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浓厚的感情 学习重点 : 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学习方法 : 自主、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整体感知 (一)速读测试。快速读完课文并完成下列问题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 答: 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 答: 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答: 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 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答: 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答: 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答: 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 答: (二)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联系课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 际遇: 尘缘: 穹隆: 呜咽: 迷离: 涉足: 徜徉: 絮语: 犀利: 古朴: 凝重: 安恬: 撷取: 惆怅: 沉淀: 似曾相识: 白驹过隙: 茫然若失: 二、探究学习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作者是从哪些 方面去写北大的? 2.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3.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4.阅读6—6段,请理清“我“对北大图书馆的感表线索。 (明确:近乎绝望——激动不安的探寻——沉静,愉悦,安详— 四个“开始”、三个“渴望”。)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方面来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写板书) (明确:北大的图书馆为“我”打开神奇的真理之窗,引领“我” 知识的殿堂;北大的人陶冶了“我”的情操,使“我”感受到精神魅 力的感召。) 6.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三、 巩固检测 L.文章按照 、 、 的顺序,抒发了对北大的 之情以及 的感情。 2.作者在入学之初,有一句誓言是什么? 3.作者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 4.自由诵读第11段,体会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 何南 |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