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思——点拨教学法在阅读课中的运用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广西玉林市古定小学 

○苏锡祥○ 

一、关于“导思——点拨教学法”

导思——点拨教学法是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适时适度进行点拨引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智能的一种方法。其课堂基本结构是:激学导思——引议释疑——点拨提高——精练强化。

“激学导思”,就是明确目的,创设悬念,通过已知和未知的冲突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围绕教学目的去设计“思”,引导“思”,鼓励和调动学生“思”的积极性,达到引导思路,指点学路的目的。

“引议释疑”,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讨论研究,取长补短,逐一解决疑问,并鼓励、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求,使“思”得到交流与深化。

“点拨提高”,旨在揭示学习内容的本质,指点关键,拨明规律,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思”得到升华。

“精练强化”,就是在全面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精心设计练习,给学生独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知识,发展思维。

导思——点拨教学法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学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接受知识,体现了以培养学生智能为主的现代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导思——点拨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要理解教材,而且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探索,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点拨学习规律,指出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导思——点拨教学法的运用

导思——点拨教学法的四个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点拨提高”这个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结合《繁星》的教学,谈谈“点拨提高”这个环节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点拨重点、难点

课文作者行文明,总是对重点部分写得特别具体、精采、吸引人,而课文的重点也往往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适时地在这些地方给予点拨,使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繁星》中写三看繁星,作者三次的感受是不同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之一。我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一些句子,如“……仿佛回到母亲怀里似的。”“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我注意抓住作者第一次看繁星的感觉,去点拨学生体会思想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换,观察的深入,作者的感受越来越深沉,感情越来越深挚。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加以点拨:恰当地使用比喻,能把作者看星空时那种亲切、安适的不同感受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出来。从而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点拨关键

课文的关键点,是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中心之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能在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就能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繁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美丽的星空的描绘,寄托着他对大自然、对祖国深切热爱的情怀。为了使学生既能受到美的感染,又能得到课文主旨的熏陶,我注意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进行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如课文结尾说到:“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个结尾是作者感情的升华,是揭示中心的关键点。我在点拨这个关键时,引导学生与前两次作者看星空的感觉进行对比,从“母亲→朋友→母亲”的感情深化,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点拨过程中,学生不但巩固了学过的内容,而且领会作者真挚情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运用想象点拨,把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发到对祖国的热爱。在理解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同“点拨”起到的铺垫、引申、深化情感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3点拨规律

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培养自学能力,是导思——点拨教学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法的标志之一。及时总结规律,指点学路,是“点拨提高”的一个重要教学步骤。

我在《繁星》的教学中,注意到了“学路”规律的点拨。比如理解作者第一次看星空的感觉时,我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两条规律交给学生:一是理解课文的主要语句;二是联系自己的感觉、体验,然后要求学生用这些规律去学习课文的第二段。学习第二段后,我又引导总结出联系课文写作背景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规律,为理解第三段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第三段是课文的难点,由于学生掌握了学习规律,所以只须在关键地方点拨,就使难点迎刃而解了。通过点拨规律,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达到了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导思——点拨教学法是我校近年来在搅改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教学法。它在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已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广西教科所,广西玉林地区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今后,还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繁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一、激学导思(略)

二、引议释疑(略)

三、点拨提高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分组对课文进行了议论,理解了部分疑难问题,说明大家学习很认真。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朗读第一段,想想作者看到的星空是什么样儿的?他有些什么想法?

(学生朗读课文)

生:作者看到星空是密密麻麻的繁星。

生:作者望着星天,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师:从作者这些想法里,我们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谁来说一说。

生:可以看出作者很爱他的母亲。

生:不对!应该是怀念他的母亲。

师:这些是不是作者看星空后的思想感情呢?

生:……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读第一段最后一句话。)

师:(点拨)大家想一想“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是一句什么句?

生:比喻句。

师:这比喻句能不能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生:不能。

师:(点拨难点)这比喻句只能说作者望着星天,忘记了一切,产生了好像回到母亲怀里时的感觉。大家想一想,在母亲的怀里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温暖的感觉。

生:安全的感觉。

生:和蔼、亲切的感觉。

师:在这些感觉中,哪一种才能表达这时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生:(小声议论后)亲切的感觉。

师:对了!(点拨规律)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要理解课文的主要语句;二要联系自己的感觉、体验,这样才能准确地领会作者表达的对星空的亲切感情。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去理解作者在看星空时的想法,体会一下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家默读第二段。

(学生默读第二段)

师:哪些句子是写作者的想法?

