不够力度,此时就应该—— ——抓住矛盾,激化冲突 这一策略,主要是针对那些值得“重敲”的内容。在操作上,应特别注意“提出”和“激化”两个环节。从“提出”看,最理想的是“借力”,能及时抓住学生作业中的“问题点”,特别是不同的学生中出现的差异,这样,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即使一时没有找到,也可利用“导入式”“解难式”或“交流式”等方式,用“设疑”、“故错”等方法挑起。从“激化”看,可以采用“几说并存”“组织辩论”等方法实现。当然,这里的关键还在于确保学生能有足够的阅读思考时间,在于及时了解学生阅读理解的情况,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 ——确保时间,强化反馈 这一策略,是确保整个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而在具体操作上,抓反馈又是重点所在。关于抓反馈的做法,主要可以从抓学生的“读书笔记”,组织交流发言等方面入手。 *** *** *** 总之,利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打破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始终坚持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把学习语文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应当追求的目标。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