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兰州市城关区 静宁路小学 

○谢 瑞○ 

 

一、对课堂教学的三点认识

1.向学生传授知识,指导运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2.钻研、驾驭教材,了解、掌握学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上好每一堂课的条件。

(1)教材

小语教材有思想性、科学性。每组、每篇教材各有重点和要求,它们体现在每组的读写例话和每课的作业里,并且连续性强,循序渐进,紧密联系,组成一个较完整的读写知识系统。

小语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每篇课文都有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品德和智力的某一方面的内容,这是课文自身的特色。

钻研、驾驭教材就是要理解教材的这些性质,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都能突出阶段重点、课文特色,前后照应。

(2)学生

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着重了解、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共性。如心理发展有顺序性,兴趣不稳定性等。利用儿童的这些年龄特征,结合课文特色,调动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着眼共性,并不排除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课堂提问,差生回答比较容易的问题,以引起其学习兴趣,优生回答难题,起推动作用等。

3.课文中心思想是教学的核心。

小学语文课是最基本的工具课,具体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方便与他人交流,达到相互了解、较顺利地进行读写的目的。

各阶段读写知识、方法的重点,如:《怎样读懂一篇课文》《详写和略写》《展开丰富的想象》等,都是为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服务的,都是为了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的。

所以,课堂教学传授教材知识,应该以课文中心思想为核心,要按照这一思路去设计各种样式的教案。

若此,则每一堂课都会上得得心应手,有声有色,事半功倍。

二、认识指导实践

《月光曲》课堂教学思路

1.教材

(1)《月光曲》这组课文和下面一组课文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读写水平。

(2)课文《月光曲》文字优美,以状物拟声的写法,写出了动听的乐声,皮鞋匠兄妹被陶醉的情景,揭示出贝多芬以艺术为贫苦人造福的内心。课文没有直接描写乐声,人物对话、动作也不多,然而内涵丰富深厚,最适合借助想象、联想去体会理解。

2.学生

本课教学宜利用下列儿童年龄特征

(1)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有情节、有情感色彩的故事和与他们本身有联系的事物。

(2)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比较活跃的阶段。

根据阶段重点、课文特色、学生年龄特征,确定本课教学的目的、要求、方法。

1.分辨事物和联想

(1)看图 用教学挂图使学生储存表象、感受情景。

(2)读文 图文对照、理解清幽、陶醉等词语。

在这个基础上,分辨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联想。了解联想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出来的,常用“我想”“好像”“仿佛”等词语开头,把联想或想象的内容表达出来。

2.发展儿童的想象、联想能力,深入人物内心,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1)讲伯牙摔琴的故事,释知音。讲贝多芬的故事,着重介绍他的名言“我的艺术是为贫苦之人造福的”“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十分幸福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使他们易于理解人物的性格。

这样,学生就能够比较深刻地回答课文后的习题,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选择关键性的问题置疑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导出问题:为什么反复写月光照耀,写月光下美丽的、气势雄传的海,而不写乌云遮月?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体会《月光曲》的主旋律,理解琴声使盲姑娘看到了光明,鼓起了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这一课能紧密联系中心,用来培养发展儿童想象、联想能力的问题是很多的。如课文后的1、2两题。还可以根据文意,设计问题。如“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棗《月光曲》记录了下来。”那么,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为什么要连夜工作?

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是什么力量推动他这样做的?

简短的结束语

上好一堂课,相对来说难度是不大的。然而,只靠一堂课是不能解决学生学习质量问题的。因此,应该探索一种系统的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课。愿与大家共同努力。

 

 

“让画面美起来”作文指导课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月光曲》和《分辨事物和联想》,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作文。

出示挂图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观察方法,观察这一张图,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生:蓝天、烈日、荒山、土地。

师:画面美不美?

生:不美。

生:光秃秃的山不好看。

师:那么,我们就用“联想”“想象”,使画面美起来。

哪位同学说说,题目中的哪个词,说的是实在的事物?

生:画面。

师:具体地说说,看看这块土地上有什么(指地面)

生:什么也没有。

师:再仔细看看,这地面上怎么样了?

生:裂开了口子。

(指导学生用从下到上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画面。)

师:题目中要求我们联想的是哪个词?

(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回答:让)

师:关键词呢?

生:美。

师: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都到过哪些美丽的地方?那个地方怎么美?

