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种树郭橐驼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项脊轩志)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认识古代散文中杂文、小品文一类文章的性质,特别是其不拘固定格式、灵活多样、新颖生动的特征,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教学要点 1、 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把握欣赏散文的方法,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内容及重点 教学步骤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散文在我国,与诗歌同样历史悠久,样式多样,风格众多,写作手法更是屡翻屡新。 就笔法而言,前人就有“对偶” “借影”“写照”“进步”“虚托”“巧避”等说,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属于“旷达”一类,《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无中生有”一类,树立这一形象明理以托讽,《侍坐章》“一字立骨”,《苦斋记》“就题字生情”,《游沙湖》“奇异”,《项脊轩志》则为“感慨”不一而足。 从体裁上看,有传、语录、序、志等样式。记人记事、抒情、议论、描写都有,既有散体,也有骈体。就内容而言,有的重形象美和文辞美;有的侧重于情;有的侧重于理;有的则情理兼用,互相渗透;有的则是表现一种趣味。文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篇目,值得反复研读品味。 前面已经学习了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两方面把握古代散文的方法。本单元鉴赏角度是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同时也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编写者的意图是想将古代散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与散文文体本质属性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二、自主赏析类作品内容分析 《侍坐》算是《论语》中少有的长篇了,学生在学习必修一时,已经对《论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孔子很多思想言论已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可在此时联系本文加以适当梳理。而本文的特点是师生对话,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曼,故事情节简单但起伏有致,人物描写简略但生动逼真,学习时可以仔细体会。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一篇记宴游的小序,文章紧扣题目“春”“夜”“桃花园”“宴”,不偏不离,篇幅短小,却比较全面地记叙了游赏的缘由、游赏过程、自然的景物、同游人的情况和思想情绪,文字凝练、结构紧凑、艺术手法高妙。李白诗文风格相通,尤其是这篇文章视野开阔,意境旷达,思绪翻飞,从宇宙人生入笔,转而写一次春夜宴饮,一句一转,一转一意,尺幅中具有排山倒海之势,真有海阔天空、高瞻远眺之概。令此小小燕集足以与金谷园、兰亭之会相比肩。学习时着重从这两方面加以体会。 - 归有光是标举唐宋散文来与“文必秦汉”的口号相对峙的唐宋派散文家,时人谓之为“今之欧阳修”,《项脊轩志》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亲切的家庭琐事、琐谈,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随事曲折,自然动人。即事抒情,纡徐平淡,亲切动人,所谓“无意于感受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三维目标 1、了解封建统治者实行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2、学习运用对比、类比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 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教学难点 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曾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本文一篇寓言性传记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人物形象郭橐驼是寓言中的虚构人物。为什么作者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的驼背人呢?可能受庄子的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的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与技艺精巧集中于一身的人物。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三、分析课文,学习比较(对比、类比) 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然后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首先,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然后,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 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最后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课件)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 莫能如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在于顺天致性。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态度和方法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课件)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 “舒”、“平”、“故”、“密” “拳”、“易”、“过”、“不及”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这两者也是对比。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然后,通过郭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出一辙。 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课件)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 他植者——————(类比)——————为官者 种树马马虎虎 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长人者好烦其令”: “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木之性日以离” 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课件)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养树术—————— (类比)——————养人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莳也若子” 要爱护老百姓 “其置也若弃” 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第五自然段通过问者之口,说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当官者作为鉴戒。 文章体现了柳宗元进步的“养民”的治国思想。 四、运用比较,研讨弊端 1、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与《种树郭橐驼传》进行对比,认识暴政害民与惠政扰民同样会造成民不聊生。 2、联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句里的“兴,百姓苦”,理解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百姓受压迫受剥削的重要原因:烦令扰民。 3、认清封建统治阶级打着爱民、恤民的幌子行扰民、伤民之实的虚伪面目。 五、小结 1、比较说理可以分对比和类比两种手法,对比是相对相反之比,类比是相同相似之比。 2、苛政猛于虎,惠政也可比狼凶。 3、郭橐驼的形象是“丑”与“真”的统一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1、 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 体会孔子的思想。 3、 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 、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三、 重点字 拼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 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 不吾知也 2、 毋吾以也 3、 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2、 忌不自信。 3、 何厌之有? 4、 何陋之有? 5、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6、 唯利是图 寻找规律和方法 :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 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 吾一日长乎尔 2、 乎大国之间 3、 异乎三子者之撰 4、 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 子路率尔而对曰 2、 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 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 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练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 1、 居则曰:“不吾知也。” 2、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 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6、 何伤乎? 7、 吾与点也。 8、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五、学生讨论: 1、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 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明确:1、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2、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六、思考并回答: (1)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明确: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2、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2、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4)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六、解决课后练习(二)、(三)。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2、比较阅读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过程与方法: 1、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文章中典故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本文抒发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师生齐背李白诗歌《将进酒》。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借酒抒情,挥洒个淋漓尽致。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一大乐事。