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山东宁阳一中   魏伯河

 即将进入21世纪、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迫地要求它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1991年5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发出了“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伟大号召。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素质教育”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阐述:“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作为党和国家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提上各级党和政府的议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既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种紧迫的时代要求。要实现这一转变,涉及到教育内部和外部许多方面,需要各种主观和客观的条件。这些需要的条件并非目前都已具备,因而成为目前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回避,只能正视它,认真地研究它,争取较好地并且尽快地解决它。

那么,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素质教育的社会大环境还未完全形成。

    党和国家提出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战略决策,并三令五申要求尽快大面积实施。但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领导者们对此认识并不一致。他们有的是因为对教育缺乏应有的关心和认识,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不甚了了;有的则是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太深,习惯于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有的则是出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动机和狭隘的“政绩”观念,硬性向学校分配升学指标,搞大奖大罚,加剧“片追”倾向。不少教育工作者担心否定“应试教育”就否定了自己从前的工作成绩,因而对转轨怀有抵触心理。从学生家长方面说,也较普遍地面临着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与中国国情不可能使所有孩子都接受高等教育的矛盾,不少学生家长仍然把上大学(指公办大学)作为孩子的唯一出路,而对孩子其它方面的发展则缺乏应有的重视。有些新闻媒体报道一些学校和教师时,也往往不恰当地突出其升学率方面的成绩。                                                                                                                                 

    2、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有不少对实施素质教育还存在着在思想认识上、业务水平上、工作方法上不适应的问题。

    所谓思想认识上的不适应,表现为:一是认为搞素质教育是长远的事,今后的事,不能立竿见影的事,是软指标;抓升学率才是当务之急。二是认为搞素质教育现成经验少,不知道怎样搞,担心搞来搞去搞不出名堂,出力不讨好。三是认为搞素质教育需要的各种条件目前还不具备,只有等将来条件具备以后才能搞。所谓业务水平上的不适应,表现为:还有许多教师达不到规定学历,实际水平差距则要更大一些;许多中青年同志本身就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习、以后又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工作,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各种素质本身就不具备,知识面过于狭窄,尤其动手能力普遍太差;搞“应试教育”觉得是轻车熟路,搞素质教育却觉得举步维艰。所谓工作方法上的不适应,表现为:多年来逐渐形成的工作思路、工作常规、工作习惯已形成某种定势,而实施素质教育却要从头摸索和积累经验;等等。

3、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某些基础设施,在不少地方还相当匮乏。

1990年前后的校改工程,解决了过去大量农村学校“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几个泥孩子”的落后面貌,城镇学校的办学条件也相应得到改善。这确实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决不等于说不需要继续对教育进行基础投资了。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都急切地呼唤着教育设施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不少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学校,不要说现代化的实验设备、电教器材,就连最起码的音体美器材都没有,给开足开全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有人说:“人民教育人民办”这篇文章已经做完,现在应该是“办好教育为人民”了。这样把相辅而成的两句话割裂开来理解,显然是不恰当的。“人民教育”理应由人民通过政府来投资办好,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人民群众自发地捐资助学也是应该的。这不是一个阶段性任务,而是一个应伴随教育发展全过程的长期任务。办好教育为人民,则是人民教育天然具有的属性,也应该是伴随教育发展全过程的长期任务。只不过在办学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办好”的程度也不相同罢了。

    以上面临的各种问题,都严重地制约着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其中哪一方面解决不好,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很好地实施。向素质教育转轨所以进展缓慢,其原因主要也在这里。

    针对面临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掀起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和全教会精神的高潮,形成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强大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各方面对素质教育认识的提高。

    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和全教会精神,对教育工作者是当务之急。但决不应理解为只是教育界的事。教育本身是全社会的事业,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的大事。要让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关于教育要优先发展的思想、关于教育要不断深化改革的思想、关于教育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关于通过“五育”并举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真正深入人心,尤其要深入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之中去。使他们逐步形成共识:未来世界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只抓经济建设而忽视教育发展的领导者,是目光短浅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只片面强调升学率而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领导者,是急功近利的缺乏责任感的领导者。使他们在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中发挥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对教育工作者来讲,应当清楚:“应试教育”是对过去教育弊端的概括,否定“应试教育”并不等于否定教育工作本身和近20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取得的成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要自觉地调整心态,由被动应付转变为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根本上把教育评价从以考分和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转变为以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为标准。

