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动的和谐课堂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摘要】:互动的和谐课堂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所追求的一种新的境界,它具有师生互相理解、真诚交流,民主平等、关系融洽、心情愉悦等特征,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学业负担的减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创建互动的和谐课堂,我们从互动的和谐课堂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互动的和谐课堂的意义,在分析当前基础教育课堂不和谐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基础上,提出建构和谐课堂的几点具体建议。

【关键词】:互动  共进  和谐

一、什么是“互动的和谐课堂”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一系列智力活动、情感活动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多种需要,并使自己不断得以发展的过程。“互动的和谐课堂” 强调师生的双边互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动”是其核心,通过“动”求“发展”,其教学行为具有明显的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这种师生与生生之间互动的普遍性,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师生在同一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构建以学生互动为基本特点的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真正从被动应付,疲于接受的困境中解救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终以自主的活动实现互动学习的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互动共进追求的是师生双方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积极地创造学生合作的机会,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凸显合作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共享性,学生通过主体的活动实现全面主动的发展,课堂教学活泼高效、优质生动。它是一种在环境宽松、气氛活跃中,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人人都得到发展的课堂。在这里,师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全面提升,这也应该是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新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互动的和谐课堂正体现了新改的理念,符合当前教育的时代要求。

二、构建“互动的和谐课堂”的意义

1、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课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不是一个在短时期内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眼于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社会。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要求,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和谐课堂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有赖于和谐课堂的构建。如果我们培养的人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集体的关系,就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和谐课堂对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解决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营造和谐的教育生存与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价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谐课堂的构建,同时和谐社会也为和谐课堂的构建创造了条件,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新课程改革需要和谐课堂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而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是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课堂的革新是新课程理念得到落实的基本体现。也许是我们对课堂太熟悉了,以致于课堂中师生存在的现实状态很少引起大家的关注。如果你稍稍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当前主流的课堂形态是一种“秧田式”的布局,学生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目视前方;当前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多为教师是权威,学生为听众,或者说是一只只接受知识的“容器”;当前的课堂交往更是存在着严重的“话语霸权”,虽然有的课堂也明显增加了学生的言语权,但是往往存在着“虚假交往”的嫌疑。这样的种种现象已严重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因此,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遵循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创设“和谐环境”,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和谐发展”,就应该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应解决的新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需要和谐课堂

互动的和谐课堂能培养训练学生的互动合作学习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互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增强学生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小组互动学习中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竞争合作和分析、讨论问题、学会表达观点、学会竞争合作等各种能力和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的合作技能,提高互动合作的有效性。

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已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教益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4、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和谐课堂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课堂依然是学生间接学习人类文明,感知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课堂是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起点,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学生潜能的“舞台”。因而,课堂的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我们应该将课堂作为学生通向未来的中转站,将课堂作为学生驶向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的入口,将课堂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将课堂作为领略知识魅力的百花园,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和谐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是学生、教师、教材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并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这样的和谐课堂。

三、课堂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然而,教学的现状与时代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课堂上不和谐的现象随处发现,首先,就课堂气氛而言,有的呈现出拘谨和呆板;有的表现为冷淡而紧张;有的表现为课堂纪律秩序较差,师生关系疏远,教师难以调控;有的课堂学生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应迟滞,多数学生是被动应付教师的要求;有的课堂学生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故意捣乱,师生处于一种敌对状态。

其次是课堂参与的不和谐。一个班级50、60个学生,基础、智力等各不相同,而老师的讲课是一样的,每个同学到底学得怎样呢?我们所获得的信息仅仅限于察言观色,个别提问,家庭作业、考试等等,不准确,不全面,不及时,每节课与老师互动交流的都是优等生,学困生总是成为“被遗失的角落”,几乎没有机会和老师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环境条件的限制,造成教育的不平等,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剥夺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权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更不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过程和表现机会。 

第三是快乐学习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时比让孩子学到多少东西更重要,是高兴地学,还是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完全不一样。快乐学习效率更高,对于孩子们的心智和谐发展更加有利,这个是显而易见的。以前我们常反对填鸭式教学,现在更危险,因为用现代化的工具来灌,更可怕,更高效。这其实是教育的失败,一直以来,我们过于重视传统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总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结果是本末倒置,为了形式好看,秩序井然,却让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当了配角。这些现象,我们认为有以下原因造成的:

1、教学目标单向性,缺层次。教学目标的单向性主要表现为目标的制定者为教师,学生没有目标制定权,教师完全占有、主宰和控制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里失去了他们应有的主体地位,继续处于被动受控制的地位。因此,这样目标表现为笼统、单一,缺少层次。

2、教学资源开发运用不充分,较呆板。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如:教材资源、环境资源、错误表现资源、社会资源等等。但是,现实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一些适当的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3、师生课堂参与度不均,效率低。大班额教学往往容易造成学生没有充分参与学习过程,比较多的学生为接受学习,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缺乏双向交往和互动探究的现象,通常只满足于固定化了的知识的学习,极少涉及探究知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缺少关注知识的创造和生成,呈现出“静态化”的倾向。体验不到学习过程的探究快乐和满足感。

4、教学过程作秀色彩较重,不真实。很多时候,特别是公开课教学,真实、质朴的课堂鲜见。课堂往往多了作秀的成分,给人以不真实感。看似热闹的课堂,已经找不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哪里。

5、课堂管理统得过死,放不开。传统的教学,要求学生坐的端端正正,手放好,脚摆好。这种传统教学的观念,霸权意识比较突出,总想捍卫自己绝对权威的地位,以此强制“控制”课堂;学生个性的培养、思维的训练等更是无从谈起。其实,这正是“灌输式”教学所作的要求。学生参与面广泛的课堂是不可能受制如此约束的。

四、构建互动的和谐课堂的策略

和谐课堂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学校的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创造良好和谐的教学场景为保证,以师生间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和谐关系为前提,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能充分交流、默契地协调与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从而使学生身心、智力与非智力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和谐课堂实际上是教学中在各方面所追求的一种平衡。那么,怎样构建和谐的课堂呢?

