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一.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共分A识记、B理解、C分析归纳、D表达应用、E鉴赏评价五个层级。

A识记:识别和记忆

B理解: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C分析归纳: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D表达应用: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

E鉴赏评价五个层级: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二.现代文阅读(举《三维设计》p223之《耕作的诗人》的语段)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B1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B2

2.分析归纳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1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C2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3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4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C5

3.鉴赏评价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E1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E2

三.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解析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阅读可以:1学习新知识→扩充知识 (自科类、社科类) 

(科学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使生活更充实,素养更高

2了解社会动态→了解社会(文学作品)

3欣赏文学作品→陶冶情操(文学作品)

仓央嘉措的《那一世》,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轮回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一)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不仅要理解词语的字面义-字典义,还有理解它的特定意义-语境义)

(1)多义词的产生:

一个新词只有一种意义,随:○1社会发展,新事物增多     用原有的词表示相关的其他事物

○2.人们认识事物的深化 新旧词义并存

○3.一些修辞手段的运用

好处:使语言丰富多彩(题目: 天才  小朋友写: 我3天才洗一次澡。 老师评语: 要每天洗才干净)

坏处:给阅读带来不便-——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举“方便”的例子)

例如:以字

以:本义是:耕地农具,相当于耜(名词,已消亡)

借为:用(动词,假借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做、为(动词,引申义,以身作则)

→认为(动词,引申义 ,皆以美于徐公)

→虚化作介词把(愿以十五请易璧)

→虚化作连词并且、而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又如:网字

网:本义是:用绳结成的捕鸟兽或捕鱼的器具(名词)

→像网的东西(名词,电网,比喻义)

所以一个词可能有如下意义:

(1)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兵”的本义是“兵器”。 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有的本义虽然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比如“兵”的本义就只在“短兵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中还保留着。

(2)引申义: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兵”后来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义。

(3)假借义: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

(4)比喻义: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

(2)文中重要词语指的是:○1体现文章主旨的词语

○2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态度、感情的词语

                         ○3揭示文章深层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4结构上起总领、过渡或照应作用的词语

                         ○5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词语

                         ○6用法“反常”的词语7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8。概括性极强的词语

(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做有本字的假借,如“倍”假借为“背叛”的“背”,“内”假借为“纳”;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莫”本义是“日落”,假借为“没有”,“焉”本义是鸟名,假借为语气助词。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前边说的“莫”,本来是“日落草莽之中”就是“天黑”的意思,后来又造“暮”字,又如“益”,本来是“水从器皿中涨出”的意思,后来又造“溢”字。“莫”和“暮”,“益”和“溢”应称为古今字,但有些书上不这么严格区分,也统列入通假范围之内。)

(3)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以《三维》p195、229为例)

1)命题规律:常从判断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揭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上命题,只有根据原文语境,即依据上下文的联系揭示它包含的特定意义或深层含义,事实上答案就隐藏在原文中。

2)命题方式:文章的这个句子中为什么用“…”这个字(词)?

3)答题模式:这个字(词)有“…”的意思,作者用这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词),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感情

4)解题技法:

○1理解该词的内容

A.该词在语句中的结构位置及语法成分,准确理解字(词)义,该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思想或感情。

B.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找出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找准象征的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是谐音双关还是语义双关。

C.要紧扣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理解词语 ,阅读时,如果对个别词语在理解上遇到困难,不妨将其同文章的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起来。

○2理解该词的表达效果:

A.在描写、叙事性句中,该词起具体、形象、生动的作用

B.在说明、议论性句中,起表达准确、严密规范的作用

C.在结构上,起总领、照应、过渡、点题、升华的作用

5)特例:○1对概念性词语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的本质属性为基础

(对于概念性词语,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词语的内涵,对照选项一一对应,找出选项中与具体内容的区别,把握词语的本质属性)

○2联系具体语境理解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词的含义。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大语境),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小语境)的意思。

○3要学会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

有些词语之间孤立起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就有联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句子中的复制关系,以及那些看起来“没有实际意义”的关联词和虚词。



○5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及其附加意义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

 

罗小平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