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些“蛋”,少结识些“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陈志平 据说,有个读者觉得《围城》写得特别好,遂想结识钱钟书。电话中钱教授回答他说:“譬如吧,一只鸡蛋,你觉得好吃就行了,何必要认识下蛋的母鸡是哪一只?” 可我们的不少学生,作品——蛋,吃得不多;作家——鸡,却“结识”得不少。 最近我以古今中外的重要作家作品为材料,设计了两组测试题,每组50道题目。第一组测试学生识记作家、朝代、国别和代表作的情况,第二组测试学生对作品内容的了解熟悉程度。下表就是对30所包含三种层次的中学学生测试结果的统计: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学校类型 省级重点高中 市级重点高中 一般高中 省级重点高中 市级重点高中 一般高中 成绩(满分100分)95.8 72.3 30.9 38.9 30.8 18.3 数字是抽象的,但却最能说明问题。古今中外的作家,姓什么,叫什么,代表作是什么,哪个国家的,哪个朝代的,好多学生能够倒背如流;但一涉及到作品的具体内容,不少学生就傻了眼:不知道林黛玉那优美凄婉的《葬花词》,不知道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林尼娜为何要卧轨自杀,不知道海明威笔下的桑地亚哥同神秘、强大的自然力做斗争的一幕幕惊险场面,不知道屈原仰面苍穹叩问青天的170多个问题,甚至不知道桃园结义是哪三个人…… 测试调查的结果如此触目惊心! 其实,要学好语文,就得多读作品,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杜甫吟到读书对写作的巨大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苏轼则谈到不阅读对交游谈吐的危害:“束书不观,游谈无根。”高尔基认为读书对人的精神影响很大:“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凯勒则形象地说道:“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的海洋。”培根更为详细地论述阅读的诸多作用:“阅读使人充实,……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正因为阅读的作用如此之大,所以,杜甫语重心长劝年青人多读些书:“男儿须读五车书。” 对那些非常重要而不多的几部书,培根则认为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韩愈谈起自己的阅读情形,则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书,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又云:“未尝一日去书不观。” 新版《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大纲中的这段话实在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因为语感研究成果和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读书,就谈不上积累;不积累,就谈不上感悟;不感悟,语感就无从培养。 下面是一篇题为《〈红楼梦〉之我见》的2000高考作文节选,读了之后,我们从中或许能够悟出点什么。 《红楼梦》中的贾府本是烈火烹油,鲜花簇锦的钟鸣鼎食之家,可就是因为有一帮腐败分子,搞得天怒人怨,使“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赫赫贾府彻底覆灭。 贾府中的反腐败斗争之所以失败,首先是领导对反腐败工作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贾府的最高领导人贾政,自己也算是一个廉洁的干部,有时也真想动动真格,对贾府的腐败问题进行整顿。可是当贾母一出面作梗,王夫人一吹枕头风,其“真格”也就变成了“银样鑞枪头”。 其次,权贵勾结,包庇腐败分子。贾母在贾府中虽无官无职,但她却以贾府的太皇太后自居。她重用腐败分子王熙凤,包庇穷凶极恶的贾琏。贾琏在外养情妇,蓄小秘,被人抓住把柄,告到贾母处,贾母却包庇说:“小孩子们年轻,馋嘴儿猫似的,怎么保得住不这么着。” 再次,硕鼠当权,一手遮天。贾府中最大的硕鼠非王熙凤莫属。这个泼辣妇人常与其他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她“弄权铁槛寺”,贪贿害命二条,争风吃醋,设计害死尤三姐、鲍二家。她还靠着官家的权力,凡是贾府有什么美差、肥缺、工程什么的,谁送礼多就派谁去。除此以外,还带出一大帮蛀虫,弄得贾府乌烟气,加速了贾府这座大厦的倾覆。 最后,腐败分子拒绝教育,压制监督,也是反腐失败的重要原因。贾府的焦大,自以为劳苦功高,刚想对贾府中“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的不正之风进行监督,却被捆了个五花大绑,塞了一嘴马粪,扔进了后厨房。 该考生能从《红楼梦》里引出“反腐”话题,而且能说出那么多道理,并且选材新颖,思路清晰,语言老辣。