这篇散文,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明代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绘成图画,流传至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聚会的场所,一起来品读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二、解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花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三、文体常识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兰亭集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 四、熟读成诵,整体感知。 五、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投影文中的重点字词) 逆旅:客舍,旅店。 良:确实,果真。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大块:指大自然。 文章: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此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 序:通“叙”,畅谈,畅叙。 俊秀:英俊聪慧。 琼:美好的,华贵的。 六、本文的几个典故的运用。 本文用典颇多,分析文中典故的运用,意在帮助沉重了解一些常见典故的来源以及其中的含义,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基本的文化素养。 1、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庄子•刻意》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话,故后人常说“浮生”;又《庄子•齐物论》有庄周梦蝶的故事,表达的是:人生变幻无常,就像做梦一样。 2、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惠连,指谢惠连(397?-433),南朝宋文学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堂弟。他才思敏捷,十岁便能作文,工诗赋,深得谢灵运爱赏。世称小谢。谢灵运(385-433),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是南朝山水诗派的创始者。这几句是李白夸奖自己的堂弟才能杰出,各个都像谢惠连;而自己作诗却赶不上谢灵运。 3、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西晋石崇,官至卫尉卿。豪富甲天下,生活极端奢侈。曾在洛阳金谷涧中宴客赋诗,他写有《金谷诗序》说:“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乾,罚酒三斗。”李白所说的“金谷酒数”,即三斗。 七、探讨作者性格与文风 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兴尽悲来”的情绪转换,开始写乐,继而写悲,成了一个套子。李白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即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全文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虽有“浮生若梦”一句,但不会因这一句而生出消极情绪。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他的思想驳杂而矛盾。在儒家“达则兼济”的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鲜明的印记。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都统一在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辅时济世,建功立业,然后啸傲山林,浪迹五湖,全身远祸。 在本文中,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可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这人调子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欢乐。“秉烛夜游”的典故有两个出处:一是《古诗十九首》中“昼夜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句子。二是曹丕的《与吴质书》中所说:“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的文章显然是援用了曹丕的话,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同是也流露了他当时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及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诸多内容。当然,这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八、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 首先应看到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之不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51岁,会稽内史任上。这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已经36年,在士族制度的统治下,社会矛盾重重,当权者无心北伐,只图奢侈享乐。文人士大夫意志消磨殆尽,多崇尚老庄思想,清谈玄理之风极盛。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致是开元二十一年33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 《兰亭集序》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须“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羲之低沉清幽,李白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九、布置作业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1、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 2、 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3、 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竞、此、殆”等九个实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4、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难点: 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读法 读写结合法 教具:投影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晚自修过后妈妈递过来的那一杯热牛奶,是遇到困难时爸爸那热情的鼓励,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二、 解题: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①,明确:1、作者有关知识 2、课题有关知识 明确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善于记叙日常生活琐事,抒发真挚生活感受,著有《震川文集》 明确课题:“项脊轩“,书斋名,双重含义,一言其小,二是纪念远祖归道隆(曾在项脊轩居住过)。志——古代一种文体 三、 整体感知 1、 结合注释,速读课文,完成P108,练习一的1、2、3题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投影) 2、 正音正字(投影) 栏楯(shǔn) 修葺(qì) 栖息(qī)扃牖(jiōng) 先妣(bǐ) 老妪(yù) 阖门(hé) 象笏(hù) 渗漉(shòn)冥然(míng) 异爨(cuàn)长号(háo) 偃仰啸歌(yǎn xiào) 万籁有声(lài) 呱呱而泣(gū) 婢女(bì)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朗读生字词,并一一在课文中标出。 3、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亦“喜”亦“悲”。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四、 研习课文重点段落,明确重点字词,体会“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情。 1、 提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① 项脊轩原貌如何?②作者在项脊轩中感受到哪些喜悦? 明确问题①: 项脊轩,原为小阁子,可概括为小、旧、漏、暗。对这样的书斋,作者倾注了眷恋之情。经维修改造,不漏、不暗,成了作者读书休息的好地方。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方丈 —— 一丈见方 当 —— 挡 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洞 —— 明亮(洞若观火) 胜 —— 美 顾视——回头看 明确问题②: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明确:(投影)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房间静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房间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滴滴地走着”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2、指导自渎课文、思考作者记叙了几件事? 明确: 忆分家 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1) 研习可悲之事之一 投影: 庭中通南北为一 —— 院中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墙往往而是——墙到处都是 东犬西吠——东西犬吠 凡再变矣——共变了三次 而母立于兹——这里 明确:作者抓住哪几个富有特征的细节,写了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分家、加院墙、开小门、给大家庭带来混乱,带来衰落,这是一悲。 (2) 可悲之事二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 室西连于中闺——室在西边与内室相连 吾从板门外相为应答——相互一一应答 思考:哪句话最感人? 明确:“儿寒乎,欲食乎?” 作者幼年丧母,儿时往事已经记不清楚,借老奶妈之口,回忆母亲,真切感人。六个字,催人泪下,慈母口中语,句句见真情。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和借鉴。 (3) 可悲之事三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大母过余——到来 何竟日默默在此——整日 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 明确:作者回忆祖母,仍以细节为主,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一句话,既风趣,又爱怜,更隐含着夸奖;次写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有忧虑,但更含希望,对孙子功名充满信心,自语没当孙子面讲,更见期望殷切,情真意切;接着写祖母持“象笏至”进一步显示了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场面,平平常常的话语,平平常常的动作,就把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关心、期望和信心写得淋漓尽致。 (4) 可悲之事四 明确以下字词: 扃牖——关闭窗户 凡——共 来归——出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 明确:本部分主要是回忆妻子,同样是抓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写,写感情,可明写,也可暗写,如“珊珊可爱”“令人长号不自禁”,是明写,暗写如“某所,而母立于兹”,“亭亭如盖矣”,暗写耐人寻味,含而不露。 五、 小结课文: 本文通过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切怀恋,作者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表真感情,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日常习作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驾驭写作材料的技巧,写小事,写真事,抒真情,表真意。 六、 作业: 完成作文题: 一言一语总关情 ——谈《项脊轩志》的选材 点点滴滴总关情 ——谈《项脊轩志》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读书乐 明代散文家 多可喜 记日常琐事 环境美 抒真挚情感 忆分家 多可悲 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追忆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