生:我到过水上公园,那里岸柳成行,水面上小船划来划去,又美丽又好玩。

生:我到过北塔公园,山上有许多亭子。

生:我到过五泉公园,那里山上有树,有清凉的泉水,也有许多亭子,还有动物园,所以很美。

师:同学们说的都是公园,自然很美。再想一想,还有别的美的景物没有?比如在这座山上修起梯田,一层梯田一层绿,麦浪翻滚,是不是也令人心醉哪?美的景物不仅公园里有,工厂、农村都有自己特有的美丽景象,大家放开来想。

(冷场)

师:在美术课里我们学过添画,现在我们也来添画。请同学们想想,画面上的大地干得裂了缝,它主要是缺什么?添上什么,它才可能成为大花园、花果山?再添上什么,它才像美丽的新农村?

(学生们回答:缺水、树、花、草坪、小孩、凉亭、楼房、工厂、发电站、拖拉机、试验室、图书馆、金黄的麦子、绿油油的蓖麻、黄澄澄的玉米、人工湖、养鱼池、公园……)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说得很好。我们再进一步想想:缺水,可是水源在哪儿?怎么去找水,怎么把水引到这里来?这就需要人的劳动。

生:(抢答)我们打井,挖渠。

生:我们把祁连山的雪水引来。

师:对。在想象的画面上,可以出现人的活动,表达人的理想、追求。

我们大西北干旱缺水,有许多地方还不美丽富饶,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有的还未脱贫,这就是我们省的实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怎么想的呢?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自己感到很幸福,并且创造了著名的“月光曲”。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启发呢?难道能让我们的家乡永远是荒山秃岭,让父老乡亲世世代代贫困吗?

生:不!自然是可以改造的,但必须有凌云壮志。

生:有为人民造福的决心。

生:有住在兰州、热爱兰州、建设兰州的决心。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再具体设想一下,假如你就生活在画面上的这个地方,请你做设计师,你将怎样去做,怎样去改变这里的面貌呢?

先想一会儿,想好了再说。

生:我发动群众,修渠引水,绿化这座山,再种上桃树、冬果梨树、西瓜、西红柿、茄子、辣子。

生:你们看画面上的烈日,它是多好的能源,我请太阳能研究所的科学家来修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发出很多的电,把黄河水抽上来,灌溉四方,彻底改变干旱面貌。

生:我在这山顶上盖一座电视塔,请父老乡亲们都来看电视。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非常精采,来,同学们,为他们的精采发言鼓掌。

(同学们大笑,热烈鼓掌。)

师:现在,我们把讨论的内容归纳一下:

1.这篇作文要求运用“联想”“想象”使作文的内容充实,使自己表达的感情深刻。

2.怎样使内容充实?

联想、想象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要根据画面上的事物,联系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听到的事物,去展开丰富的想象。

3.怎样表达思想感情?

联系《月光曲》的中心思想,定好这篇作文的中心。学习《月光曲》或我们学过的各种写作方法,通过“美”起来的画面,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先复习一下《月光曲》,再仔细、全面地想一想,然后动手写提纲。

 

课堂教学系统工程学的雏形

——“让画面美起来”作文课评析

马业新

一、德育、美育、智育和学用的有机结合

1.发挥语文课的优势

在“让画面美起来”的作文指导课里,既对学生进行了国情省情、热爱人民的教育,又培养了学生建设家乡、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教育,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作文能力和美的熏陶中进行的。把德育、美育、智育融为一体,天衣无缝。充分发挥了语文课思维性强、内容丰富、能从多方面联系现实生活的优势。

2.认识实践关系的体现

从作文题目、提问、小结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思路:

结合教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物、形式,活跃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运用课文知识→强调联想“核心”,巩固深化所学知识→作文实践,变死知识为活能力→在全过程中渗透德育。

这条思路,十分清楚地体现了谢瑞对课堂教学认识、实践的观点。

二、掌握了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本质

1.从实际出发 不因循固步

“因材施教”里的“材”,原指学生个体差异,然而,课堂教学却是面对全体学生的。谢瑞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共性,使“因材施教”原则,切合课堂教学的特点。

2.抓主要矛盾 扬三方之长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三因素互相作用的过程,教学质量是三方互相作用的结果。

谢瑞以实现“转化”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三因素(学生年龄特征,教师主导,教材性质、课文特色)的特点,协调、统一了它们的活动,这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全面地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本质。

发挥三因素的特点和作用,实际上拓宽了“因材施教”的“材”的内涵,变只注意学生一方为扬学生、教师、教材三方之长,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谢瑞老师的课堂教学经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字数不多,但内容丰富、包括了课堂教学的各主要方面,特别是“经验”的论述部分,颇有见地,是她多年教学实践的结晶,也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系统工程学的雏形。继续研究下去,一定能实现“上好每一堂课”。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