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14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b错误理解主旨 文章通过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写,表达一种情感、思想。但选项故意把文章的主旨理解偏差或错误,造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有问题。 如2004年江苏《草堂•诗魂》的第4题A项: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文章的第4段通过对杜甫的《壮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文章的再现,表现杜甫的不朽和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后文说“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可以看出这一段揭示“文章憎命达” 这一中心的。 c忽视文章形象 文章的形象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景物等显示出对事物、人物、景物的理解,达到对事物、景物的塑造。但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题的错误项在命制时故意忽视形象的个性特点,不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根据文章的一个事件、一处景物、一段语言等片面地理解文章的形象。 如2004年全国春季高考卷《雁阵》的第1题A项:狗娃是个报复心极重的人,在监狱中被关五年,仍然不思悔改,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驼爷报复。 狗娃没料到驼爷此刻还有雅兴评论天气的好坏,心就有些发躁。“你果真来了!”狗娃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吐出一句。 “哪能不来呢?”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个劲儿地抿动,“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 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五年,我狗娃真该好好报答报答你!” …… 怎么会是这样?其实,狗娃也没打算把驼爷咋样。狗娃只想让驼爷跪在地上求饶,然后狠狠地踢他一脚,再骂一句:“滚吧,爷不跟你一般见识,你这条老狗!”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 小说《雁阵》通过对驼爷和狗娃之间矛盾的描写,表现出驼爷对职责的坚守和对狗娃的理解。但选项的“第一件事”说法有错误,这个可以从文中“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一句话可以看出狗娃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工作,而不是找驼爷报复。其中“报复”一词使用上也有错误,从后文可以看出,狗娃找驼爷的目的是羞辱驼爷,而不是用刀砍杀驼爷。 d盲目联系作者 文章描绘的事物、景物,都是为主旨服务的,有着生活的或现实的意义,但不是文章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或每个词语都紧密地联系着作者,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但赏析题的选项,故意把文章中描述的内容所体现的具象的生活意义或抽象的精神意义全部与作者的情感、思想联系起来,造成一种错误的表述。 如2000年全国卷散文阅读《长城》的第4题E项:文中描写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登上烽火台后喜不自禁的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喜悦。 我们先看选项中提到的有关外宾内容对应的段落: ……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这个片段主要是通过登长城的人多来表现长城已敞开胸襟,在游人的笑声中更显开放和自信。外宾,是一个特写镜头,他的登临显示出长城不再是民族封闭的象征;同时,从下一段中也体现了这个观点。但选项却胡乱地联系作者的思想,没有任何根据,故错。 再如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第4题C项:“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洌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从上段文字可以看出,这句话的目的是表明俞伯牙遇到钟子期和学琴成功后的激动和喜悦,这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情景,是作者的合理推断;但从后文中可以看出,这句话是表现对俞伯牙轻易放弃的惋惜,认为是“严重的损失”,目的是说明艺术要“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e胡乱联想推测 散文描述的事物、景物和人物都与文章表达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语句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寓意。而选项却利用文章中的段落、句子或词语胡乱推测、联想、联系,毫无根据地生发出不切合实际的观点、思想等。 如2003年《乡土情结》22题B项: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的第二段是写童年生活对乡土情结的影响:人都是从故乡出发的,童年是人生的起点,游子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总会回忆到童年的生活,包括家乡的山水人情,乡土情结是游子对精神家园的守护。这段话中的“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又明确地表明一个人一生的方向要摸索,前途是未知数,强调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乡”,但选项中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 f真假判断融合 散文对人、情、事、物、理的表述,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但选项往往有故意片面的表述,真真假假,随意结合,造成内容的真实与虚假判断混杂。 如2001年全国卷《门》第4题的D项:第四段对开门方式的描写,作者精选了五个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的不同心态,紧扣文章主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做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我们先看这个鉴赏题涉及的内容:①对写作方法的赏析(生动细致地表现);②对文段内容的概括(不同人的不同心态);③对文段作用的认定(紧扣主题);④对文段表达意义的评价(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再分析第四段具体描写的五个生活场景:①侍者欢快地推开厨房的门;②你为推销者开门;③仆役敲开大人物的橡木门;④牙医的助手打开手术室的门;⑤妇产科护士打开门。 最后对比分析考查的内容,推断出①和③没有所谓的现实意义。 g局部和整体混杂 无论文章的语言、形象,还是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文章的主旨,都是通过全篇内容完整地表现出来的;局部内容是为整体服务的,是隶属于全文的。但选项故意把局部的意思说成整体的内容,造成选项的错误表述。如1998年全国卷《报秋》第4题B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吧。 与选项照应的话是“这花的生命力极强,……据说花瓣可以入药……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吧”。目的是说明玉簪花的生命力很强,作用很大,写出了玉簪花的精神。但结合全文看,文章是说收获的季节到了,我没有收获,但我会面对现实。选项把局部的意义,当作了文章的主旨,故错。再如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第4题B项: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苦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从文章的最后一段“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可以看出段落的意义:艺术家学艺是艰难的,要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从而获得更多的知音。 选项中对主旨的把握只是借助“知音”的故事本身,得到的是局部的内容。 罗小平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