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中学住校生心理失缺的分析和修复路径的探讨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安徽省五河县朱顶中学 陈明科 张耀兰 [摘 要]在农村寄宿制中学住校生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其心理失缺尤为突出,表现为焦虑与自卑、任性与自我中心、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等等。我认为应该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条路径来修复他们失缺的心理。 [关键词] 农村中学;寄宿生;心理缺失;修复路径 我朱顶镇约有5.7万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2009年9月我镇柳湖初中初三年级并入朱顶中学,朱顶中学开始实施寄宿制管理,423名住校生中有386名留守儿童,占91.25%。这些留守儿童基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制约我镇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寄宿制中学住校生心理失缺的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必然带来心理素质问题,其中尤以心理失缺最为突出。心理素质是一个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能素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所谓自组织系统[1]。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基本空缺的情况下,我校住校生中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如下几种心理失缺现象:自卑与焦虑;任性与自我中心;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就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导致孩子产生了焦虑心理、自卑心理,无心学习;由于代养人过分溺爱娇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基本的“利他”意识,容易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因为学习主动性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又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更容易分散,久而久之,有的感到学习压力增大而厌学。 据调查分析,我校住校生中留守儿童心理失缺根本上是由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造成的: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大潮、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学校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这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一些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原来都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不自觉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致纪律观念淡漠、道德意识滑坡。开始旷课、不交作业,沉溺于网吧、游戏厅、歌舞厅,沾染上打架、赌博、酗酒不良习气。还有一些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照样挣钱,于是厌学、逃学、辍学。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弗洛伊德所认为的“超我”牢固形成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引导产生偏差,心理就会扭曲,形成人格障碍。 (二)学校教育的失当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理应全面承担起对孩子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但是,由于我校师资力量薄弱,对于423名住校生,只能配备两名男女宿舍管理员,不能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教育和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使班主任负担极其繁重。据教师们反映,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暇顾及,从而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及时教育和适度管理,结果必然出现心理失缺、行为变异。 目前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以致使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几个差生,不如带一个优生”。至于采用什么方式、手段教育学生,则不在考核之列。 (三)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空缺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爱是孩子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父母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在面临困境时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在烦恼、忧愁或悲伤的不安宁时期有父母来抚慰和排解,这些不是其他人所能做到的。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的横向比较使他们因缺乏亲情而产生更多的失落感和心理失衡,要么封闭自己,以伤感的心态来看待外部世界和他人,自怨自怜,倍觉不幸;要么向他人宣泄不满,表现出寻衅心态,惹事生非,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二、农村寄宿制中学住校生心理失缺修复路径的探讨 第一条路径是:整合社会资源 ,营造良好的学校社区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教育问题,但它更多的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协调管理、综合解决。学校周边社区的文化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鉴于留守儿童还未成年,对于黄色信息、暴力文化等缺乏是非辨别力与抵抗力。因此,要依靠政府整顿、清理学校周围的文化环境污染,依法取缔不健康的黑网吧、黄色电影院、游戏厅,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优化育人环境。希望镇村基层组织能帮助留守家庭减轻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并对他们的安全提供保障措施,对贫困留守学生提供经济补助。各类非政府组织应该一如既往地关心农村孩子的成长,除了捐助钱财物品、建设希望学校之外,还应在有利于孩子心理成熟、道德健康发展方面拓展自己的实践空间,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动员、组织农村退休老教师和有爱心、有能力的人们担负起为外出打工者教育子女的责任,提供家庭式的寄宿制管理,如代理妈妈、代理爸爸等帮助解决留守学生具体的现实问题。 第二条路径是:改进学校教育方式,促进农村寄宿制中学住校生的全面发展。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变异,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作为老师要把学生看作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时间与他们沟通,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愿意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倾诉出来。 一个好的教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优良的教学技能和健全的人格,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此,我朱顶中学准备创造条件配备心理教育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使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学习心理学知识,要经常走访代养人或者监督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表现并作心理档案记录。 第三条路径是: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为农村寄宿制中学住校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因此父母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之中,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应该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影响比较大,但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在家则影响小得多。如果孩子没有合适的代养人,最好夫妻俩留一个在家里监护孩子。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经常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以便及时引导、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搞好农村中学寄宿制管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履祥,钱含芬等. 应用心理测量学—智力、人格、心理素质教育.合肥:中国科大出版,1993. 张国庆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