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  郑旺吉(516500)

  

   法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先生对此句话的解说是:我怀疑天,我怀疑地,我怀疑一切;但我不能怀疑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在怀疑,我在思考。因此,只有思考才能证明我的存在。

   也就是说,善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发问,才能标志我们的存在。高中语文学习,必须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发问”的能力,即探究能力。语文新课程中的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出质疑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开放教学内容,提供自主探究的源泉;正确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下以粤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部分篇目为例,谈谈散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

   一、善于引导质疑,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 ,“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高中散文教学中,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笔者在教学老舍的《想北平》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就自己对文章的质疑进行自我探究或合作探究。课堂上,学生围绕“全文是写对北平的思念,为什么提到自己的母亲?”、“ ‘可是,我真爱北平’,为什么后面多次说到这种爱‘说不出’?”、“ 文章题目是‘想北平’,为何结尾处才写到‘想’?”等问题质疑释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活跃。这种开放与生成的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预设性和规定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开放教学内容,提供自主探究的源泉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它应富有时代性、生活性和变化性。这就是说,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来源是广泛的、灵活的、开放的,既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认知心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材料都可以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我们要有一种正确的课程观,把探究性学习内容的触角延伸到自然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里去寻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拓展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校园中去学习,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来源。 

   笔者在教学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时,先预设了一些问题让学生紧扣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主题意蕴,最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进而思考苦难的意义?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读过的作品谈谈你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四川‘5·12’灾难告诉我,勇敢的活着,因为活着就是一种快乐。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意义大于一切。”“大自然生我养我,一旦降灾难于我,我必须承受,这原本就是生命的意义。现在既然侥幸地活着,就好好的活,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在许多苦难特别是大自然的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的、脆弱的。因而人类的反抗注定要失败,然而人类未必就因此倒下。” “……”    

   三、正确评价探究结果,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同时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应重视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如果探究题规定死的答案,那就有违鼓励创新的精神。

   笔者于2009年4月到深圳参加第一届大陆、香港、台湾三地语文教学圆桌会议报告会暨散文教学研讨会时,听了深圳市教苑中学陈继英执教的筱敏散文《捕蝶者》一课,深受陈继英老师设置探究情境、适时巧妙点拨与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技巧启发,回校后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捕蝶者》一课。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我设置了“拓展探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舍生而取义”的主张是主流观点,然而,墨子却有不同看法,认为生命更重要。那么,究竟是生命重要,还是义重要?请具体申述你的理由。

   许多学生回答:道义比生命更重要,如果两者必须选择其一的时候,就必须选择道义。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有时生命比道义更重要,比如2008年年初的南方大雪灾中,在供电系统中断、三名电力职工爬上摇摇欲坠的电塔塔顶除冰时,因电塔倒塌而遇难。这是不是一种无谓的牺牲呢?对于学生这些“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解读”,我们都应给予肯定。当然,对于学生解读中出现的偏差,我们应及时点拨、纠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可见探究是语文学习所应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课程标准》又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又是语文学习三大方式之一。探究,既是语文能力,又是语文学习方式,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2、《高中语文新课程探究能力培养初探》(《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0期 )

   3、《浅谈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中国文化教育网)

   

   【说明】此文于2010年1月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9809,国内统一刊号:CN11-2644/1)2010年第1期。

   

    

郑旺吉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