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摘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常见、最有效、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传播知识,开发智力, 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高效、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提问  艺术  阅读教学   

   【正文】 新课标提出以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谓是百花齐放。在教学实践中,因为讲授法与提问法一直是水乳交融,谈提问法就不能绕开讲授法。讲授法与提问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法一直倍受诟病。“填鸭式”“满堂问”成了它们的代名词。其实讲授法与提问法远比其他的教学法历史悠久,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早在几千年久使用了。时至今日,广大教师一直在广泛地使用 ,足以证明它们是高效、实用的。我想之所以倍受批评,大概是源自于国人“走极端”与“跟风”的劣性吧。不否认,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优缺点,教师要做的事就是扬其长避其短。

   提问法,也称问答法或谈话法."它是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对教师而言,因为提问法具有操作简便快捷、目标明确且易达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心智等诸多优点。广大教师一直在广泛地使用。不可回避的是,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提问法也存在诸多缺点:如问题太多,问题缺乏深度,没有梯度,提问不适时,问题没有针对性,趣味性。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宋代关学创始人张载说:“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思维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从心理学研究成果和现实语文教学的困境上看,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语文课通常不被人们重视,许多老师都可教语文,但能教、会教、教得好的却不多,许多学生都听得懂语文,但喜欢语文、学好语文不多。语文课被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皮条课”,语文考试想得高分不容易,得低分也不容易。哪怕是生病请假多少节语文课不上,考试成绩照样不差。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许多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倒像思想品德课、地理课、生物课。真所谓“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语文课华而不实: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听、说、读、写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更不必说发展学生的心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时,其思维品质才算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好问,多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二  教师的提问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 趣味性原则。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问题提出要有趣味性。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二)简明性原则。提问语言要精练,概括、明了,不能繁琐冗长。提问对教学而言是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时间掌握上要恰如其分.实践中,往往出现出现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不知所云或答非所问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学生理解片面。更多是教师语言啰嗦、给予学生启发引导语言过多,表意含混不清。

   (三)针对性原则。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看出他怎样的情怀?”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四)启发性原则。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有时所提问题或过于直白而显得价值不大,或要求不明而不能令学生思维聚焦,或缺少必要知识铺垫而使学生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启发性的研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如教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追问来启发学生发现认识过程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掌握正确知识;通过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中有效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如教学《甜甜地泥土》时,设计这样一问题:埋在积雪里的奶糖真的会融化吗?学生稍加思索回答“不可能”。我追问: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情节呢?学生都明白小说中得虚构是服务于主题的。最后水到渠成,得出本文的主旨:希望人间的爱像这大地一样宽广厚实,无处不在。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问学生:在沉船的最后一刻,哈尔威船长能否跳海求生?学生讨论得出跳海有机会活,不跳海必死无疑。正常情况下应该跳海求生。我追问:船长为什么不跳海求生呢?我们讨论结果是:作者有意这样安排的。也就这个结尾是虚构的。继续问:这样结尾作者用意何在?学生们讨论得出:这样结尾会使故事更感人、更悲壮、船长的形象更高大。

    (五)发散性原则。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尤其在教学寓言故事时,同一篇寓言,从不同的角度看,寓意往往不同。记得有则寓言说,一只猴子摘玉米桃子,往前走,看见树上有桃子,就丢掉玉米摘桃子。再往前走,看见地里有西瓜,于是丢掉桃子抱西瓜;再往前走,看见一只兔子,于是又丢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也没有追到。猴子一无所获,传统的寓意就是批评猴子见异思迁以至劳而无获,但理解为赞扬猴子永不满足,虽受挫而精神可嘉,可谓新颖、独到。如教学《黔之驴》时,教师问:我们要学习老虎什么呢?学生们会得出:胆大、心细、敢于试探、果断出击。教师又问:我们要吸取驴的那些教训呢?学生们会得出:做人不能光有强大的外表,要有真本领。很自然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寓意。当然从“好事者”的角度来看,他对驴的悲剧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驴不是没有本领,推磨、拉车、载重,样样都是强项。只是它被运往黔地,就失去了用武之地。自然得出第三个寓意:有一技之长,还要有用武之地,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六)创新性原则。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充斥着繁杂、细碎、肤浅的提问,甚至是伪问题。这些数量繁多的提问使师生疲于奔命、心力交瘁。不仅费时而且直接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教师的本意想面面俱到,实际上学生分不清主次,面面不到。,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主问题”好比是纲,纲举自能目张。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 出现先后有序的,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如教学《甜甜地泥土》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学生可能想到奶糖。进而概括小说的情节:送奶糖、传奶糖、分奶糖、吃奶糖、藏奶糖、挖奶糖、化奶糖。教师再让学生找出本文的多处对比,进而领悟主题。通过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在放学前后的对比,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通过传达室老头对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可以看出他的同情。通过吃糖时全班同学的快乐与老师悄悄背过身去得对比,可以看出老师的善良,同情心。总之除了王小亮的新妈妈和爸爸两人外,包括过去的妈妈、传达室的老头、老师、同学们都关心、爱护王小亮的。得出离异家庭的孩子也能得到人类的关爱,同样能获得生活的勇气的动力的主题。提醒人们要关注离异家庭的孩子。

     (七)适时、适度、适人原则。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本指教学中教师的点拨要适时,这个原则对提问也同样适用。适时,具体指在导入时,用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研究探讨新知识时,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及时以问题加以引导启发。当一堂课快要结束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适度,具体指教师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适中。既不过大、过深、过难,也不过小、过浅、过易。提问的频率要适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有位教育家说过:“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轻易答出。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人,就是因材施教。基础知识提问就要面对中等生和差生,而知识难点的提问应面向优等生和良好学生。每堂课的问题设计都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堂的环境又是个变数,随时都在变化。课堂提问要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只有这样,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宋广明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