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程 玲○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一名园丁,有责任时时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我在语文教学中,既重视发展儿童语言,也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一、在理解词、句、段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 词和句的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词的理解不能以词解词,应当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如《温暖》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课文中的“寒冷”是指深秋的气温低,而“温暖”在课文中却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天气的温暖。那么联系课文,是什么意思呢?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 师:请看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是写深秋季节的,找出来读一读。“深秋”和“寒冷”是什么意思? 生:“深秋”是秋天快过完了,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寒冷”,就是冷。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师:看图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生:树枝上光秃秃的,只剩下几片黄叶。一阵秋风吹过,黄叶随风飘舞,落到地面上。周总理穿上了大衣,清洁工人戴上帽子,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师: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清洁工人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呢? 生:天气虽然寒冷,但是周总理不顾自己的劳累,亲切问候清洁工人,使清洁工人感到热乎乎的。 生:清洁工人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温暖的感觉。 生:这里用“春天般的温暖”来比作清洁工人心里感到很愉快,很激动。 师:说得很好。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清洁工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句子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把意思转过来了?(生:却)对,“却”是表示意思转折的。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自己体会体会。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但也有一些课文较长,自然段多,我就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了解每一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中年级学习分段作准备。如《一粒种子》一课一共出现了四个“挺一挺”,每个“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体现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我就帮助学生抓住四个“挺一挺”来理清课文脉络;《雷雨》一课用“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课文的逻辑顺序;《狐假虎威》则先揭示每一层大意,然后要学生按大意分层次。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也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二、在想象、说话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语文教学既要促进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要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骄傲的孔雀》一课,第一句就说:“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孔雀怎样美丽?我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话。学生说:“孔雀美在羽毛,它的尾巴特别美。”“孔雀展开尾巴,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孔雀是美丽的,可是很骄傲。哪些地方看出它很骄傲?我让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到表示骄傲的句子。学生找出:“只要谁长得漂亮,它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昂着头,挺着胸脯,拖着长长的尾巴”……这样,把看图跟学习语言结合在一起。 教学中用好插图,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如《雷雨》一课雨中、雨后景象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画,想象当时情景,运用恰当的语句叙述雨中情景,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雨前、雨后景色作了比较后,再启发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景物。