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安徽省铜陵市实验小学 

○黄翠媛○ 

义务教育法规定,每个青少年都要受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占整个义务教育的2/3时间。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我们在小学阶段,教好这门学科,尤其是在教学中,致力于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自学的能力、习惯等,也就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使他们终身受益的。因为,人生不可能都在学校里度过,离校后,都要再学习。人的绝大部分知识、经验等,都是通过自学获取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小学阶段这个关键时机,努力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在学法上大做文章。下面谈谈我在小语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训练思维,教给方法

“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法。而要使学生掌握学法,必须启迪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因此必须善于提出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又建立在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上。下面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则寓言的教学谈谈个人的做法。

这两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能一读就了解故事内容。但他们常只满足于这一点,至于故事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寄托的深刻寓意,常不能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理解。而这又正是教学重点之所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这两则寓言时,我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第一则,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教给学习方法;第二则,放手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一则的方法学习。

指导学生学习《揠苗助长》时,按照三个教学步骤进行。

第一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我先提出“那个人想干什么?”“他想出了什么办法?”“他的目的达到了吗?”三个浅显的问题,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我想帮它们长。”“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禾苗全枯死了。”接着,要求学生对这三个句子进行词语提炼:各用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准确表达每句话的意思,从而板书出“助苗、拔苗、苗死”三个词语。

第二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在联系,提出: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很快能根据“助苗、拔苗、苗死”三个词语理解到是按“想法、做法、结果”的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接着进一步提出:“他想帮助禾苗生长并不错,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他错在哪里?”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为了完成这一思维过程,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回答“因为拔了苗,所以禾苗枯死了”。而是紧扣“巴望、焦急、好象一点没长高”等词语使学生理解那个人“急于求成”的想法错了,“一棵一棵往上拔”不符合禾苗生长规律的做法错了,所以达不到目的。并让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

第三步,目的是要学生理解寓意。我没有让学生去查成语词典上的现成解释,而是采取扩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明白寓意。我先让学生议论:你见过、听说过或干过像《揠苗助长》这样的事吗?学生能举不少例子:为了让花盆里栽的茶花早日开放,拼命浇水,施肥,结果茶花奄奄一息。为了让我学习好,爸爸买了好多习题集,天天要我做题目,恨不能我一下子把小学的功课学完,结果学习没搞好,我还老生病……在学生思维扩散到一定程度时,我适时进行综合思维训练,提出“这许多事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经过议论,学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办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违反事物发展规律,否则就会把事情弄坏。这样,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由表及里、开拓思维的训练。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这则寓言的方法:了解故事内容——理清叙述顺序——找出错在哪里—得出经验教训。并告诉学生,凡是与这则寓言写作模式差不多的,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学习。

《守株待兔》与《揠苗助长》是同一模式的寓言,教师放手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学习,学生学得轻松,圆满完成了任务。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是启动思维的关键,问题是点燃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争议问题,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出的问题越多,越深刻,争议得越激烈,课堂上的气氛也就越活跃,学生在激越的、愉快的氛围中,最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在教授独立阅读课文《山间又响马铃声》时,曾做过尝试,现摘片断如下: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让我们大家议一议。

(生读课文后)

生1:“十年浩劫”的“浩劫”是什么意思?

生2:“浩劫”,我查过字典,意思是大灾难。

生1:“十年浩劫”的“十年”指哪十年?

生2:“十年”,是指1966年到1976年。

生1:谢谢,答得非常好。

生3:“鱼贯而行”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4:“鱼贯而行”的意思是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接连着走。

生3: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鱼贯而行”?

生5:从这样几个地方可以看出来:一是“忽然,听到一串丁当、丁当的马铃声”。一串声音,是一长溜马帮发出的声音;二是从“领头的那匹马”也可以看出来,“领头”的,表明马是一长串走过来的,是一匹挨一匹的,不是挤在一起的。

生6:我补充一点,从插图上也可以看出来,两旁是山,中间是窄窄的石阶路,只能容下一匹马行走。

师:你们发现了不少问题,提出了不少问题。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问一下大家,“麻山”在什么地方?谁知道?

