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创造性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山东省莒南县实验小学 宋维钦 一、提高小学阅读教学创造性的必要性 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尤其是小学阅读教学更具有创造因素。因为:1.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语言本身就有严格的规范性,同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需要,会表达出丰富多样的语言样式。。2.阅读教材就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3.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阅读教学的创造性还很不够。1.表现在学生学习方面主要是: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课堂提问很少,提问的思路不开阔;学生的答问重复的多;学生的作文受“小八股”束缚,如开头总述、中间重点写一两件事、最后表达中心思想。当然,开始是可以这样训练的,但到高年级,必须放开。2.教学方法机械死板。如不少教师采用鹦鹉学舌的方法,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而不能做到教一句,学三句。同时,目前在教学中,往往以一种教学模式去套教材,课课是一种模式,这样就显得机械死板。3.受教学参考资料的束缚太大,如考试都要以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要求做标准,否则即给扣分。因此教师教学不敢有半点灵活。4.更主要的是缺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个人看法,有的老师不但不支持,反而批评好表现个人。这种做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在谈阅读教学的创造性之前,先要明确创造性的含义。一般讲,创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材料重新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进行重组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所谓新即与以前的不同)。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有独自的看法。但这看法要求并不高,只要不重复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同时还应该明确,学习的创造力不是孤立的,还必须与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果断的判断力紧密结合。阅读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的语言方面。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语言 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以训练创造思维为主,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有时以创造性的语言训练为主,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总之,二者总是统一的。 (一)丰富表象与发展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运动等来获得,而视觉表象最具有鲜明、多样性和灵活性。表象是可以储存的,它是想象的材料。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其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的发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儿童的观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积累表象,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在方法上多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会获得大量的表象。如春天到了,引导儿童观察花草树木。要求把看到的说出来或写下来。有的老师引导孩子认识柳树:柳条长长的,是绿色的,在风中摇摆着。他就可以说一句话:“绿色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摆”。又如,儿童看见桃花,数数五个花瓣儿,一串串的,粉红色,有香味。这时在语言调节下,就会说出:“桃花开了,粉红色的,每朵有五个花瓣,一串串的,太美了,我还闻到一阵阵的香味呢。”这些观察结果的表述,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发展想象与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狄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看来似乎过分,但确实是真理。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的情景理解不具体。表现在说话、作文中就不会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的限制,其想象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靠生动如画的语言。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是需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才能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的一般做法: 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例如《林海》的第2-5段,写岭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 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会发展想象力。 2.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即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或那再淡些……)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为什么?似乎在跟谁争吵?实际上是自己的意见在争论(你那么画不对,应该这样……)。“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指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象的。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 3.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要善于给学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想象,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如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想象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会丰富。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 (三)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1.鼓励质疑,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有人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启发激疑,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这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场比赛中,当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胜了一场后,齐威王若改变对策,能取胜吗?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由此向广阔又引向深入。思维的广阔和深入还可以促进语言的重组,可以让学生把改变对策后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这样表达的语言即有创造因素。 2. 教师要善于设计多种形式、多层次、多答案的练习。鼓励学生动脑筋说自己的话,不要人云亦云,别人说了,你就不要重复。日久天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发展。 三、开拓创造性语言,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语言训练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过程中逐渐增加创造性成分。要使学生的语言发展具有创造性,关键取决于教师在设计语言训练上的创造性。 (一)扩展性的语言训练 我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有的教师教某一课,课文中有哪些生词或句子,就死死地教那些,多一点也不敢扩展。这样学生的语言、知识、思维就受到一定限制。而有的教师就不这样,他们给学生的词句那么丰富。 1.扩展词汇,发展语言。学生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词汇量的丰富。学生词汇掌握了就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如李吉林老师经常是抓住一个关键词,让学生学会一串词。她教《初冬》一课,结合学生课前观察的初冬景象,懂得冬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冬”。然后举一反三,春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春”;夏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夏”;秋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秋”。一下子就让学生掌握了“初春”、“初夏”、“初秋”、“初冬”一组词。又如教学《荷花》一课,第四节,老师问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学生:这个小朋友看得很仔细、认真。一般教师问答到此即结束了。可是李老师又问: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得时间长、看得很专心,或看时表示出爱荷花心情的词有哪些?出示句式:我( )看。于是学生答出: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出神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这样的词句训练生动活泼,不仅丰富了词汇,还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同时也为理解该段启动了学生的情绪,尤其是使学生理解了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词,对学生的说话、作文帮助甚大。 2.扩展句子,发展语言。学生语言发展的基础是掌握好句子。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学生能把句子说好或写好,就会为作文打下牢固的基础。尤其是扩展句子,既是连句成段、成文的基础,也是使思维发散和深化的过程。一般可以运用给连词造句,几个连词连用,说说出或写出连贯的句子,思维就展开了。例如《荷花》一课的第二小节,通过读,教师可以提示句式: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 )荷叶,看到( )荷花,看到( )花骨朵。(小莲蓬) 要求学生用“又”、“还”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然后再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就是在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具体、更美一些。例如有的学生说: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玩,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以上是李吉林的教学) (二)重组性的语言训练 学生对已掌握的语言、知识的重组练习,是训练创造思维、训练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1.语文内容的重组训练 对课文的句、段、篇可以重新组织,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可以用“补充故事情节”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可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性词句、标点符号等,补充故事情节,使情节具体化;还可以根据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述,展开对人物 内心世界的想象;也可以利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故事情节。一般采用补写、改写、扩写或创造性复述等方式。 2.语文形式的重组训练 (1)变换句式训练。如陈述句变为反问句或设问句,由反问句或设问句改陈述句,由二次否定句改为直述句或改为反问句、责问句,由一般句子改为比喻句或拟人句等。还有对话改为叙述或叙述改为对话,都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改变人称的训练。有的课文可以由第三人称改为第一或第二人称,例如《小音乐家杨科》,读完第三、四节后,利用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可进行改变人称的句子训练,让学生表达内心感受。李吉林老师设计了以下的训练:用第一人称描述儿童的内心感受。教师给了一句话:训练一:“扬科终于看到了日夜思念的小提琴,他心里会怎么想,或者会自言自语地说什么?”(板书:“心想”、“自言自语地说”)训练二:复习朗读前一段写小扬科爱提琴的句子,“只要让他摸一摸……”“扬科多么想仔细地…… ”“扬科很想把它拿在手里……”,用第一人称口述,扬科想:“我……”用第二人称呼告的句式,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教师启发:小扬科多么想把心理的话告诉小提琴,他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看图),这儿最好用第几人称说?谁能把刚才说的换成“你……”的口气说说。教师提供导语:“小提琴啊,小提琴……”这种变换人称的语言训练,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改变人称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李老师很注意启发、提示导语,教师的设计非常用心,主要把学生的心里话导引出来。 (3)重组文章结构的训练。这种训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对于一些文章结构特殊的课文可以进行调整。例如《凡卡》一课是直叙、插叙交叉进行的。可以启发学生按两条线重新安排结构,一是选出书信内容,二是理出插叙的几件事,重新组织,使学生重新探索文章结构特点,加深理解,使思维条理化。有的课文还可变倒叙为直叙,或变直叙为倒叙;或改变开头、结尾;还可以改变构段的逻辑结构,如总分变分总,因果变果因,连续变递进等。这样的语言训练,实际上也是作文指导和思维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作文能力。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创造性,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如果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就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会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项目,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果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创设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能做到以上两点,学生的创造能力自然会得到充分发展。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