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前后联系发挥想象,说了这样一段话:雨过天晴,天空蓝蓝的,地上的小草像是铺上了一条碧绿的地毯,花苞上清水滴滴,花朵格外鲜艳,大树在雨水中洗了个澡,树叶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啦!雨后的景色多么美丽。 三、注意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思维训练中,我还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狐假虎威》一课,我让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你知道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生: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带着”两个字就说明了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带着”这个词语中悟出谁在前、谁在后。) 生:课文写的“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那一定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词序的前后关系中分析谁在前、谁在后。) 生:从插图上也可以一眼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从百兽眼中也可以看出。它们先看见狐狸,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说明老虎在狐狸后面。 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不过三言两语,便能使满堂活跃,因为提问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能学善问,鼓励他们经过自学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往往对同学们都有启发,既有助于大家开动脑筋,也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初入学的儿童,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不会提问。我经常教育他们学习要多想多问。预习课文时要学生在不懂的词语和课文内容旁做上记号,提出来问。经过引导,学生开始提问题了:这个字笔画多看不清,那个词意思不懂等。我鼓励他们说:“提得真好。学习语文就是要不懂就问。经常鼓励,提问的人数也更多了。预习《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小静小朋友平日胆小怕发言,我看她刚把手举起来,随即又放下了,就用眼色鼓励她发言。她忸怩了一下,终于站起来说:“小白兔是兔子应该用‘它’,课文中怎么用‘她’呢?”原来前面一课中刚学过“它”,这个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提出疑问。我表扬她读书认真,肯动脑筋,问题提得好。从这以后,小静就能主动提问了。 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漫无边际地提问。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思考问题的范围:一是不理解的词和句,二是课文内容上不理解的地方,三是不理解的标点。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边读边思考,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质疑问难形成习惯后,我就要求学生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比如《狐假虎威》一课讲读完了,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问: “狐狸是怕老虎的,但它为什么还要从老虎身边窜过?” “课题《狐假虎威》能不能改为《狐借虎威》?”…… 这些问题紧扣课文,提问质量明显提高了。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解决。比如讨论改课题的问题,学生的意见是: “假与借意思一样,可以改成狐借虎威。” “不能改,因为狐假虎威是一句成语,改了成语就不像成语了。”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足之处,我就加以补充。我告诉他们:“狐假虎威是长期沿用下来的一句成语。成语一般都是四个字,都有一定的含义,一般说不能更换文字。”这样就丰富了学生关于成语的知识,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思维和语言都得到发展。 《一粒种子》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师:这篇课文比较长,小节比较多。请在课文里找一找,拿出铅笔做上记号,种子睡醒过来有几个“挺一挺”。(学生拿铅笔边看书边做记号) 师:书上有几个挺一挺?你来讲讲你是怎么划的? 生:第一个“挺一挺”是从“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到“就把身子挺一挺”。 师:也就是课文的--- 生:也就是课文的第一小节。 师:第二个挺一挺呢? 生:第二个“挺一挺”是从“它有点儿渴”到“就把身子挺一挺”。也就是第二小节。 生:第三个挺一挺是从“种子听了很高兴”到“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第三个“挺一挺”内容比较多,比较长,应该从“春风轻轻地吹”开始,到“种子听了很高兴。”第四个呢? 生:从“春风在唱歌”到“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第四层意思应该到完了。有四个“挺一挺”。