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教学目标要求

1﹒基础要求

①.阅读课文要掌握的生字新词。

②.萧红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生活化、人情化十足的鲁迅。

③.体会作者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日常生活细节的写法和语句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④.学习本文后对鲁迅本人及其作品的新的认识和思考。

2﹒发展要求

①.这篇课文在语言上和结构上的特点。

②.结合课文探究为什么说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最别致的文字。

③.孙绍振在《解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说,这篇文章的写法有些特别,似乎随意写来,全文好比是流水账,犯了写文章的大忌。但是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这篇文章又属经典之作。请结合作品探究这种写法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④.鲁迅的作品是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属于经典的东西,对于后世读者尤其是年轻人都是有距离的,包括对他所属时代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隔膜,都可能成为阅读障碍。我们不可能像读当下流行小说一样顺畅轻快,高雅的阅读品位需要培养。

二、教学时间: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鲁迅的深刻、伟大与平和

(一)、导入

    上周我们阅读了杜甫传记《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的居留很快就由于受到“房琯事件”的牵连而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他当时心境非常凄凉,只感觉到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高高在上的文学家;当然,我们还深深感受到,我们总是热切地关注着名人伟人的“荣誉”,却很少关注,也从不羡慕名人荣誉背后的苦难与奋斗的艰辛!

(二)、鲁迅的伟大与深刻

    今天我们一起来把你们回家去自读过的鲁迅回忆录梳理一遍。

对于鲁迅,我们总有一种感觉,我们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神一样的存在,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我们总感觉他和我们有着无比的距离。

1、有一个人叫苏雪林,她曾是鲁迅的学生,在鲁迅生前一直称颂鲁迅,而鲁迅死后便开始骂鲁迅,“ 叫我来评判鲁迅,很简单,三段话便可概括:鲁迅的人格,是渺小,渺小,第三个渺小;鲁迅的性情是凶恶,凶恶,第三个凶恶;鲁迅的行为是卑劣,卑劣,第三个卑劣。更以一言概括之,是个连起码的 ‘ 人 ’ 的资格都够不着的角色。”连与她处于同一阵营的胡适之都劝导她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如此文人,几乎没有一个人附和她。历史前进到今天,想诋毁鲁迅先生的人们也不过会尴尬如彼而已。

2、一谈到鲁迅,我们的印象中首先是他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将鲁迅推上现代文学头把交椅的正是一生从未与鲁迅谋面的毛泽东。

从政治家的眼光出发,毛泽东对鲁迅的作用和影响力看得很准。1934年与冯雪峰热议鲁迅时,他正受到打击和排挤,听说中央局有意请鲁迅主持中央苏区教育工作时,他摇头说:“真是一点不了解鲁迅!鲁迅当然是在外面作用大。”他把鲁迅称赞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于是这种定论成为建国后鲁迅及鲁迅作品的“中心思想”,于是,鲁迅成为高高在上的一尊。但这些实在是与鲁迅无关的。

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包括国民性的落后部分,是鲁迅批判的主要目标,这些都是鲁迅作品中宝贵的东西。目前来说,鲁迅所批判的东西,还顽固地留存下来,它不是历史,而是顽固地活着的现实。

鲁迅一生都在批判封建礼教,他说一部二十四史,他只读出“吃人”二字。我们知道,中国漫长的封建史中,大多时候是儒教当家,于是,追根溯源,有人把这笔账算在了儒家头上。其实,把账算在儒家头上,是打错了板子,这笔账该算在那些“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变成儒教而定于一尊的人的头上,这种思想上的独裁破坏了一度灿烂辉煌的诸子竞争百家争鸣、虽不安定不团结却创造力勃发的局面。

3、文学的鲁迅——我们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鲁迅吧:

无论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某个作家,我们都不太可能把他的所有作品详细读完,把他的一切都了解明白的。连许广平先生也说,“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只不过占其全生涯的五分之一强,比较起许多他的老朋友,还是知道得不算多,写起来未必能周到。”

不过鲁迅先生的睿智的思想和语言艺术早已在我们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描写愤怒:“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先生这样描绘愤怒,面对独裁,面对无耻,而我们又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们的愤怒不就如此吗?

分析历史、民情和治情:“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这是睿智和渊博,透彻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情和治理,他永远站在最大多数的民众的立场,担负起启蒙者的责任。

再看他塑造的文学形象:“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虽然过去了无数个年代,可是我们每个国人仍然能够不时地或多或少地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找到一片映射自己内心隐秘的幽灵,它将和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卓绝的艺术形象一道永远并立于人类的文学艺术殿堂。

描写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鲁迅先生描写的故乡,笔端饱含感情,形象传神,让我们读者的心也随着文中主人公的心情而此起彼伏。

描写民俗民情:“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真是生动传神,极富有蕴味。

描写少年读书场面:“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描绘童年师生朗读的情景,生动传神,让人难以忘记。

抽象事理的形象表达:“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用将在铁屋子里沉睡着死去的人们不感觉痛苦来比喻众人对自己的主张和呐喊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而让自己感到的无奈感与无力感,这是好些人感觉生涩难解的议论,其实读来很形象,也很明白的。

4、我来归纳一下我眼中的鲁迅——见幻灯

(三)、归纳阅读感受

本文的特点之一:萧红以细腻的感受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节,随意点染,写活了鲁迅。请大家一起来归纳回家阅读的感受,看看课文写了哪些给你印象深刻的细节?鲁迅先生的形象又是什么?

1、学生反馈:共39节。(见教材)

2、教师概括:——见幻灯

3、平和的言行中有没有见出伟大?

①、鲁迅先生的“明朗的笑声”里正是真性情的流露,真实表露性情、不虚掩、不夸饰,这就是伟人有别于常人的平和而不平凡的一方面。

②、既作为长者,又作为伟人,小事也能处处从别人的立场着想,着实非一般人所能。

③、不游公园却勤出门,必将包袱带进带出,热情指导青年,乐此不疲,此举为一般人所不能,而且小事也一丝不苟。

④、“鲁迅先生不在意自己的原稿包油条,坐汽车一定先让我们坐,不看重也不计较个人的名与利、得与失,完全没有所谓名人的派头,时时处处礼让为先,小节就非常严谨,非常讲究,实属不易。

⑤、通宵都在工作,不平凡的成就来自于不平凡的勤奋。世上的人都说自己苦,都说自己勤,看了伟人的苦与勤才知道,自己做的那点点实在算不上什么。

⑥、发自内心的信任别人,哪怕是孩子。我们平常人总爱用语言把信心与勇气夸饰得满满的,当有一天你的信念是发自内心的,你根本不用去想,在日常行动中就自然流露出来的时候,你就有一点点不平凡了。

⑦、生病不担心病情却担心工作,对病的坦然的态度以及病重更想多做事的态度迥异于常人,“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伟大”从哪里来,伟大的表象绝不等同于爆烈与激进,也不表现为不食人间烟火,伟人也是平常人,和我们普通人的区别就是把普通人做的一切做到了普通人做不到的程度,由此铸就了他们的伟大。以此看来,我们好多人夸夸其谈,成天想入非非,成天羡慕英雄,殊不知他们正在缘木求鱼,正在与伟大和英雄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第二课时:语言、结构、拓展

以本文的第二个特点——多细节,饱含感情,文学性强为引语,引出对本文语言的品味。 

学生活动:完成课后练习二

 

冯子忠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