读着这样的好文章,我们应该好好地深思一番:如果这位考生压根儿就没读过《红楼梦》,如果这位考生急功近利,仅仅记住“曹雪芹,名 ,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之类的“重要”文学常识,如果这位考生为了装门面,只是把“《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之类的话背得滚瓜烂熟,如果这位考生心气浮躁,只是马马虎虎、心不在焉地粗略翻翻,如果这位考生只是抱住一本《红楼梦》而不广泛地涉猎其他文学作品,从其他作品中摄取大量有益的营养,他能在紧张而时间有限的高考场上写出这样好的作文吗? 事实上,阅读的作用,我们的学生也知道,那他们为什么不去阅读呢? 这同部分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关。不少学生认为,阅读是慢效益,是软任务,阅读的益处或危害,一时半刻也显现不出,所以平时不能用心地、系统地和持之以恒地阅读。 还有,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看一看对上面提到的30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调查(以生均一学期计算),这一点就很清楚了。 把表一、表二联系起来看,我们不难看出: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患上“短视症”,他们把语文课之外本派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天天做、周周练(其实也是考试)、月月考。所以,学生即使从图书室借来了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书籍,也因为阅读时间的严重不足,或匆匆翻过,或束之高阁,真正能精读的书籍可谓少之又少。 纯粹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严重萎缩,而近年来语文高考说明(俗称“考纲”)中对文学常识要求的阐述(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和“外这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客观上(主观意图其实是引导学生熟悉作家,进而去阅读作品)又起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导向作用,这无疑更使本已处于夹缝中的课外阅读雪上加霜。 近五年来(1996—2000),全国卷高考文学常识考查题,涉及到屈原(《离骚》)、韩愈、柳宗元、李白(《秋浦歌》)、杜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孔尚任(《桃花扇》)、冰心(《笑》《往事》《寄小读者》)、茅盾(《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巴金(《灭亡》《家》《寒夜》《随想录》)、杨沫(《青春之歌》)、钱钟书(《围城》)、曹禺(《北京人》)、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孙犁(《白洋淀纪事》)、普希金(《欧根·奥涅金》)、果戈理(《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契诃夫、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雨果(《悲惨世界》)、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莫泊桑、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歌德、惠特曼和伏尼契(《牛虻》)等中外重要作家31位、作品35部(篇)。由于考纲的权威性,出卷人用与这些作家作品相关的材料组合成的6道选择题中的18个选项,绝大多数选项都是要求考生对作家、作品、国别、时代、体裁等要素的配伍正误指认。这种指认根本不需要阅读(更不必说“用心地去读”)作品,换句话说,从急功近利的角度看,考生只需把作家作品国别时代体裁死记硬背上,就足以应付高考。这或许正是社会上介绍文学常识之类的小册子流行的原因吧。所以,我认为,从真正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的角度出发,5年来的试题中,只有1997年第9道题目中的D项——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围城》,分别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还算出得成功(虽然它超“纲”了),因为学生如果没有看过作品,通常不会了解《围城》所写的内容: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一些知识分子随学校流亡,在流亡中表现出虚荣、自私、缺乏远见等弱点。 令人欣慰的是,新版《语文教学大纲》在附录中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共20部书),还说明“任课教师可补充推荐”,这无疑给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以巨大的鼓舞,也必将推动高考语文文学常识试题乃至整个试题出题内容和方式的变革。为了能够使大纲中的说明真正落到实处,让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多找些“蛋”,多推荐些“蛋”,使我们的学生多吃些“蛋”吧,因为“蛋”里有丰富的营养! 江苏省大丰市南阳中学 224141 0515—3292066(办) 0515—3292467(宅)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