(学生翻字典,查工具书,没有人举手)

师:好吧,老师告诉你们,根据我查阅的资料,麻山在贵州省,是苗族同胞居住区。

根据以上实践,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一是要让学生处于知识的“饥饿状态”,不能让他们“吃得过饱”,即教师不要将课文中所有的问题都细咀细嚼地告诉学生,而是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去寻找、发现、提出问题;二是要留有时间。在课堂上,要适当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三是要善于鼓励与引导。对于学生的发言,哪怕是错误的,也不要随意批评,要通过争议,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教师包办一切。

三、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教学一些感情色彩浓厚的散文、诗歌时,更应注意这一点。比如《可爱的草塘》的结尾是这样的:

“我举目四望,茫茫的一片草塘,哪里有什么河呀?小丽紧走几步,拨开眼前的芦苇。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我朝着紧走几步,想捧起这清凉的河水痛痛快快地洗一洗脸。但是我犹豫了,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

以上两小段文字,是作者感情的升华,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是文章中心之所在。而课文中在这两段之前的文字学生一读就懂,因此应将这两小段作为理解的重点,让学生细细咀嚼品味,受到感情的熏陶。我是这样教学这两段课文的。

一读:教师导读。“我举目四望……出现在我的眼前。”生接着读完排比句。

师:你们读的这一句是什么句式?(排比句)

二读:先指名三组分别朗读排比句的一个分句,再让学生将全句轻声自由朗读一遍,思考:这一句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学生经过议论懂得:1色彩美(绿、蓝、白)。2对称美(排比整齐)。3音韵美(琅琅上口)。

师:作者把这一句写得这么美的目的是什么?(更加显示出景色美,草塘可爱)

三读:指名读第一小段,思考:为什么这里的景物倒映在这儿的河水里会显得“更绿、更蓝、更白”?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最确切的词来回答吗?(清澈)“清澈”是什么意思?(师点明:这儿的环境没有遭到污染。)现在你能告诉我作者为什么想捧起河水痛痛快快洗个脸却犹豫了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无比喜爱草塘,陶醉在这美丽的画卷中的思想感情。)

四读:你能怀着与作者一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两段课文吗?(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这部分课文的教学,我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思考,步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将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之中。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师:我们继续学习《再见了,亲人》这篇优美的散文。(板书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与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时的情景。(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师:是的,这篇文章记叙了志愿军和朝鲜亲人话别时的情景,有对朝鲜亲人的劝慰,有对往事的回忆,还抒发了志愿军对朝鲜亲人无比热爱、感激的强烈感情。文章是如何具体描述话别时的情景,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亲人?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小黑板出示以上两个问题)

二、教给学法,理清线索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段。听老师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具体回忆了大娘哪几件往事?除此以外还写了什么内容?(范读)

生:这一段具体回忆了大娘两件往事。(板书:回忆)

师:你是从什么词语判断出来的?

生:我从“记得”、“还记得”两个词语判断出来的。

师:说得对。请同学们轻声读这两件事,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说出每件事。(生读)

生:第一件事是棗(生照书读出第一件事)

师:谁能按照“谁、干什么、结果怎样”的顺序用几个字概括出来?

生: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板书:送打糕昏倒路旁)

师:第二件事大家一定能说好了。

生:大娘救伤员失去孙孙。(板书:救伤员失去孙孙)

师:这两件事里,哪些句子和词语最能看出大娘爱志愿军?为什么?请你找出来做上记号。

(生读、划)

生:(讲有关句子。略。)

生:我认为最能看出大娘爱志愿军的词语有: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到。这说明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的,他爱志愿军胜过爱自己的生命。

生:还有“雪中送炭”也能说明。(板书:雪中送炭)

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想,“雪中”指的什么情景?“炭”指的什么?

生:“雪中送炭”的意思是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在课文里“雪中”指的是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炭”指的是打糕。

师: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出与“雪中送炭。”有关的内容。在这篇课文里,“雪中”指的是——

生:(读有关内容)

师:“送炭”指的是---

生:(读有关内容)

师:同学们还发现了哪些词语?

