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说课稿 手机版 | ||||
一、说教材 语文新教材是根据高中人教新课标修订的。新教材更加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新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成为最重要的一环。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应成为实际教学的主旋律。 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大多以文言的形式传承下来,这是中国人最大的宝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文学修养也主要体现在他深厚的古文功底上。而对于学生的古文功底的积淀上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识记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二是学习运用史学大家高超的语言艺术。在实践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注重第一方面而忽略第二方面,主要是因为第一方面考查点多,易出题,操作起来较容易。但我认为第一方面的确不可忽视,但它的作用仅仅是消除古今语言差异,扫除学生阅读欣赏的障碍,学是学了,但决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为用的恰恰是第二方面。 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是1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弘扬民族文化 关于第一点的解说是: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文言实虚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由此我认为对于第一方面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除答疑解惑、点拨指导外,更应教会学生归类整理,寻找规律,牢固掌握文中重要知识点。教师应该把精力往第二方面倾斜一下。 另外我认为一个单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从单元的角度去确定一课的教学重点,而一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却可以固定。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三篇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共同点是通过叙事来刻画人物形象,叙事生动曲折,波澜起伏;人物才华横溢,个性鲜明,注重大义;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均以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突出个性,展现特征。不同点是〈烛之武〉文完整地叙述了秦晋从围郑到退兵的全过程。重点写他的言辞,表现他的机智,是一个“辩士”形象。品味人物语言是重点,是突破口;《荆轲》记叙的是丹派轲去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再现轲献图和血溅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的是有勇有谋的“侠士”形象。场面描写、细节描写是突破口;〈鸿门宴〉记叙的是项、刘斗争中的一次重大意义的宴会,塑造一个性格复杂丰满的“将帅”形象,曲折的情节,激烈的矛盾冲突是突破口。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但为突出与强调 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东西却是所有课堂都应力争做到的: ⒈学生自主发言。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品味欣赏文章的语言美、人文美。在美中感悟,在美中激起发言的欲望。在尝试中消除紧张心理、在尝试中学习大家写作的经验和技巧。在分析中学会总结,在总结中学会思维,在思维后学会运用。 2学生在竞争中活动。整堂课都应在分组比赛中进行,充分激发同学们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3学生自由发言。让大多数同学有发言机会,在彼此的探究中共同进步。 三、说教学程序 高一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他们喜欢课上得有深度,有内涵。作为一节合格的语文课,既不能热热闹闹没内容,又应力避追求深度显死板的偏颇。因此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尽量做到在竞争中学习、在问题中回答、在鉴赏中求知、在发言中煅练。既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语文课学以致用的工具性特点,同时也通过实例让学生在中国文化的河流里徜徉,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根据课文特点,我把本篇课文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 进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自主学习和分组活动中进入新课,目的有三: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⑵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和作用。 1检测预习,学生分组展示预习结果,辅以练习:完成教学目标中关于文学常识以及识记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的要求。 分类总结明条例 1、 古今通假(距、要、倍、蚤、坐等) 2、 古今异义(山东、婚姻、出入、河南、河北等) 3、 一词多义(军、意、如、谢等) 4、 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5、 文言句式(省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被动、固定等) 6、 诵经典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大行……、) 2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解决。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 设计此程序能充分调 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 第二课时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这是教法一的再落实。 2、发散思维析人物 因为本单元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是:走进小说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题1. 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题2. 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题3. 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他还会有后来气势恢宏,慷慨悲壮的《大风歌》吗?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他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真的就能衣锦还乡吗?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题4. 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3、总结方法导实践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并把这种描写的方法与学生的写作结合起来,加以指导。 作业:分析课文中另外两组人物形象1张良和范增 2樊哙和项庄 任选一组进行对比写作练习,体会文章擅长的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的妙处。 陈丽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