跟他划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学生都举手) 师:好,种子发芽有四个“挺一挺”,每挺一挺就是一层意思,现在我们一层一层来读,看看这粒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第一小节有几句话? 生:第一小节有两句。 师:请你读第一句。(指名另一学生)你读第二句。(两名学生先后读第一段中两句话) 师:好。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在图上贴上一粒子沉睡在泥土里)它觉得很暖和。(板书: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板书:就把身子挺一挺。同时在黑板挂图上贴上一粒微睁开眼睛的种子) 师:(指名)你来读第二段。(学生读第二段) 师:种子觉得有点儿渴,喝了一口水,(板书:喝水)觉得怎么样? 生:(齐)很舒服。 师:对,它又把身子挺一挺。(板书:又把身子挺一挺,同时在挂图上贴上一粒睁开眼睛的种子)好,我们把第一、第二节连起来念一念。要把它感到暖和,觉得舒服的感觉念出来。(生齐读一、二两节) 师:这时候春风轻轻地吹着,种子在泥土里看到好朋友了。看到了谁呀? 生:(齐)蚯蚓。 师:对,看到蚯蚓了。(在挂图上贴上蚯蚓)它们就说话了,它们说了不少话呢!现在老师来做蚯蚓,小朋友,你们做种子,我们来对话。春风轻轻地吹着,你们就来问我了—— 生:(齐读)外面是什么声音? 师:(读)那是春风,春风招呼咱们到外边去。 生:(齐读)外边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 师:(读)不,外边亮得很,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 师:好,现在我们换一换,你们做蚯蚓,我来做种子,我来问你们。(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蚯蚓告诉种子外边亮得很。你们看看课文中这幅图,外边是什么样儿的?谁把这幅图讲给大家听听。 生:外边亮得很,太阳把大地照得暖暖的,柳树在阳光照耀下,迎着春风跳舞。小燕子在唱歌。 生:太阳射出了万道金光,照得大地亮堂堂。柳条儿迎着春风在空中飞舞。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师:说得真好。外面的世界那么美,那么可爱,蚯蚓看到过了,种子还没有看到过,蚯蚓会怎么做? 生:帮种子松土。 师:对,蚯蚓帮种子松土。它说,我来帮你松土,(板书:松土)你可以钻出去。种子听了很高兴。为什么很高兴? 生:因为它想外边亮得很。蚯蚓帮它松土,它可以钻出去看看地上的世界。 师:对,它就又把身子挺一挺。(板书:又把身子挺一挺。同时在图上贴上长出小芽的种子) 师:小朋友,这时候种子离地面很近很近了,它已经听到地面上有很多歌声了。谁在唱歌呀? 生: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 师:是呀,(逐一板书:春风 泉水 小鸟 小朋友在唱歌) 师:大家想一想春风招呼种子到外边去,它会唱什么歌呢? 生:春风唱:呼呼呼,呼呼呼,小种子快出来。 师:泉水怎么唱的? 生:泉水唱:叮咚叮咚,我要流到小溪里去。 师:对了,春天来了,冰雪融化,泉水要流到小溪里去了。 师:小鸟怎么唱的?小鸟一定唱得更好听了。 (一位女孩用优美的童声唱起《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唱到最后一节小黄鹂的歌声时,老师引导全体学生齐声合唱:“的哩哩……”) 师:小鸟的歌声真好听呀!小朋友也在唱歌。我们就是小朋友,我们来唱一个《我是一棵小树苗》好吗?(生齐答:好)来,准备好,配上动作,高高兴兴地唱,让种子听到。(小朋友愉快地唱起《我是一棵小树苗》,并配上动作,情绪活跃。) 师:小朋友唱得真好听。这么多动听的歌声,种子都听见了,它听到那么多歌声,那样的—— 生:(齐)热闹。 师:对。(板书:热闹)那么多的歌声,那么好听,这时候它说了什么话? 生:(齐)啊,我要赶快出去。(教师指导读好这句。) 师:(板书:啊,我要赶快出去。)假如我把这句话改成这样(出示卡片:啊,我要出去 。 )你们看,这两句话,哪一句更想出去? 生:第一句更想出去。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句要“赶快”出去,有马上,很急的意思,第二句没有用“赶快”,就是说慢慢来好了。 师:是的,用上了“赶快”就比上面这句更想出去,更急。你们看它说的话前面还有一个词儿也说明它很着急。是什么词? 生:(齐)是“连忙”。 师:对。现在我们从“春风在唱歌……”念到“啊,我要赶快出去。”要把种子想赶快出去的心情念出来。(学生齐读这一节)这里有两个句子,请读一读,比一比。 生:(念第一句)春风在吹,泉水在流,小鸟在叫,小朋友在唱歌。 生:(念第二句)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 师: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怎么样? 生: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不同的。 师:怎么不同? 生:第一句是说春风在吹,泉水在流,小鸟在叫,小朋友在唱歌,第二句都改成了唱歌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这两句话意思都相同的。 师:为什么,你讲出理由。 生:因为第二句把春风当作人,说它在唱歌,把泉水、小鸟也当作人了。 师:对,老师同意后面一位同学的意见。这两句话写法不同,意思一样。你们看,春风在吹,把吹比作唱歌,泉水在流,把流水声比作唱歌,把小鸟的叫比作唱歌,小朋友本来就会唱歌,这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你喜欢那一句?要讲出理由。 生:我喜欢第二句,因为第二句写得美。 生:我也喜欢第二句,因为第二句写得生动。 生:我也喜欢第二句,因为第二句好像把春风、泉水、小鸟比成了真的人一样。 师:对呀,把春风、泉水、小鸟比成人一样。春风在吹,春风在唱歌;泉水在流,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叫,小鸟在唱歌。这种写法,我们读起来就觉得很生动,很活泼,很有趣,念起来怪有味儿的。你们看,它们还排起队伍来了;第一个是春风,第二个是泉水,第三个是小鸟,第四个是小朋友,排成队伍的句子我们越读越有劲。我们再来读一读。(学生有表情地齐读。) 师:看书,读下去。