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和谐的环境培养不出强烈的进取心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摘要:中国人历来崇尚“和”,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现在讲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利于国泰民安。这是非常好的理念。但在教育上,过于宽松,过于和谐,却会误人子弟。 关键词 和谐 培养 进取心 常听身边一些教师苦恼:现在条件越来越好,学生越来越聪明,老师越来越温柔,可教育效果却没明显改变,不知为什么。笔者以为,因素太多,无法一一细说。不过对学生来说环境过于宽松也许是一大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宽松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社会对教育、对教师非常苛刻,期望太高,而对于学生却过于放纵。笔者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书要层层选拔,小升初,初升高,不达标者淘汰。虽然这种所谓的“应试教育”、“精英教育”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不利于更多孩子成长,但在当时却让许多孩子形成了坚强的性格,促进了孩子强烈的上进心;现在的义务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让更多孩子享有了受教育权,不过这种“无差别教育”也造成了高“级”低“能”的后果,让中学教师叫苦不迭,深感无能为力。孩子在学校不看重成绩与表现,没高文凭照样挣钱,就是未成年也能找到工作,读书又苦又累,毫无乐趣,有啥好呢?自然界讲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缺乏竞争与压力,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未成年人是需要保护,可也不能“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孩子不是温室里的幼苗。即便是,也要经阳光,见风雨。孩子将来要生存,要成为国之栋梁,弱不经风,胆小怕事,如何能成大事?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强的不仅是身体,更是能力、意志。 二、家庭环境的宽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家庭环境的创造者。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关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亲眼目睹了父辈生活的艰辛,品尝了生活的辛酸,很多孩子拼命读书,希望有一天能跳出农门,端上铁饭碗。正是这种压力形成了强大的动力。那时的学校问题很少,也很难成为焦点。可是,随着农村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意识也改变了。农村大多数家长都外出打工,没有出去打工的大部分文化有限,对孩子的监督教育不力,与学校沟通少,缺少家校联合教育。农村家长谈不上给孩子辅导;好多家长孩子初中毕业了连班主任老师都不认识。更有甚者,因为农活少了,不少的留守家长打起了麻将,玩起了赌博,几岁的孩子也能在旁边当参谋,甚至临时顶替。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教育不容忽视啊。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十几年前,一个四年级学生成绩在班级特别差,当时还实行留级制度,按规定应该留级。但家长因经济困难,多上一年要多花费,于是家长就央求老师让孩子升级。家长回去对孩子说:成绩再上不去就不让他读了,回家干农活。这个孩子从此发奋,后来考上大学。笔者经常问学生,你的父母对你读书有什么要求吗?很多学生都说没有,只是说读到哪里算哪里。孰优孰劣,比较一下,不言而喻。 三、学校环境的宽松 由于众所周知的一些原因,现在学校教育环境相对宽松,制度更人性化。但任何事都有一个度,“过”了就会出问题。有次篮球比赛,赛前老师对队员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看名次,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别出事故。得了告诫的学生比赛松松垮垮,不敢拼抢,场面当然不好看,但更大的危害却是让学生丢失了进取心,丧失了荣誉感。教师一团和气,学生犯了错误不敢批评,不敢严格管教,或者轻描淡写;生怕心理脆弱的学生做出什么极端手段,连累自己。有的领导也说:成绩差一点不要紧,千万不要给学校和自己弄烂摊子。校纪班规形同虚设,长此以往,学生不懂规矩,不守规则,好坏都一个样,学生就会产生努不努力都一样、做好做坏都一样的思想。“严师出高徒”,没有严格的要求怎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当然,严格不是体罚与变相体罚。 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列别捷夫有句名言:“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高尔基也说:“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我们都要牢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适当给学生一点“暴风雨”,让他们学会坚强,学会上进,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向兴忠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