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五线谱”(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罗晓宏  

   语文教学中的“五线谱”

            

 成都 19中学 罗晓宏

        

“唱”和听音乐并非是音乐课的专利,语文教学有时同样需要“唱”,需要听音乐。我在语文教学中常常用这种手段进行教学,其实目的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是这种手段往往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音乐五线谱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学生能体验到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在这种课堂中,独立的分学科形式仍然保持,但它们将同时用来解释同一个概念或主题,一个比较晦涩难懂的词句或者比较难于体味到的文章意境就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学习,音乐就是其中的辅助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解决一些问题,其实就是让我们 在教学中能强调知识的高度综合与一体化,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1、课堂开始阶段,音乐能调节情绪,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学生往往都要利用课间10分钟充分休息,尤其是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更要在这几分钟里充分放松自己。其结果是开始下节课时,学生课间玩的余兴还很足,无法平静下来。这时,我常常放上一段舒缓的轻音乐,如《天鹅》、《绿袖子》等,很快学生就从课间的激动中进入到上课的 平静心境中去了。

2、课堂中可以用音乐创设课文教学的意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我在教学鲁彦的散文《听潮》一文时,内地的孩子对于大海实在是太陌生了,他们获得的关于大海的感性认识也不过是电视中发出的信息。在教学这篇散文时,我特地找来了《海之声》CD片,选取了浪涛声和音乐都具备的优美乐曲播放给学生听,尤其是散文中的写 大海涨潮的一段文字“战鼓声,金锣声,枪炮声,车轮声,叫喊声,如 千军万马奔腾……”,学生很难想象那种境界,而 听到音乐中的或急或缓,或高亢或低沉的浪淘声时,学生仿佛是“入定”一般,静静地体味着作者创设的意境,学生在这重体味中感受到了青年时代作者那种欲积极投入到革命洪流中的豪情壮志,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效果并非舌敝唇焦的讲解所能达到的。我国《乐记·乐本篇》开宗明义就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发;其乐心感者,其声    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这就说明了特定的音乐形式与人的特定情感形式的必然联系。如果将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课堂中的音乐片段非常有利于诱发学生的联想,充分培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播放音乐对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我的作文课,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有时整节课我放音乐给学生听,有时放一节片段或两节片段,写作时,可以写一句话,可以写一段话,时间允许可以写正一篇文章。内容就是根据自己听到的理解的想象这是一个什么场景,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事情的经过怎么样……要求学生至少有几句描述性的语言文字。在 讲评中我注重那些能由此想到 彼,由现在想到过去、将来的学生的作文,教会学生敢于想,善于想,但又不胡思乱想。

4、课堂外我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很多古诗学生背起来要花一些时间,我就把已经被作曲家谱成曲的音乐资料放给学生听,反复听了几遍后,学生不仅能不看课文唱出来还在听音乐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如学习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我找来了歌星邓丽君的VCD片放给 学生看和听,片中专门的情境使学生更深地理解了这首词的意境。学生背诵时就是唱给我听的(我要求学生必须在我面前背诵过关),同样学习李煜的《虞美人》也如法炮制,学习效果非常好(这些内容当然最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其效果能达最佳。)后来,学生学习古诗后很多学生背诵都是吟唱出来的,这比让他们诵背的效果更好,甚至可能使学生终身不忘。

当然,音乐用于语文教学也要谨慎,它只能是辅助手段。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音乐运用要适量,犹如做菜时放的盐或味精,语文课不能被上成音乐课。该用则用,不能时时用,处处用,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不能滥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堂氛围选择适宜的音乐或歌曲及其片段,这里还讲究一个选择的技巧问题,那是另外的话题了。

教育学、心理学关于活动理论的研究非常活跃。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在活动中发展知识,是我们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依据这样的基本准则,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做了这么一点实践,提供给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2001-8-26 

 作者邮箱: duofanlxh@yahoo.com.cn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