生: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师:为什么作者看到“星群密布”的星空,就会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生:因为是在晚上,天是黑的,有了星星,才有了光明,天才变成星群密布的蓝天。

师:除了这一层意思外,我们联系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想一想“光明无处不在”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旧社会很黑暗。

师:(点拨)旧社会是黑暗的,但作者从星星点点的星光中看到了“光明无处不在”,说明了他对什么充满了信心。

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生: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师:对!(点拨规律)从这里可以看出,体会作者的感受,还要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

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把星星比作“朋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亲切、友好的感情。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第一段的分析方法,作者把星星比作“朋友”,朋友之间的感情就应该是亲切、友好的。

师:讲得好,说明你学习很认真,学到的方法很快就能运用了。

第三段写的是作者如今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表示作者对星空的亲切感情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

生: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师:(点拨关键)这里,作者感觉到自己是沉睡在星的怀抱里,又比作是睡在母亲的怀里,跟“从前”和“三年前”的感觉对比,一个是比作回到母亲的怀里,一个是把星星当作“朋友”,如今是睡在母亲的怀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没有变化?

生:有。……

师:有什么变化,谁来说说。

生:……

师:(点拨)第一次有什么感觉?(生:亲切)第二次呢?(生:亲切、友好)第三次呢?睡在母亲的怀里跟回到母亲的怀里,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特别安心、舒服。

师:特别安心,“舒服”应改为“舒适”好。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加深了。

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对星星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

生:对星星有感情,是因为作者热爱大自然。

师:(点拨规律)说得好!××同学能把星星和大自然这两个事物联系起来考虑,理解问题就深刻了。我们再想一想,作者两次看繁星的感觉与在母亲怀里的感觉连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小声议论)师:(点拨)大家运用××同学的理解方法去考虑,母亲和什么联系起来?

生:与祖国联系起来。

师:母亲与祖国联系起来,很好,进一步考虑,从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生:爱国主义感情。

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师:(小结)对!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就是为了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的真挚感情。

四、精练强化(略)

适时适度 点拨提高

——《繁星》课堂教学评析

广西玉林地区教研室 黄中南

《繁星》是巴金1927年旅居法国途中在海上所写的一篇文笔流畅、感情丰富的抒情散文。它作为小学四年级的课文,要求学生理解作者的当时的感受,是有一定难度的。苏锡祥老师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成功地运用了“导思——点拨教学法”教学这篇课文,使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思维得到了训练,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最大特点有二:一是点拨适时,二是点拨适度。

点拨适时,是指点拨学生的时机掌握得十分恰当。导思——点拨教学法,意在导思中点拨,在点拨中导思。这点拨并非是漫无目的的点与拨,而是要掌握时机,抓住火候点拨。苏老师点拨学生时,就很注意适时的点拨。如教学第一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学生误把作者看星空的感情理解为怀念母亲时,苏老师没有争于否定学生的意见,而是抓住时机,通过比较点拨,让学生弄清比喻句是不能代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进而点拨学生去体会在亲怀里的感觉。这样,当学生处在“疑惑不解”之际,教师的适时点拨,及时“解惑”,使他们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适度者,程度适当也。导思——点拨教学法要求点拨要适度。也就是说,在点破关键,拨明规律时,必须要适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范围、水平,这样,才能起到“一石三鸟”的教学效果。苏老师在点拨时就非常准确地把握了这个“度”,恰如其分地进行了点拨教学。如她在引导学生理解第二段“光明无处不在”时,注意总结出规律: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既紧扣教材内容,又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在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的思想感情时,苏老师通过“繁星”与大自然,“母亲”与祖国的紧密联系,进行了类比点拨,把点拨的“度”控制在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之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苏老师“点”的时机准确,“拨”的程度恰当,使这节课较好在体现了导思——点拨教学法的特点,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提高了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把思想教育渗透在其中,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