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675201 南华县沙桥初级中学  张会昌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培养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双基训练,提供知识基础。

双基训练是探究意识产生和探究能力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探究能力无从谈起。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加强识字与写字训练

1、强化用部首、音序、数笔画查字法,使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识字的过程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掌握汉字不仅要分别认识音、形、义这三个因素本身,特别是字形本身的结构关系,同时,还要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统一联系。这样必然引起学生心理结构的某些变化与改组。在识字中,学生观察比较形近字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就培养了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是为学生从事探究学习不可缺少的,所以加强识字训练,就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加强写字教学,从“点、横、竖、撇、捺”五种基本笔画开始练习。先描红,后临帖,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规范、美观地书写汉字,是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习语文和其它课程,形成终生学习能力的基础。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

1、多读。阅读过程是一个由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是通过视觉器官将信息反复传入大脑而引起的,以理解为中心的心理活动。阅读能启迪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认知、理解、想象、思维、鉴赏、概括能力,能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新方案,新作品。

2、精思。即要仔细思考。思维能力是人的智能核心,也是创造能力得以表现的基础,勤思利于培养“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开拓型人才。我们应善于从微小的方面来激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感,使他们产生一种巨大的鼓舞和满足,进而诱发其创造欲,并进行探究、创造。在教学中可采用一些具体做法:一是遇到疑难处要精思,思而不解,或查资料,或请教他人;二是在精彩处要精思;三是于无疑处精思。

3、勤记。记忆能力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记忆力,就没有知识积累,更没有思维。没有记忆力无论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都无法培养。人类凭借记忆这一心理现象才能学会语言,掌握各种知识,从事生产劳动,进行科学研究,去探索自然的奥秘,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培养记忆力:第一,要勤“记录”,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读书过程中,要圈点批注,提要钩玄,发现名言佳句,精彩片段,典型事物,随手摘录成卡片,写成笔记,以卡片、笔记构筑知识的殿堂;第二,要勤“记忆”,对于名言佳句,精彩片段,不妨多背背,集腋成裘,必有大用。

4、善用。善于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善于把在阅读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营养、系列的写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与写作比翼齐飞,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去看、去听、去想,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材料,逐步养成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引导学生多观察

观察是知识能力积累的基本途径,是初中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随时对观察到的现象、材料加以思考、整理、积累,能从平常的事物发现常人难于发现的东西,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多观察,首先要养成观察的良好意志品质;其次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第三掌握观察的原则;第四掌握观察的具体方法。

学习中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矛盾的现象,使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幺”。同时,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指导学生自学

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前提,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的锻炼。在语文教学中课文的阅读是最重要的,在课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课文阅读应教会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阅读:

一是读目录。目录是整册教材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的提示,是教材内容的提炼和概括,读目录利于抓整册教材的结构线索,利于抓整册教材的体系,利于找重点(即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单元、重点课文,找出整册教材的难点单元、难点课文)。抓重点、难点,利于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和概括,便于综合比较,理解和记忆。

二是读提示。每一册课本前有前言、说明;每单元前有单元训练、重点难点;每课前有作者生平简介。读阅读提示,有利于对册、单元、篇的整体把握,利于抓住重点。

三是读题目。有的题目是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读题目,分析题眼,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阅读的重点。

四是读正文。应注意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1)记叙文要理清记叙的要素、线索,从事物的发展变化入手,分析文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赏析艺术特点。(2)说明文要弄清说明的对象,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3)议论文要引导学生分析论点的提出,论据种类、作用,论证的方式、方法,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4)文言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注意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之”、“乎”、“也”、“其”、“而”、“则”等文言虚词的含义及作用,了解判断、被动、省略等常见文言句式的一些基本特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体会古代文化思想的精髓。

五是读插图、读注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六是使用工具书。教师要传授使用字典、词典及其它工具书的方法,快速使用工具书的技能技巧,并使之正确掌握。使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对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内容作彻底消化。这样既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更能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

使用工具书来学习还要会写批注。可用“点、画、批、注”评点法。点,即圈点,在重要的词句下面圈圈点点,以引起重视。画,即在重要的或优美的词句下面画上各种符号,以揭示重点、难点。批,即评论对文章思想内容、段落层次,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在字里行间加以简评。注,即注上词语的拼音解释。

 使用工具书来学习还要多设问。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学习要善于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设问。 

二、创设教学氛围,提供适宜环境。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一定的能力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青少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探究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探究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是要鼓励学生敢疑敢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重数量,不计质量,实行问题无错原则。二是教师应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思路、角度、范围和方法,使学生提起问题有的放矢。三是教师可“抛砖引玉”,从不同角度提些问题作示范,开阔学生的视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三)、用鼓励的目光关注学生成长 

用鼓励的目光关注学生成长,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善于捕捉学生零星的智能火花,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扬和鼓励,使他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为此,教师应时刻把褒扬的话挂在嘴边,如“这个问题,你问得真好!”、“你真爱动脑筋”等,让学生体验到探究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精心设置问题,提供科学方法。

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探究学习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思考状态,才能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可围绕课文题目,课文反复处、细微差别处、文中插图、标点处、课文结尾等地方提出疑问,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做法:

(一)、教师提出重点问题,学生谈看法找根据 

而教师提出的重点问题,可是文章题目的含义、作用;也可是对整篇文章的感受;还可是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作用等。

(二)、教师设置争论性问题,激起认知冲突。

学生头脑中没有问题,是因为思维相对静止。教师提出引起学生争论问题,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这样既可以“迫使”学生熟悉课文,形成看法,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又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提出多种问题,学生说看法找根据

思维自问题始。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最高形式的思维训练。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 让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的习惯,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探究,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否思考的主要表现是头脑中是否形成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的习惯十分重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让他们谈对问题的看法,再找根据,使思维向前发展一步。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也是从有疑到无疑的反复过程。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扎实地进行双基训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究的氛围,不断开阔学生的探究时空,在教学中让学生珍视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布疑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能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探究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此文曾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刊出 )

主要参考文献:

[1] 姚本山,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校心理教育全书(下)》,九洲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2] 王德俊,一种重要的探究方式:是什幺意思、有什幺根据,《语文教学通讯》2003、2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冯克诚、何曼青,《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实用全书》,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

[5]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程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5

[6]田慧生,《课堂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远方出版社,2004,5

附:作者介绍

张会昌, 1969年生,男,汉族,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本科文化,中学一级教师。

1989年从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已16个年头,长期从事初中毕业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省级刊物发表《怎样写好中考作文》、《中考话题作文常见形式及写法》、《谈初二学生家庭教育》、《如何“读”课本》、《怎样解答中考阅读题》、《怎样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等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州获奖。2000年被共青团沙桥镇团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圆”、中共沙桥镇委圆会评为“好教师”。2004教育教研工作突出被州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

 

通讯地址:云南省南华县沙桥中学

邮  编:675201

电  话: 15096496980

 

张会昌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