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作者简介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读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至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唐宋派”的代表人物。

风格: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的细节描写,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因此,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他的散文创作,包括学术、赠序、杂记、墓志铭等。其中,写自己家事的杂记,亲切生动,价值尤高。

评价:因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为代表作,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影响:对清桐城派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把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三、“唐宋派”

是明中叶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以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当时拟古主义文风,极为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最高。

附录:明代散文

1、明初:宋濂、刘基     

2、明中叶:前后七子

             唐宋派:归有光、唐顺之、茅坤 

3、明后期: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

4、明晚期:挽歌式的抒情小品:张岱

             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张溥

附录:清代散文

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经世致用”之文

2、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

3、鸦片战争到清末:龚自珍、梁启超、章太炎

四、解题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作者将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它低矮狭小,高如颈背之间;一是因为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五、朗读课文

  注意语音

轩 xuān        渗漉 lù       修葺  qì        垣墙  yuán     

栏楯  shŭn     偃仰 yăn      迨 dài          异爨  cuàn    

阖门 hé       长号  háo     扃牖 Jiōng yŏu   象笏 hù    

呱呱  gū      老妪 yù       先妣 bĭ         中闺 guī     

扉  fēi        兀坐wù       庖  páo         栖于  qī      

啸歌 xiào      万籁 lài       姊妹zǐ

六、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翻译】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泥浆渗漏,雨水直往下滴。每当挪动一下桌子,左看右看也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到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略加修补,使它屋顶不漏,前面开了四扇窗,修筑矮墙围绕四周的庭院,用来挡住南面射过来的阳光,借助日光的反射,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中错杂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添了光彩。借来的书放满了书架,我或俯或仰,高声放歌,大声吟诵,有时则默然端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庭院台阶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微风吹拂,桂影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然而我居住在这里,可喜的事多,可悲的事也多。在这之前,庭院南北贯通,是个完整的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庭院内外增添了许多小门和围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冲着西家叫,来了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都在厅堂上栖息。庭院中先是扎上篱笆,不久砌上了墙,一共变动了两次。我家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间屋里住过。她是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喂养过两代人,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屋子西面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来过,老婆婆常对我说:“那里,就是你母亲曾经站立过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的怀里,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到哭声用手指敲敲房门说:‘孩子是冷吗?是想吃东西吗?’我隔着门板应声回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我从十五岁起,一直在这项脊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待在这儿,真像个女儿家呀!”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房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很长时间不见成效了,这孩子的成功,那总是可以期待的吧!”一会儿,祖母拿着一块象笏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的,将来你用得上它。”瞻仰回顾起这些往事遗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似的,真叫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面,以前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要从轩前经过。我关上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凭脚步声辨别出行人。项脊轩共四次遭受火灾,却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  

我写完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时常来到项脊轩中,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归来后转述她的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间阁子,为什么叫阁子呢?”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了,小轩也破败了,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因久卧病榻,心情无聊,于是叫人再次修理了这间南阁子,式样与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大部分时间出门在外,不常在这里居住。

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在她去世那一年亲手栽种的,现在已经长得高大挺拔,像伞盖一样了。

第二课时

一、逐段分析课文

第一段:修缮前后的项脊轩

修缮前后的项脊轩

修缮前                                  修缮后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不漏: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破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明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以当南日,日影反射

室始洞然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优雅:杂植兰桂,庭阶寂寂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鲜明对比  多可喜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第二段: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

         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

         回忆母亲:先妣尝一至

 多可悲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回忆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品味细节

1.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老妪对主母生前站立的地方记得很清楚,可见印象很深,侧面反映了“先妣抚之甚厚”,说明了母亲是位善良的主子

2.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关心,足以说明母亲是位慈爱的母亲。

名家评价: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林纾

3.为何“长号不自禁”?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责备关心赞许

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欣慰期盼

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鼓励信任

写作本文时作者十八岁。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嘉靖四十四年,年近六十,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小结:第二部分写轩中怀旧。

第三段:悲喜交加

自己闭门苦读

多次遭火未焚

小结:第三部分写他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的神奇。

第四五段:补记:怀念亡妻

生前: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乐

死后:室坏不修。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悲

细节欣赏:

1.室坏不修——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

2.亭有枇杷树——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讨论

1.回忆妻子时,作者写了哪些事情,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描写婚后生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表明了夫妻恩爱,琴瑟和谐,妻子是自己的知音,更说明了妻子是自己在家道中落,亲人相继逝世,志向难以实现之后的精神寄托。

2.哪个句子最能体现妻子离去后作者的感情?这种抒情方式与上文有何不同?