教育评价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以什么为标准评价学校和教师,直接影响着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发展的走向、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升学率成了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在某些地方甚至成了唯一标准。这显然是错误的。升学率的问题,对于国家和省一级来说,实际是一个招生规模问题。对不同的市县、学校,当然有一个升学率相对高低的问题。现在要向素质教育转轨,该怎样对待升学率呢?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从根本上说,如果公平竞争,升学率的高低取决于办学水平。因“片追”有方、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为代价换取的高升学率,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学校未必是真正办得好的学校,但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升学率一定不会低。向素质教育转轨搞得好的学校开始升学率并不一定马上提高很多,有时可能还会出现一段徘徊期。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升学率自然会水涨船高。而这样的升学率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决不应把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包括提高升学率对立起来。更不能允许以抓教学质量为借口抵制素质教育的实施。要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力度,对等待观望、不肯转轨、行动不力、明拖暗抗的现象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他们尽快转向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同时,要发现培养并大力宣传那些实施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学校、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推广他们的经验,并给以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政策上的扶持,使他们响起来、香起来,发挥好转轨领头羊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各级政府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也必须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这也是能否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原则性问题。

 三、要加快校长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使之能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近几年,这方面的工作有很大的成绩,但和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还须加大力度,提高标准。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要突出教育思想的培训。这方面的教育有了成效,往往比单纯的业务水平提高更为有益。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主要是教育思想的管理。一位校长的教育思想落后于时代,其办学思想不端正,这个学校就决不可能真正办好。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也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不仅是目前水平较低的教师,就是现在水平较高的教师,也都面临着一个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水平的任务。至于有些地方师资队伍人数不足、尤其音、体、美、劳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更是亟需解决的当务之急。就多数情况而言,在一个县市或社区范围内,不足是相对的,即是说,剩余和不足同时存在。要加大调剂力度,调剩余以补不足。现在还存在这样的突出矛盾:一方面,学校音、体、美、劳教师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非师范类艺体院校毕业生很难分配。建议把这批人才分配到师资不足的学校里去,经过培训后上岗任教。如果仍然不足,则可以把富余的其它学科中有艺体特长的教师进行培训后改行任教,以保证所有学校都能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全课程。在此基础上,所有教师还要通过继续教育,逐步达到一专多能,在上好必修课的同时,每人争取能开1—2门选修课、活动课,给学生学会选择、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四、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现代化水平。

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从长远的和根本的利益来讲,教育投资都是最有效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教育发展当然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却不能等待经济发展水平上去之后再发展教育,那样永远也摆脱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将是一种战略性的失误。教育的发展必须抓住机遇,适度超前发展。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成功的经验,也是国内许多地区的成功经验。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①”我们都应从这样的战略高度认识教育投资的意义、对待教育投资的问题。要知道,在学校里,每一项基础设施,都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种现代化设备,都向学生打开一扇现代科技的窗口。教育投资的主渠道,当然应该是政府财政投入。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有的地方政府靠原有财力不能完全承担起来,必须扩大筹资渠道。我认为,可以把若干新增税种列为教育经费来源的一部分。同时,要大力倡导人民群众踊跃捐资助学。山东省1990年前后的全省性校改工程,其主要资金来源就是人民群众的捐助。还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办学模式的多元化,使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校长承办、行业办学、私人办学、合资办学、外资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齐头并进,推动教育共同投资体制的建立,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教育投资、共享教育投资利益的新型的良性发展的教育发展格局。近年不少民办学校起点高,发展快,而且从一开始就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给中国教育领域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公办学校特别是一些重点、名牌的中小学,如果还是以“老大”自居,故步自封,不思改革,其原有的优势是难以长期保持的。 

上述各个方面问题的解决,绝非轻而易举,不同的地区也不可能齐步走。但我们必须有空前的紧迫感,努力创造条件,加快解决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