(学生齐读: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 师:这时候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贴上带小叶的种子,并板书:又把身子挺一挺)第四个“挺一挺”种子已经挺出地面来了。它觉得眼前忽然一亮(出示挂图)谁能看图讲讲种子挺出地面,看到地面上的景象。要从近到远说,把图上画着的地面上的事都讲出来。 生:种子钻出地面来,眼前一亮。它看见泉水从山坡上流下来,叮咚叮咚地在唱歌;看见小朋友背着铁锨去种树;桃花开了,小黄鹂在树上唱着优美动听的歌。柳树迎着春风在跳舞。小燕子围着柳树飞来飞去。远处的田野上,拖拉机在春耕。种子看见这情景多么高兴啊! 生:(略) 师:春天是多么美好啊!外面那么美,读最后一节,要把种子这种感觉读出来。(生齐读最后一节) 师:对(板书:啊!好个光明的世界!)要念出种子心里的想法,“好个”就是“好一个”,用赞美的口气再读一下。(生齐读)对,种子挺出地面,它看到春天那么美好,世界那么光明。读了课文,我们知道种子“挺一挺”一共有四次。想一想,几次在地下,几次在地上? 生:种子“挺一挺”三次在地下,一次在地上。 师:“挺一挺”是说种子在干什么? 生:种子在膨胀。 生:种子在发芽。 师:到底是膨胀还是发芽? 生:(齐)是发芽。 师:对。“挺一挺”就是种子在生长,在发芽。(指板书暖和)它觉得怎样? 生:(齐)暖和。 师:对,暖和了,它把身子怎样? 生:挺一挺。 师:它有点儿渴了怎么样? 生:(齐)喝水。 师:喝了水怎样? 生:(齐)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后来蚯蚓来帮它---- 生:(齐)松土。 师:泥土松了,它怎样? 生:(齐)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最后它要钻出地面了,又怎样? 生: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这是一篇童话,它把种子当作人来写了,其实是告诉我们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生:它要蚯蚓翻松泥土。 生:它要水分。 师:对,春天天气暖和,有充足的水分,泥土松软,空气流通,种子就发芽啦。 引入情境,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 ——《一粒种子》课堂教学评析 杭州市教委教研室 沈大安 《一粒种子》是一篇科学童话。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又要学到科学知识。 程玲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这节课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文概貌,抓住四个“挺一挺”理清课文脉络,为最后总结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打下基础。在分层阅读阶段,注意把学生带入童话的境界。教师采用形象生动的贴图,种子从微微睁开眼到最后长出小叶,钻出地面,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富有儿童情趣。教师还采用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让小朋友做种子、蚯蚓,使学生从旁观的阅读者转换为课文中的“人物”,体验种子的情感。采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进入童话境界,情趣盎然。在逐层理解的基础上,又回到整体,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在这个阶段,教师充分利用板书,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初步掌握了阅读科学童话的方法。 这节课教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语言训练和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紧密地结合地起来。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程玲老师非常注意发挥这一优势。“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一句,老师让小朋友说说它们各是怎么唱的,唱什么歌。学生回忆了春风、泉水的歌声,再唱唱小鸟和小朋友的歌,通过表象的再现,形象具体地感受到春天的一派热闹景象。在此基础因势利导,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热闹”这个词。教师并没有给“热闹”下定义(事实上也很难下),学生却实实在在地懂得了什么是“热闹”,这样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适宜的。为了让学生体会“赶快”这个词的重要性,教师把删去这个词的句子与原句比较,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种子这时的心情,从而认识到“赶快”用在这儿特有的情味。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把“春风在唱歌……”跟“春风在吹,……”两个句子读读、比较,学生感到前一种说法好,而且知道了因为把春风、泉水、小鸟当作人来写,所以很生动。这一段的教学,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儿童语言发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发展了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和句式。 这节课还充分利用图画,训练儿童看图、想象和说话。第一次是在蚯蚓和种子对话时,通过看图讲述,使学生形象具体到感受蚯蚓说的“外面亮得很”。第二次是在种子挺出地面以后,通过看图讲述,把“好个光明的世界”具体化。儿童能把图上看到的景色跟课文描述的事物以及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叙述,对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