写作这一段的时候,作者最少有28岁,年近而立,更加成熟,在经历了家道中落、亲人逝世、理想受挫之后,情感不再那么直接,然而淡淡的话语中,饱含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其离去的伤感,更显出物是人非,身世沧桑。

“……今已亭亭如盖矣”

3.后两段与文章有何内在联系?

紧承上文,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和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的身世之感。

小结

第四部分:写对婚后生活的回忆与对亡妻的悼念。

这是作者若干年后的补记。

二、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亲人生前对自己的关怀,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喟,及对死去亲人的深切怀念,抒发了作者的悲喜之情。

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 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

文章的感情基调——“多可喜,亦多可悲”

“永远的伤痛”是作者抹不去的心中郁结。

三、重点讨论——永远的伤痛 

1.疑问:请同学们先找出并体味表现”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的语句

A、"先大母婢也,乳二世。"------这是说一个婢女替归家用奶水喂养了两代人,推断上去,也就是归有光的父亲一代和归有光自己一代。

B、"汝姊在吾怀…相为应答"。------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2.疑问:请同学们找出并体味表现”少年归有光的伤痛”的语句

A、“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这里给我们描写的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境界。归有光的心灵平静到了能够听到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程度,他在精思奥想。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

C、"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汝当用之。"------这个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老祖母的言行举止充分说明其对孙子的深切期望。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叫他伤心呢?

B、"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古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句话用来说归有光,真是一点也不错。

D、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E、"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表明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总结: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习,到后来,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 

3.疑问:请同学们再找出表现”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伤痛”的语句并加以体味: 

A、"余既为此志…吾妻死,室坏不修。"------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其时,归有光29岁,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是又一次沉重打击。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怎么能不感慨万千?

B、"庭有枇杷树…亭亭如盖矣。"------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他又哪里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

4.疑问:同学们从这份伤痛中你们品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二、少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这是不好接受的;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四、失去妻子的伤痛。

   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即他"永远的伤痛,不尽的亲情"。

5.疑问: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 ,归有光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情感

6.疑问:本文处处写小屋 ,到底有什么作用?

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四、艺术特色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选取生活中的小事:

追忆母亲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怀念祖母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思念亡妻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环境: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幽静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梁•王籍

人物: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殷切期望

祖母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语言委婉含蓄: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重点字词巩固

(一)、解释字词

1、凡再变矣         再,两次。

2、先妣尝一至       妣,母亲。

3、妪每谓余曰       每,常常。

4、殆有神护者       殆,大概。

5、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

6、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家省亲。

(二)、词类活用情况

1、内外多置小门           方位名词作状语  在内外

2、雨泽下注               方位名词作状语 向下

3、使不上漏               方位名词作状语 从上面

4、前辟四窗               方位名词作状语 在前面

5、垣墙周庭               名词用作动词 砌上垣墙

6、东犬西吠               方位名词作状语  向西面

7、乳二世                 名词用作动词 喂养

8、执此以朝               名词用作动词 上朝

9、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名词用作状语  亲手

(三)、一词多义

当  他日汝当用之        应当

以当南日            挡住

已  日过午已昏          已经

始为篱,已为墙      后来

过  日过午已昏          偏过

大母过余            看望

从轩前过            经过

于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

室西连于中闺        和

其制稍异于前        比

为  始为篱              扎

已为墙              砌

南北为一            成为

相为应答            作

轩东故尝为厨        是

余既为此志          写

之  儿之成则可待乎      取消句子独立性

倾之                凑足音节

吾妻死之年          那

抚之甚厚         她

三五之夜         的

(四)、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介宾短语后置句

3、使不上漏             省略句    使之不上漏

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省略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五)、古代文化常识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两三岁的儿童.

总角 垂髫:幼年的儿童.         

豆蔻年华:十三岁的少女.

及笄:十五岁的少女.(女子成年)            

束发:男子十五岁.

加冠,弱冠:男子刚成年2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岁

不惑:男子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           

耆: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

耋:七十到八十岁.   

耄:八十岁到九十岁.      

期颐: 一百岁

六、附录:

亲情之歌

亲情是一支古老的藤,    

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     

写满了思念、宽容、等待,    

凝聚了过去、现在、未来。    

亲情是一片深情的海,     

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     

贮藏着憧憬、思念、眷恋,    

充满着欢乐、希冀、关爱。     

亲情是一条金丝带,     

让心相拥,让爱汇集。     

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    

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游子吟  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 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王补社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