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过程 训练学生思维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山东省莒南县实验小学 宋维钦 小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主渠道,因此,我们要不地优化课堂教学,把他们引进思维发展的天地。 一、巧设导入,引进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全身地投入,才愿学、乐学,从而学好。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做到一上课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一环。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1、设置悬念,训练思维 有些课文的题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悬念,就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学生好奇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进入到积极思考的状态。如在上《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教师故做惊奇地说:“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鱼是水中的动物,只有在水中才能生活,它怎么能游到纸上呢?这是么回事?读了课文之后我们不仅能知道这是真的,而且还能从中领会到一些写作的奥秘。下面,就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话音刚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边读边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2、紧扣题眼,发展思维 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就告诉了我们文章的中心,我们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即“题眼”来激发学生进入思维状态。如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教师说:“我们都知道董存瑞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他手托炸药包炸掉了敌人的暗堡,为解放隆化扫平了障碍。那么,他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呢?不舍身就不能炸掉吗?请同学们读课文,从中是会找到原因的。”由于学生对英雄的崇拜,便 急于找到答案,进入边读边思之中。 3、情境导入,训练思维 有些课文的形象性、情境性较强,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级性,早些进入思维状态。如在教学《捞铁牛》一文时,教师自豪地说:“宋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巧用浮力打捞了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大铁牛。今天,我们也不妨用怀丙的方法打捞一下。”同学们听说要做实验,情绪非常高涨。教师接着说:“实验并不急,我们关键是看看怀丙用了什么方法,谁读的透彻就谁做这个实验。”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全都在读书,在思考研究实验的方法。 二、灵活多问,训练思维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它把作者、教师、学生三条思维线揉合在一起,像一把钥匙会随时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觉地去获取、运用知识,从而训练思维、发展思维。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训练要求,一步一步有计划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前进。提问要抓住重点,少而精,富有启发性,语言浅显儿童化。 1、总结归类,训练思维 现行教材特别是高年级的教材,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每一组教材都围绕一个训练重点编排,有些训练组所编课文都属于同类,或写景、或状物、或叙事、或记人,教学中要结合“导读“使学生明确训练重点,结合课文采取“教-扶-放“的方法,使学生领悟体会,在学完一组课文后,再进行总结提问:这一组教材有着什么明显的共同点?都是怎样的体现这一重点训练的?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文章的写作规律或技巧。如在教学五年制教材第九册第五组教学时,教师首先提问: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写景中要注意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是训练重点,然后让学生领悟本组教材是怎样写好静态和动态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鸟的天堂》一文中,在写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由远及近地记叙了榕树的枝、叶、干的根的样子,是静态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庞大长势和勃勃生机,读后如同亲眼看到一样。作者在写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从鸟的形状、颜色和活动情况写出了众鸟纷飞的情景,是事物的动态,使我们感受到了这里的鸟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动作千姿百态,如同身临其境。 2、引导争论,扩展思维 智慧的火花往往是在矛盾和撞击中迸发出来的。有些课文可以设计出一些新颖的、能引起学生争论的问题,让学生在争论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教师提问:作才看罢内洞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十分热烈。教师又提示说:像不像,不能凭你的想象,要从文章中找出证据来。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然后再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能从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中,反复推敲,得出自己的结论。 3、联系生活,发展思维 有些课文,往往可以联系学习生活,让学生实际展开想象,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如在分析《落花生》中“议花生”一部分时,教师这样提问:“我们现在都知道了‘议花生’的真正用意,不仅赞美了花生的品格,而且告诉了做人的道理,那么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打算怎样做呢?”先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然后让他们联系生活谈一谈。同学们都纷纷举手发言,并且谈的都非常好。 三、指导朗读,发展思维 好的文章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是因为文章不仅有真实的内容,而且有真情实感。而作者的情感往往寓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要体会作者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也只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才能进入角色,把有关文字朗读好、体会深,并从中受益。 2 、细读重点段,训练思维 有些课文的某些段落作者描写具体形象,如果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反复朗读,在朗读是思考、品味,往往会使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出作者所写的画面,产生共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思维得到训练。如《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在学生反复朗读思考后,学生脑中就会浮现出桂林水“静、清、绿”的画面,以及“静”的感觉,“清”会清到什么程度,“绿”又绿到了什么程度。通过这样反复品读,便可使学生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独特美,感受到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叹,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2、品味关键词,训练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为了让学生明辨字词的准确性,常常采用咀嚼品味关键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变换中领悟,达到“语语悟其神”的目的。例如在指导《古井》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时,让学生边读边想:我们把文中的“母亲”换成“父亲”,把“哺育”换成“喂养”行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经过品味,辨析出“母亲”更能显示对儿女高尚、无私的爱,为了儿女她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一切。“哺育”不仅有“喂养”之意,还有“培育”成人之意。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了古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使之得以生存,还以博大的胸怀默默地奉献、教育、影响着人们,使人们懂得怎样做人。 3、推敲标点,发展思维 我们都知道标点符号是文字的眉目,它与文字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文字。我们只要认真朗读领悟,就能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如在教学第五册《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的第十自然段时,抓住文中省略号多的特点,让学生边读边想这些省略号的意思都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应该怎样读好这些省略号?经过分析讨论,学生明确了第一个省略号表示我看到张指导员大量流血后扑到他身上着急地大喊指导员,而没有说完的话。第二三处省略号都表示张指导员在生命垂危之时用微弱的声音说的断断续续的话。通过分析讨论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张指导员把书看得远远高于他的生命,这些书上寄托了革命前辈的殷切期望,体会到了这些教科书的珍贵。 四、精心结尾,延伸思维 好的结尾会让学生余味无穷,并能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结尾,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1、总结全文,受到启发 有的课文在字里行间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或方法,往往会给人以启发。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教师这样总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聋哑青年之所以能把金鱼画得“游到纸上”,是他做事勤奋、专注的结果,学习到了聋哑青年和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受到了哪些启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发言,让他们各抒已见。有的同学说: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勤奋专注;有的同学说:平时要留心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样才能积累到作文的材料;还有的同学说:观察要有目的,抓特点、注意动态和静态...... 2、设置悬念,引入思考 在理解完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领悟写作方法后还可以在某些方面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动手、动眼、动脑,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完《爬山虎的脚》一文后这样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如同在作者的引导下亲眼看到了墙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因为作者长期观察和积累,并能按顺序抓住特点进行大胆想象进行具体描写的结果。我们有的同学可能没有见过爬山虎,有的可能见过可是没有仔细观察过,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呢?它的脚又是什么样呢?我们不妨利用课余时间去仔细认真地观察一次,并告诉老师你的观察结果。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研究观察,从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