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的墙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手机版


《雪白的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本诗意象,了解其象征意义。

2、与《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进行比较,能说出不同之处。

3、体会诗人写此诗的内心感受。

【学习重难点】

1、雪白的墙的象征意义

2、了解复沓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

  梁小斌,1954年生于合肥,山东荣成人。1972年毕业于合肥市第32中学。同年开始创作诗歌。1976年参加工作,先后为合肥制药厂工人、秘书,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婚育》杂志编辑部主任。1979年经诗人公刘介绍到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首届“青春诗会”。同年10月,《诗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1984年提出“必须怀疑美化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其间创作《断裂》组诗。近年出版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等。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诗人。

二、朦胧诗派

  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诗的命名来自于历史的误会,也可以说是特定时代赋予这一群诗人的一个有意义的称谓。1980年第8期的《诗刊》上登载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 ,在这篇文章里,章明指出,当前有些诗歌“写得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诗歌被章明命名为“朦胧体”,文章中引述的诗歌例子尽管是“九叶诗人”杜运燮的《秋》和李小雨的《海南情思夜》 ,但谈及的现象主要是针对“新诗潮”探索者的,“朦胧诗”的名称就此确立下来,并随着以后对有关诗歌朦胧、晦涩等问题的争论而被广泛使用三、整体感知

  诗人梁小斌写于1980年《雪白的墙》是对经历十年浩劫人们心灵的一次真切呼唤。 文革之后,人们从劫后余生的创痛中复苏,开始憧憬美好的生活,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从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他看到一个工人在粉刷那个曾经脏乱不堪的围墙,虽然他工作很吃力,但面带微笑,因为它遮盖了那些污言秽语。那个曾经在梦中出现的洁白的墙如今就出现的眼前,它比牛奶还要洁白。我要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不要再在上面涂抹,永远让它洁白。这是发自儿童内心的呼唤,发自心灵深处的爱。作者以通晓明白的语言,深邃的象征,去唤醒人们的曾经麻木的心灵。

【探究与合作】

一、自主学习                                                                                                                                                                                          

1、诗中三次出现“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一句,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

2、请说出下列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雪白的墙:

  肮脏的墙:

  蜡笔:

  工人:

  孩子的“梦”:

二、合作交流

将《雪白的墙》与《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进行比较鉴赏,

1.相同点

2.不同点

⑴ 内容

⑵ 表现手法、视角

⑶ 各自意象的含义

⑷语言风格

【课后反思】

学习本课后,我的收获是

学习本课后,我的疑问是

学生笔记

学生笔记

 

任志刚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