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符号当语言——网络文化现象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张韧 西安市第一中学) 随着e时代的到来,世界不再遥远,虚拟的网络世界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便捷、频繁。网络丰富着人生,也极大地改变着世界。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而又富有知识的青年群体,更是成为网络文化接受、复制乃至创造的先锋。他们活泼浪漫,敢于想象,不满于现实条件的束缚和限制,萌发一种强烈的抵触和叛逆心态,表现在语言上的特点就是戏谑化、游戏化、非语法化。即调侃自己,也调侃他人;既游戏学习,也游戏人生。这种语言现象对激发创造性思维,调节疲惫的身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不规范的语言运用也令人担忧。 请看下面一些网络上常见的用语: :一个是笑,一个是哭。 :)网上用得最多的就是这种笑,横看看,眉毛下面是眼睛,笑得好开心。 %-}:……我可没醉,不要扶我……鼻眼因酒精刺激充血而错位。 @)--::送你一束玫瑰花。 *_*:我可是漂亮的MM哟,长长的睫毛大眼睛。 7758:亲亲我吧! 1573:一往情深。 不大熟悉网络的人一定会从中感受到形象与生动、新奇与怪诞。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值得一议。我们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社会转型期,语言更是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变化。语言具有三要素:语音、语汇、语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语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律规则,三者缺一则不能称之为语言。象前面提及的网络用语只能称之为图形或符号,而不能称之为语言,因为他们的语言意义不具有唯一性,因人的想象力和方言而异。7748,1574何尝不能读解为“气气我吧”“要我去死?”呢? 语言文字是维系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纽带和精神支柱。因特网的普及,使得英语国际通用语地地位更加巩固,不少有识之士已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化渗透,将使不少语种和文化特质消失。法国语言学家莫里斯大声疾呼:“捍卫法兰西语言与加强国防同样重要!”我国有56个民族,70多种语言,沟通交际很不容易,就是占到全国人数90%以上的汉族,也因方言分歧而带来交际的困难。所以笔者以为,社会大众传媒应遵循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对于不规范的网络用语现象以正面引导教育为主,惩戒为辅,切不可出于猎奇心理而加以炒作,那样将无助于青年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