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
教学案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案例 手机版 | ||||
萧乾 年级:八年级 课型:精读课 课时:1课时 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 时间:2012-9-14 学生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重点) 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重点、难点) 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重点、难点) 4、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难点) 教学思路: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西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 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悬念:在文学作品中故意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并维持读者期待、关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种艺术享受。作者一旦把矛盾摆在读者面前,他们就会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产生期待的心理。期待心理是悬念的实质,因此,悬念的设置要尽量早,而其消释则宜尽量晚些。 读者明确感到问题的存在,但对后事一无所知或略知一二是悬念设置的条件。 (一)走进课本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枣核( ) 蹊( )跷( ) 掐( )指 殷( )切 玛( )瑙( ) 衣dōu( ) 嫣( )红 匀( )称 ( ) 卵( )石 喏( )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① 用拇指掐着别的指头来计算。 ( ) ② 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 ) ③ 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 ) 3、找出一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故弄悬虚 ( )风烛残年( )迫不急待( )如火如茶( ) 姹紫焉红( )感慨良深( )不约而同( )再接再励( ) 4、在“枣核”前加一个合适的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由。 一颗 的枣核。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活动二: 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活动三: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活动四: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她做了些什么?(读8——10段后回答) 活动五:课文语言很有情感,请找出一处加以赏析。 如:1.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2.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 (三)巩固、拓展延伸 1、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你认为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 2、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教学后反思: 《枣核》课堂练习 语段研读《梦里几度回故乡》 在美国新泽西州郊外的一幢白色的房子里,每天黄昏,她总是百无聊赖地站在窗前眺望远方。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棕色的山峦映衬着暗蓝的天。屋里响着的中国古典音乐,如流水般淌在她的心里。她预感今晚又将梦见中国。自从移居美国后,晚上做梦常常回到故乡,和父母、朋友们在一起。这样多少可以缓解思乡的情绪。 夜幕降临时,先生问她今晚吃什么,她决定自己动手做。她实在厌倦了那些美国的食物:牛排、猪排、火鸡和厚厚的番茄酱…… 美国人吃起肉来兴致勃勃,并不断和朋友、亲戚交流食谱,获得新的口味。他们“憎恨”蔬菜,也不知道如何烹调,总是把蔬菜放在一大锅清水里煮半个小时,最后加进一块黄油,连盐也不放。…… 她总算是幸运的。她在美国的家舒适宽敞,上下三层,屋外有开阔的阳台,花园里她先生亲手栽种的苹果树和樱桃树,环绕在碧蓝的游泳池旁。那是一个美国人一生的梦想和奋斗的目标。 虽然如此,她感到美国人并不比中国人幸福。他们一生都在承受压力和竞争,连、睡梦中都无法放松。她想起有一天她先生的感慨:“你知道我想念中国的是什么吗?那里的人们的轻松自如和那些令人激动的变化,那里的活力!别担心,我们会回去!” 是的,她相信他们会回去! 1、本文表现的是 之情,文中的“她”寄情于 。 2、与课文《枣核》相比,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3、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①屋里响着的中国古典音乐,如流水般淌在她的心里。 ②他们“憎恨”蔬菜,也不知道如何烹调…… ③她总算是幸运的…… 韩云生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