生:从“背进、丢下、唯一”几个词也能看出大娘爱志愿军。因为在最危险的时候,大娘首先想到的是志愿军的安全,而不是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她爱志愿军胜过爱自己唯一的亲人。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一个,仅有的。

师:大娘连自己唯一的亲人都可舍弃而救志愿军,这正说明了,大娘待志愿军胜似亲人,志愿军和大娘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这一段除了回忆两件事外,还写了什么内容?

生:文章的开头写志愿军叫大娘不要送了。(板书:劝慰)最后一句是再次说明志愿军永远不会忘记大娘的情谊。

师:这是对大娘的高度赞扬。(板书:赞扬)请你们想象告别时的情景,说说这两部分内容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

生:这两部分内容要用亲切、劝慰的语气,怀着无比感激的感情读。

师: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式?谁能改成陈述句?哪种句式好?

生:最后一句是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是……(略)反问句好,表达的感情强烈。

师:那么这一句应该如何读呢?

生:应该用赞扬的语气怀着无比激动的感情读。

师:谁来将这两部分内容连起来读读?

生:(读 略)

师:如果把文章开头读得轻缓些,“不,永远不会!”读得深沉有力些,把“多少、山、海、怎么会”读成重音,就更能表达感情了,请大家跟着老师读一遍。(师带读)将这两部分内容连起来读过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生:这两部分内容互相呼应,最后的反问句回答了前面设问句。

师:哪一句是中心句呢”

生:设问句是中心句。

师:你说得对。(指板书)这一段是按“劝慰、回忆、赞扬”三个层次来写的,说明大娘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现在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这一段的学习方法。(师生共议,师归纳并出示小黑板,小黑板上的内容是:

1找出“回忆”部分,扣住词句理解;

2划分每段层次,把握段落中心;

3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内在感情。)

二、试用学法,理解重点

师:课文的第二段在写法和结构上与第一段基本相同,请同学们尝试着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二段。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习,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这一段回忆了小金花什么往事?概括讲出来。哪些词语最能说明她们母女爱志愿军?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找出中心句。请大家读读、想想、议议、划划。(生学,师巡视)

师:请大家谈谈学习收获。

生:这一段回忆了小金花一件往事,为救老王,妈妈牺牲。(板书:救老王牺牲妈妈)

生:我觉得这些词语最能说明小金花母女爱志愿军:故意、引出、钻进、解开、救出、同归于尽。

生:我理解“同归于尽”的意思是一同走向毁灭或死亡。

师: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一同走向死亡吗?

生: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敌人死亡了。

师:这就准确了。你们又是如何理解小金花性格刚强的呢?

生:“刚强”指的是坚强,不怕困难,不向恶势力屈服。课文里是说小金花妈妈牺牲后,同志们都伤心地哭了,可是小金花没有哭,只是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她非常刚强。

师:小金花想不想哭?你怎么知道的?

生:小金花想哭,从“嘴角抽动两下”可以看出来。她嘴角抽动就是要哭了,以后没哭是她强忍住了。

师:为什么?

生:这时她心里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压倒了自己悲痛的心情,所以忍住了眼泪。

师:那她今天为什么要哭?岂不是不刚强了?

生:不是。这一次是送别志愿军,她爱志愿军,舍不得亲人志愿军离去,所以哭了,不能说她不刚强。(板书:刚强)

师:你说得真好。(指小黑板上学习方法)谁还读懂了哪些内容?

生:这一段也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到“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是劝慰小金花。第二层到“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回忆了一件往事。第三层赞扬小金花刚强。

生:我会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略)

生: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

师:现在我来检查一下你们朗读的情况,看看是否读懂了,读得有感情。请同学们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读出有关的内容。

师:看,小金花也来了!她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今天怎么落泪了呢?快让我们去劝劝她——

生:(读出相关内容)

师:小金花和她妈妈救老王,这件事的起因是棗

生:(读)

师:经过是棗

生:(读)

师:结果是棗

生:(读)

师:听到这个消息,小金花的表现是棗

生:(读)

师:小金花的精神怎能不让我们赞扬棗

生:(读完)

师:学习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些什么?