1、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

①尊重信任的教育理念。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应把教育对象当作一个大写的人来看待,他也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给学生平等和尊重,应当首先落实到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但在我们的教育中,学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例如:我们总是把自己发现的经验当宝贝让孩子接受而剥夺他们发现的乐趣;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孩子尊重老师的劳动,认真纠正作业,可另一方面我们白己却不能控制情绪在孩子的作业本上、试卷上留下重重的笔迹;当孩子和我们说话时,我们总是一边批作业一边点头……只有给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我们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师生间的心灵互动。

②欣赏激励的教学态度。欣赏是给人的最高奖励。欣赏每一个学生,哪怕是一个屡犯错误的学生,是对他的最大的肯定。孩子们的学习不能只靠趣味性来支持,我们更应该欣赏的是顽强的学习态度、执着的探索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对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给予肯定,使学生的学习由浮躁走向沉静、由感性走向理性、由表面走向本质,才能使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益。

③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其次,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不要一上课就来“罚、练、背”。这如何能让学生轻松起来呢?现在孩子有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的重重压力,这些均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背道而驰。因此,课堂气氛要轻松,让学生有个好心情,才能乐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要轻松,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④机智幽默的教学表达。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这样的教师能让学生产生景仰之心。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有时一个小笑话能缓解学习上的尴尬,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教师的机智幽默的语言,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了,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2.灵动的教学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主体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师生间有效、和谐的交流和沟通。传统的课堂,教师是教学的主角,不论是在课堂时间占有上,还是对知识的把握上,都由教师一人操纵,学生只是被动、无奈地接受。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正常健康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飞扬着生命的诗意,应该让课堂成为孩子成长的舞台,创造的乐园。但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预设太多,导致课堂上过于关注教案,过于在乎课堂上表面的喧哗和热闹,忽视了生成资源的利用,缺失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特别是在某些公开课上,更是如此,融集体智慧的教案改了又改,试教一而再再而三。可结果呢,表面是课堂活跃、繁荣,甚至是天衣无缝。事实呢,学生机械的走流程,一无所获,还培养了学生造假的习惯,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却无影无踪。

新课改指出课堂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为学生营造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想象。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知识。学生的智慧正是像点燃的火把,永远燃烧不尽。好的“文本”还需要“人本”来充实丰富。只有“人”“文”合一了,才能让和谐的课堂迸发出生命之绿。如果我们的课堂师生心灵融通,学生妙语连珠、兴致高涨;教师怦然心动、神采飞扬。学生的想像放飞了,学生的灵性唤醒了,让课堂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韵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恰到好处。那么,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充满和谐的课堂。当然“绝对完美和谐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我们在“和谐”中不断地发现“不和谐”之音,并对“不和谐”做出“反思回应”,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和谐课堂”越来越近。不以教材拘束孩子的思维,不以教师的身份压制学生,让孩子敢于对教材说“不”,让孩子敢于向教师说“不”,在学生的“学”中教,在教师的“教”中学,“教”与“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创造灵动、诗意的教学。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不断发展的人,我们的课堂才是和谐的生命课堂。

3、融洽的生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学习虽是个体行为,但在教学中不可忽视集体行为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间的活动,只有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才会产生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益。因此,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这里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在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达到共同进步与提高的目的。

教师在调适师生关系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方面,对有优越感的学生要加强引导,鼓励他们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另一方面,对于有自卑感的同学,教师更要多关心,为他们设计的课堂活动要容易,循序渐进,让他们时刻能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乐于参加教学活动。学生间的和谐是合作与竞争的和谐,课堂中有了学生间的合作,才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有了竞争才可促使学习者刻苦努力、奋力拼搏,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但要防止不良竞争意识,提倡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优生在自己得到发展的同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自觉主动地发展;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用激励、欣赏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4、协调的课堂内外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保证

课堂教学决不仅仅局限课堂的40分钟,课堂教学从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学生课外的学习。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有机地协同起来,从形式上说,应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复习;从内容上说,应指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做到内引外联,相辅相承;从时间上说,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协同安排好课内外学习时间。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了,学生才能有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可能,才有较充分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好,培育自己优势素质的可能。

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拓宽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教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天地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为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有力的保证。

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其改革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我们必须继续努力,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动,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为新课程改革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湖北教育出版社。

3、《教学新理念》         汪潮   文汇出版社。

4、《构建和谐课堂的方法和案例》  总编 陈永明    华龄出版社。

5、《课堂教学论》,袁金华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6、《课堂教学临床指导》,柳夕浪。

7、《中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8、《教学最优化实施通论》,光明日报出版社。

邮编:271500

单位:山东省东平县彭集镇中学

作者:付征涛

职务:教科室主任

职称:中学高级教师

电话:13954869928

 

付征涛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