生:我明白了,小金花母女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志愿军和小金花母女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掌握学法,独立自学

师:同学们已经能在老师帮助下运用这课节学习的方法学习第二段,下面要求你们独立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三段。(生自学,师巡视)请你们交流自学结果。

生:我读懂了“回忆”部分,从“那是一九五二年春天”可以看出这是回忆的开始。回忆了一件事:挖野菜炸断双腿。(板书:挖野菜炸伤双腿)

生:这一段最能反映大嫂爱志愿军的词是:代价。代价原来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付出的物力和精力,这里指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炸伤了双腿。(板书:付出代价)

生:这一段也可以分为三层。(略)

生:我会将最后一句改为陈述句。(略)

生:这一段的中心句是: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意。

生:我愿意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听。(生读)

师:这一段又使你明白了什么?

生:这一段使我明白了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志愿军和大嫂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五、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师:学完了前三段,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了什么人?

生:大娘代表了老年人,小金花代表儿童,大嫂代表中年人。她们都代表了朝鲜人民。

师:现在你能说说(指小黑板)志愿军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

生:因为她们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所以称她们为亲人。

师:那么,志愿军有没有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呢?能不能从课文中看出来?

生: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说明有流血牺牲。

生:大娘救的就是伤员,伤员流血了。

生:侦察员老王被敌人抓住肯定要受刑,也流血了。

生:敌机在前沿阵地轰炸,也说明志愿军在流血牺牲。

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课题,你对课题的含义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我的理解是: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志愿军也是朝鲜人民的亲人。

生:志愿军在对着朝鲜老百姓喊:再见了,亲人!朝鲜老百姓也在对着志愿军喊:再见了,亲人!

师:你们理解得很深刻。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在朝鲜三千里江山的土地上,长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其中就有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烈士。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板书: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牢不可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如今就要分别了,怎不叫人依依难舍,怎不叫人泪如泉涌?让我们满怀深情,一遍又一遍高呼: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生:(齐读最后一段)

(附板书)

劝 慰 回 忆 赞 扬

 

把金钥匙交给学生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片断评析

铜陵市教委教研室 叶荫棠

《再见了,亲人》是黄翠媛老师的一堂观摩教学课,在本地反响强烈,评价很高。我听了这堂课,现在又读了教学实录,印象就更深了。这堂课文反映了黄老师的教学风格,我想着重谈以下几点:

一、教学法,举一反三

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就是通过这些例子,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自己拿着金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这堂课,就是从这个高度着眼,注重了学法的传授。教师将第一段课文当作“例子”,采用“扶”的方法,通过讲读,使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分清层次,领会感情。第二段,则是采用“引”的方法,引导学生依照第一段的学法,学习、讨论第二段课文。第三段是“放”的方法,则是放手要学生自学第三段课文。纵观全课教学,是采用“扶、引、放”的方法,第一段课文当“例子”教给学生,第二段是打基础,尝试,第三段是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学。

二、讲词语,训练双基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那么,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则是构成文章的血与肉。教师在教授学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了词语教学。而且将词语教学有机地贯穿于自学过程之中。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中心句子的意思及其作用。比如在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她还别出心裁地要学生首先讲出词的本来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讲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并通过朗读,使全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这样教学词语,始终没有离开课文的语言环境,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重朗读,领会感情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歌颂中朝人民友谊的抒情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重视了读的训练。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抓住课文中心,领会思想感情。教师不仅注重朗读的数量,还十分讲究朗读的形式与质量。前者,大家教能做到,而后者就不一定都能做到。在教学中,黄老师总是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要他们自己讲一讲应该读出什么感情,由于要求明确,学生朗读的质量就比较高。教师还创造性地将朗读教学与课文分析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第二段课文中关于救老王的一段朗读,教师采用引读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老王的原因、经过、结果,形式比较活泼,效果较好。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